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教育从功利取向到人本取向的跨越

道德教育从功利取向到人本取向的跨越

ID:28109104

大小:66.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2-08

道德教育从功利取向到人本取向的跨越_第1页
道德教育从功利取向到人本取向的跨越_第2页
道德教育从功利取向到人本取向的跨越_第3页
道德教育从功利取向到人本取向的跨越_第4页
资源描述:

《道德教育从功利取向到人本取向的跨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道德教育从功利取向到人本取向的跨越学校德育功利化倾向,是当今学校德育缺乏实效的重要原因之一。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高校道德教育价值观,构建促进人全妞发展的高校道德教育体系已成为徳育教育改革所应解决的重要课题。一、道德教育功利取向与人本取向的矛盾困境长期以来的教育改革主要是建立在一种功利主义的目标上的。这种功利化是指学校德育屮存在的片面强调外在价值(社会公众价值),而忽视本体价值(育人价值),总要求德育出现即时的、显性的功效,忽视或轻视徳育的长期效益。功利主义道徳教育思想主要表现为学校道德教育中的功利主义色彩和绝对主义特征。这种功利主义除个人功利主义外,主要有

2、两种形态:国家取向的和社会取向的功利主义,前者表现为国家往往简单地从当前的政治需要出发强调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强制规范学校德育工作的程式,以强化德育屮的国家意识;后者表现为从社会问题的解决需要出发,试图通过完善道德规范及其教育体系的方式来将德育问题简单化。最近笔者作的一项社会调查显示:91.5°/。的学生对高校功利化政治化徳育颇有微词。高校道徳教育业已陷入了功利取向与人本取向的矛盾冲突困境。(一)道德教育功能上外在的社会政治需求与内在的人性需求的矛盾冲突。道德教育应坚持人的发展价伉首位原则,坚持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受教育者个体发展需要的统一为ili发点

3、,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调控构成德育体系诸要素之间的关系,从而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和谐发展,实现社会发展价值与人的发展价值的统-。但反观我国高校道德教育理论在功能论和价值论上一直坚持功利主义立场,高度重视其对社会发展的作用,重视其即时的、显性的泛政治功效,忽视其对人的发展的作用,对健全人格、完美人性与素质发展的作用,忽视其•长期的、木质的塑造人的功效,表现出明显的工具理性和工具论的倾14。德育的政治功效社会功效同然不能完全忽视,但毕竟育人才是第一位的。由于对德育定位、德育A容在认识与理解上存在偏差,将道徳教育混同于政治教育,忽视了徳育的长期性与反笈性,忽

4、视了徳育的本性即对人及人性提升的关注,从而在价值取向上呈现泛政治化、功利化的倾向,致使德育内容的设计脱离实际,过于理想化、绝对化,缺乏时代精祌;道德教育活动的时髦化,上而一个口号或一个文件,下而照搬照抄,生搬硬套,忽视了道德教育是学校德育根本这一取向,直至陷入国家、社会越加强德育,德育的实效反而越低的恶性循环。(二)道德教育模式上教师主导性与学生德育主体性的矛盾冲突。有学者指出,传统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它不是从人本身、从人的耑要和人的发展出发的,而是把道德作为一种外部力量,强调它对人的约束,强调道德教育对人的驯化......这种道德是一种无人的道德

5、,这种教育是一种无人的教育。迄今为止,道德和道德教养中的无人现象依然严重。德育担负着培养完全人格的根本性职能,如果忽视了这个根本性职能,必然造成学生人格的不健全。传统的高校道德教育由于在功能论价值论上的功利主义,在方法论和过程论上只看到教育对象,看不到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在德育过程中把教师看成灌输知识、课堂管理的绝对的主导角色,把学生看成被动接受的“依从”角色;重视教育者的主导和灌输作用,忽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地位;关注“教”的过程,忽视“学”的过程;关注“接受”的过程,忽视学生自主“发现”的过程。由于忽视学生主体性,道德教育就常常成为观念的说教、规范的灌输

6、、行为的约束。由此带来了道徳教育价值性工具与工具性价值的矛盾,即把道徳教育作为传授和灌输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价值性工具和高校部分德育教师把教授德育课程和灌输价值观念作为保住fl己工作和饭碗的工具性价值的矛盾。德育对高校部分德育教师来说是一种外在的工具性的价值,这是有违德育的宗旨的。缺乏学生主体性的功利性德育效果尽管一时强制有效,但不可能远也不可能理想。(三)道德教育方法上物性化方式与人性化0的的矛盾冲突。德育作为培养人、塑造道德人格的活动,其目的是人性化的:其价值就在于“提高、扩展人的价值,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才能,就在于使人活得更有意义,更有人的尊

7、严,人格更高尚,意识到自我存在的意义。”但高校由于道德教育的功利取向,以简单、短期见效的强制灌输教育方式为主要手段,把学生当作被动的接受器,被动接受道德灌输的器物。“这种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器的方式就是物性化方式,而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器本身是非道德的,因此非道德的物性化方式是不可能培养和塑造出道德人格的,其结果只能是知行脱节的人格分裂。”[1]物性化功利德育不可否认有一定成效,但这种成效在于必然会培养出三类人:一类是“惟命是从、惟书惟上的自觉的奴性的公民”;一类是“阳奉阴违、言行不一、双重人格的君子”;一类是“什么都不相信的道德虚无主义者”。高校德育要走出

8、这一矛盾所造成的困境,就必须改变高校德育目屮无人、不把学生当人看的非人性、非道徳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