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校心理教育从“问题取向”到“积极关怀”

论学校心理教育从“问题取向”到“积极关怀”

ID:10896221

大小:55.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08

论学校心理教育从“问题取向”到“积极关怀”  _第1页
论学校心理教育从“问题取向”到“积极关怀”  _第2页
论学校心理教育从“问题取向”到“积极关怀”  _第3页
论学校心理教育从“问题取向”到“积极关怀”  _第4页
论学校心理教育从“问题取向”到“积极关怀”  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学校心理教育从“问题取向”到“积极关怀”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论学校心理教育从“问题取向”到“积极关怀”自20世纪80年代国家开始重视代写论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以来,我国心理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1〕,尤其对于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缓解因各种原因造成的心理危机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过分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将会制约它的发展。为此,需要转换视角,以积极心理学为依据,从“问题取向"转向“积极的人文关怀”,重点关注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和主观幸福感体验,开展积极的心理教育。    一、“问题取向”式学校心理教育的实质    1.目标片面化,育人功能受到限制  学校心理教育有三级目标,一是针对少数已有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学生的矫治性目标;二是针

2、对大部分学生成长中心理困扰的预防性目标;三是着眼未来,旨在开发潜能,健全人格,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性目标。然而,一些学校基于“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心理问题有逐年上升的趋势”〔2〕,把心理教育的任务理解为关注和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把矫治和预防学生的心理问题作为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这种“重矫治,轻发展"的目标导向,难以体现心理教育的开放性、发展性与多元性,极易将心理教育引向狭隘与极端,不利于“大心理教育观”的形成,不利于学生心理的持续性健康成长。  2.课程问题化,消极暗示不断强化  近年来,心理教育课程逐渐成为大面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主要途径。然而,一些教师片面认为心理健

3、康教育就是预防和解决心理问题,教学设计大多“以问题为中心”。一般是先提出学生经常出现的心理问题,然后探讨、阐述如何克服问题,并提出克服问题的建议与策略,最后让学生联系实际,指导实践。此外,课程内容还过于强调心理疾病的普遍性和严重性,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诸如强迫症、恐惧症、人格障碍等心理疾病。这种“重问题,轻素质"的课程取向,极易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致使一些学生过分关注自己的缺陷和问题,关注自身的消极层面,不断的消极暗示又容易导致自我认知偏差,结果对心理健康教育产生恐惧或抵触情绪。  3.咨询医学化,心理问题难以缓解  心理咨询是咨询师协助求助者解决各类心理问题的过程〔3〕。它有

4、不同的类型,其中,障碍性医学心理咨询与发展性学校心理咨询有着本质的区别。然而,由于学校心理咨询的起源深受精神卫生模式影响,一些学校的心理咨询存在医学专业化倾向,过于重视心理治疗技术,更有甚者将学生的心理问题与医学心理咨询的问题相混淆,主观臆断来访学生一定存在心理问题而被放在了“问题"焦点上。这种“重障碍,轻能力"的咨询倾向,极易给学生留下“凡来心理咨询者都有心理问题”的错误印象,使得一些学生在出现心理困惑时不敢及时咨询,本来可以通过咨询消除的心理不适却发展成为心理障碍,甚至出现更为严重的心理危机。  不难看出,上述倾向的共同之处是以心理问题为取向,把重点放在预防和矫正学生的各类

5、心理问题上,过多关注学生心理发展的弱点和缺陷。应该说,在学校心理教育发展的起始阶段,在学生心理问题迫切需要解决的严峻现实面前,“问题取向”的心理辅导非常必要,也是一种正常现象。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过程,往往有一个从点到面,从少数到多数,从障碍矫正、问题解决到素质提升的发展过程。随着心理教育的深入开展,这种“问题取向”的心理教育不断显现出不可避免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停留在“就问题论问题",只会“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结果陷入“越着力于问题解决,问题却越是层出不穷”的怪圈现象。究其根本,“问题取向"式心理教育是将心理教育作为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手段,是把心理教育作为一种工具而获得

6、意义,是一种工具主义的教育观。而心理教育本身更为重要的育人价值与人性意义,却被有意或无意地怠慢;导致心理问题的深层的思维方式和人生价值观的作用,却被有意或无意地忽略,心理教育也就失去了强劲的发展动力和活动空间。  鉴于此,学校心理教育要获得更科学、更全面的发展,必须转换研究视角,从关注学生心理的消极层面转为关注学生心理的积极层面,关注学生个体发展中最重要、最积极的方面,即注重学生潜能的开发和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从更高层面关注学生的人生发展,对学生的心理予以一种积极的人文关怀。    二、“积极关怀”式学校心理教育的内涵及依据    “积极关怀”是“积极的人文关怀”的简称,它有两

7、层涵义。一是把“人文关怀”作为心理教育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追求,要求在心理教育中注入一种人文精神,一种贯穿于心理教育全过程,渗透于心理教育各方面的人文关怀理念,把促进学生心理发展、潜能开发和人格完善作为自己的最高目标,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终极使命。二是强调“积极”,是针对“关怀”中存在的功利倾向以及表达方式和尺度上的偏差,强调关怀中要无私而真诚,关爱中要理智而有艺术,关注中要保护尊严与人格,一切的关怀都要有“积极"的意义,都要有利于学生的积极成长。  对学生心理予以积极的人文关怀,是和人类文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