重建乡村文化-培育乡村教育的精神之根

重建乡村文化-培育乡村教育的精神之根

ID:9680691

大小:56.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5-05

重建乡村文化-培育乡村教育的精神之根_第1页
重建乡村文化-培育乡村教育的精神之根_第2页
重建乡村文化-培育乡村教育的精神之根_第3页
重建乡村文化-培育乡村教育的精神之根_第4页
重建乡村文化-培育乡村教育的精神之根_第5页
资源描述:

《重建乡村文化-培育乡村教育的精神之根》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重建乡村文化:培育乡村教育的精神之根重建乡村文化:培育乡村教育的精神之根 摘要:随着当代城市化进程的日益推进,现代社会中的市场化行为特别是消费主义在乡村中日益盛行,乡村建设过程中乡村文化的缺失问题日益突出。乡村文化是整个社会特别是城市文化的精神基础,其保留和发展的程度直接影响乡村建设的最终成效。因此,乡村文化的重建迫在眉睫。乡村教育也要关注乡村文化重建中的教育可能,担负起乡村文化改造和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  关键词:乡村文化;文化缺失;文化重建;教育可能 .L.    近几年,乡村教育问题越来越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其关注层面涉及到了乡村教育

2、问题的方方面面,比如乡村教育资源、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乡村教育管理、乡村学校布局调整和乡村留守儿童教育等问题,而原本作为乡村教育根基的乡村文化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一直以来,乡村总是被当作现代化进程中的瓶颈,为此我们总是希望通过外力来推动乡村改革,而很少关注乡村本身有的悠久、丰富和深厚的文化资源。本文拟从乡村文化的自身发展诉求角度,探讨乡村文化在当今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缺失和重建,以及在此过程中的教育可能。    一、乡村文化的构成    乡村文化是乡村居民(简称乡民)在乡村环境中长期生产与生活,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一套心理、思想、观念和行

3、为模式,以及表达这些心理、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所制作出来的种种成品。它内敛为乡民的情感心理、思想观念、生活情趣、处世态度、人生追求、行为习惯,外显为民风民俗、典章制度和生活器物,是乡民生活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乡民安身立命的价值和意义所在[1]。  因此,可以说,构成乡村文化整体的,一是乡村独特的自然生态景观及建立在这种生态之上的村民们的劳作与生存方式;一是相对稳定的乡村生活之间不断孕育、传递的民间故事、文化与情感的交流融合[2]。乡村文化的核心正是善良、淳朴、亲情、善恶分明等这样一些维系乡村社会的伦理价值理念。也正是由于乡村拥有这些伦

4、理价值理念,维系着乡村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二、乡村文化的缺失    在我国现代化发展进程中,一直被看作是主流和强势文化的城市文化特别是消费文化在乡村社会中的渗透,对乡村社会的文化体系进行着猛烈的冲击,使乡村文化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越来越趋于边缘化,传统乡村伦理价值日益解构,乡村生态环境遭到前所未有的毁灭,乡民的精神生活渐渐走向荒漠化。  (一)日益解体的传统乡村伦理  乡村文化衰败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市场经济的发展强烈冲击着传统乡村的伦理价值体系,不断冲击着乡民的道德底线。当富裕成为乡村人压倒一切的生活目标、经济成为乡村生活中的强势话语,乡

5、村社会由玛格丽特米德所言的以年长者为主导的前喻文化迅速向以年轻人为主导的后喻文化过渡,年长者在乡村文化秩序中迅速边缘化。更为关键的是乡村文化价值体系的解体,利益的驱动几乎淹没一切传统乡村社会文化价值,而成为乡村社会的最高主宰。[3]  传统乡村伦理价值秩序的解体,而新的合理的价值秩序又远没有建立,剩下的就只能是金钱与利益。消费文化成为乡村社会的主宰性价值形态,它对生活以及人生意义的设定已经主宰了许多农民尤其是农村里的年轻人的头脑,他们当中的很多人根本就是消费主义的奴隶[4]。乡村邻里之间原有的互助、团结、礼尚往来和信任等遭到破坏,社会关系

6、变得越来越冷漠和淡化,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关注自身所得的利益,越来越趋于功利化。  (二)逐渐消失的乡村生态  中国文化是土地里长出来的,而且一直在土地的封锁线内徘徊:一方面国家的收入要靠田赋,另一方面农民的收入要靠农产,离开了土地就没法生存[5]。费孝通当年的中国社会判断在今天看来已经越来越遥远,工业经济的发展让城市迅速向周边乡村地区膨胀扩张,而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村社会原有的生态环境也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  在城市病日益被人们所诟病的今天,它正在一步步地蚕食着乡村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原有的耕地上建起了一座座现代化的工业厂房,工

7、厂中冒出的黑烟使乡村的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阴霾,排出的污水玷污了原本清澈的河水,虽然也会有人出来抗争,但在经济利益面前又让他们放弃了任何抵抗,就这样,乡村原本美丽的土地变得日渐丑陋与肮脏。曾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清新美景也只能成为一种奢望,成为文人骚客笔下的美好幻想。  (三)空洞贫乏的乡村精神  乡村生态环境的破坏也可以通过各种补救措施恢复到以前的水平,甚至是比以前更好,但是,一旦人们的精神变得空洞与贫乏,人性变得日益荒漠化的话,要想修复起来却是很难。  乡村社会中的传统民间节目、宗教宗族仪式和地方戏曲等文化生活正在淡出人们的日常生活

8、,有的甚至早已经消亡或崩溃,比如曾经与传统乡村相伴随并且相当活跃的戏班、识字班、电影放映队等农村公共生活形式就已经瓦解。乡村生活也正在逐渐失去其原有的独特的精神文化内涵。没有了精神寄托的人们,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