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中教师角色

新课程中教师角色

ID:12861966

大小:36.50 KB

页数:0页

时间:2018-07-19

新课程中教师角色_第页
预览图正在加载中,预计需要20秒,请耐心等待
资源描述:

《新课程中教师角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实施新课程中的教师角色玉山严龙凤学号:047100831一、组织者角色“组织者”的含义包括组织学生发现、寻找和利用学习资源,组织学生营造和保持教室中和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等等。1、从“封闭的数学课堂组织管理”转向“开放的课堂组织形式”。实施新课程,追求新课堂,实现新目标,教师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从“封闭的课堂组织管理”转向“开放的课堂组织形式”。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主人”享有活动的民主权,拥有课堂的主动权和占有活动的民主权。真正意义上的“组织者”角色,就是要在数学教学活动中,面对“主人”,大度一点、豁达一点

2、、民主一点、开放一点、创造一点,努力创设丰富的学习情境,尽可能多给学生一个自主表现的空间,给学生言行的灵活性和解决问题的创造性,允许学生质疑问难,允许学生挑战教师,有了教师角色的真正转换,才会创造出新课堂。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认识”一课时,教师可以这样设计:一上课便创设一种情景:同学们,今天老师看到大家挺精神、挺聪明的样子真高兴,看样子老师要考考大家了:你们在生活种,见到过的物体有哪些形状?想怎么说就怎么说?问题从生活中引入,挑战了学生的经验,激发了学习兴趣,营造了活波开放的情景。接着教师从学生的回答中抽

3、出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让学生辨认。“既然生活中有这么多的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那么它们有哪些主要特征呢?”问题的挑战性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围绕问题,教师组织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发现、去寻找、去探究。课堂上有摊平图形仔细观察的;有图片折叠的;有选择三角板、直尺测量的;有的还二人一对、四人一组进行相互合作的……,他们都用自己的眼、手、脑去发现、去验证。课堂上由以往“学数学”转向了“做数学”。在学生充分尝试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反馈、交流、评价与应用,在此过程中并以学生的认识和问题作为课堂的动态生成。整个教学,教师不是把

4、现成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而是组织学生自主探索,经历知识的发现与创造的过程,由此感受数学就在身边,体验“学数学”的价值和“做数学”的乐趣。2、从“单向的被动接受”转向“多元的主动构建”。5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赖于教师的组织形式,教师缺乏真正意义上的“组织者角色”,学生的主动建构就会泯灭。以往的数学教学总认为“教数学就是教解题”、“学数学就是通过解题求得一个结果”由此衍生出“师讲生听、师问生答、师说生练”的“讲授式、问答式、演练式”为主的教学方式,数学教学很少让学生利用资源,通过自己的活动和实践来获取知识,得到发展。要改变这一现象

5、,关键在于变“逼着学”为“渴望学”,关键在于教师组织学生变革学习方式,即从“单一的被动接受”转向“多元的主动构建”。实现这一学习目标的唯一办法还是让学生在学习数学中担任主角,就会主动地建构,就会意识到“数学是过程、是活动,学数学就是做数学、就是去解决一个问题,获得一种体验。”在上述案例的改进中,多少能构说明这一点。再以数学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学期的内容“位置”为例,如何组织学生认识“位置”?教师可采取多样化的组织策略,如选择教室里的学生座位为课题资源,从现实即地出发组织学生开展游戏活动,(如方位不同的开开火车、分组进行的老鹰抓

6、小鸡等)并不断变化方位加以识别,并由此拓展游戏情景;以教室地面为地图,以教室中间为出发点编一手儿歌,向东开开到上海看“明珠”;向西开开到重庆游“三峡”;向北开开到北京逛“故宫”;向南开开到海南观“海角”。以“中国地图”为资源展开教学,先确定一个固定位置,然后找出要去的地方再固定位置的什么方向;以“学生的身体”为资源组织教学,联想交警叔叔的手势指挥,比划方向等等。数学教学是关于数学活动的教学。上述数学活动情景的创设将固定的位置方向化、将静态的结论动态化,多种途径认识位置,辨认方向,改变了被动接受单一方式,体现了多元主动建构的

7、过程。二、引导者角色“引导者”的含义包括引导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激活进一步探究所需的先前经验,引导学生围绕问题的核心进行深入探索、思维碰撞等等。有这么一个案例:数学与跷跷板一位老师再给一年级小朋友上“10以内的认识和加减法”时,设计了这样一道问题:把0~9十个数字填再□里,每个数字只能用一次。□+□=□+□=□+□=□+□=□+□5。这是一道思维性较强的问题,怎样引导学生去思考?教师想出了办法:小朋友们想一想,在你的生活中或你上幼儿园的时候,什么像“=”这样用来表示两边物体的大小和轻重的?发问建立了数学与儿童生

8、活的联系,很快使学生将这一数学问题与跷跷板联系起来,构建起了学习的平台,“小朋友们想一想、议一议、多讨论讨论,一定会把问题解决出来的。”一会儿教师又问:“要使跷跷板两边平衡(两头一样高低)有4个重量不等的人,该怎么个坐法?”“如果是5块不等的石头或者6块,甚至更多,再设想一下该怎样放?”经过多次思维碰撞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