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用雷贝拉唑与法莫替丁联合莫沙必利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效果研究

单用雷贝拉唑与法莫替丁联合莫沙必利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效果研究

ID:10073324

大小:28.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5-23

单用雷贝拉唑与法莫替丁联合莫沙必利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效果研究_第1页
单用雷贝拉唑与法莫替丁联合莫沙必利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效果研究_第2页
单用雷贝拉唑与法莫替丁联合莫沙必利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效果研究_第3页
单用雷贝拉唑与法莫替丁联合莫沙必利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效果研究_第4页
单用雷贝拉唑与法莫替丁联合莫沙必利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效果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单用雷贝拉唑与法莫替丁联合莫沙必利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效果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单用雷贝拉唑与法莫替丁联合莫沙必利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效果研究[摘要]目的探讨单用雷贝拉唑与法莫替丁联合莫沙必利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8年3月~2011年7月本院收治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应用雷贝拉唑进行治疗,1~4周口服雷贝拉唑20mg,1次/d,5~12周改为隔日一次维持治疗;对照组应用法莫替丁进行治疗,1~4周用法莫替丁20mg,2次/d,加莫沙必利5mg,3次/d口服,5~12周维持用药则单用法莫替丁20mg,2次/d。治疗第1、4、8、12周返院就诊,

2、了解患者症状好转程度,第12周对原有食管炎者进行内镜检查以了解食管炎治愈情况。结果治疗组临床症状缓解率及食管炎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治疗方法治疗阶段:治疗组口服雷贝拉唑20mg,1次/d;对照组口服法莫替丁20mg,2次/d,另加莫沙必利5mg,3次/d;两组疗程均为4周。维持用药阶段:治疗组给予雷贝拉唑20mg,隔日一次;对照组给予法莫替丁205mg,2次/d;用药共8周。患者于第1、4、8、12周返院就诊,了解临床症状缓解程度和相关药物副作用,第12周对原有食管炎患者进行内

3、镜检查以明确食管炎症状改善程度。用药前及用药后各作血生化检查一次。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临床症状缓解率、食管炎治愈率以及相关药物副作用。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1.0统计学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1h的情况称作为夜间酸突破[8-9],此种现象可发生于70%以上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因此抑制胃酸的治疗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有效[10]。临床处理胃食管反流病的宗旨是为了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最大限度地预防临床症状的复发以及出现相关的并发症。内科保守治疗主要是药物治疗,目前主要的药物有质子泵抑制剂、H2受体拮抗剂

4、、促动力剂以及消化道黏膜保护剂等,而其中又以质子泵抑制剂最重要。根据有关的资料,雷贝拉唑是近年研制的比较新型的质子泵抑制剂(PPI),其临床抑制胃酸效果显著,而且发挥抑制胃酸的作用比较快速,245h内可以保持相当高的胃酸抑制的状态,在90%以上的患者中实现良好的胃酸抑制[11]。雷贝拉唑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它跟其他的药物之间在代谢方面不存在互相干扰。该项研究阐释了雷贝拉唑能够很快减轻胃食管反流病的有关症状,在减轻症状的速度方面要明显快于法莫替丁联合莫沙必利的治疗方案。H2受体拮抗剂,如法莫替丁虽然也有一定的疗效,但是其对夜间酸突

5、破的控制时间有限,服用时间稍长其抑制胃酸的作用就会降低,这或许同药物的耐药性有关。法莫替丁联合莫沙必利对于减轻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症状也有一定的疗效,但是如果继续延长治疗时间却难以进一步提升胃食管反流病临床症状的缓解率,此乃提示对于用H2受体拮抗剂临床症状仍未能缓解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应改用抑酸作用更强的质子泵抑制剂[12],如雷贝拉唑。本研究结果显示,使用雷贝拉唑隔日一次维持用药的治疗效果较好,而用法莫替丁每日两次的维持用药方法的治疗效果较差,临床症状容易复发。用雷贝拉唑维持治疗的20例食管炎患者有19例于12周末治愈,而用法

6、莫替丁治疗的16例食管炎患者中只有8例治愈,从一个侧面诠释了胃酸在胃食管反流病发病机制中的关键作用,抑制胃酸才具有针对性。雷贝拉唑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相较于法莫替丁联合莫沙必利,相对来说用药次数少,患者依从性明显提高,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1]胡水清,张玫.北京地区门诊患者胃食管反流病流行病学调查[J].实用医学杂志,2009,25(1):141-143.[2]刘晓红,柯美云,宋志强.雷贝拉唑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华内科杂志,2005,18(11):818-821.[3]VelanoviehV,Val

7、lanceSR,GuszJR.Qualityof5lifescaleforgastroesophagealrefluxdisease[J].JAmCollegeSurg,1996,10(6):217-224.[4]袁耀宗.胃食管反流病治疗共识意见[J].中华消化杂志,2007,30(10):5-6.[5]SchoemanMN,TippettMD,AkkermansLMA.Mechanismsofgastroesophagealrefluxinambulanthealthyhumansubjects[J].Gastroenter

8、ology,2012,16(1):83-91.[6]JahnssonF,JoelssonB,IsbergPE.Ambulatory24-Hintraesophagealmonitoringinthediagnosisofgastroesophagealrefluxdiseas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