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轲人性预设下的学生综合特质分析

孟轲人性预设下的学生综合特质分析

ID:14583147

大小:27.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7-29

孟轲人性预设下的学生综合特质分析_第1页
孟轲人性预设下的学生综合特质分析_第2页
孟轲人性预设下的学生综合特质分析_第3页
孟轲人性预设下的学生综合特质分析_第4页
孟轲人性预设下的学生综合特质分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孟轲人性预设下的学生综合特质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孟轲人性预设下的学生综合特质分析  学生的教育管理始终是一项系统工程。如何增强学生管理的集体意识与自助意识,并由此形成的学生管理的有序局面也将是每位学工人员面对的具体议题。宿迁学院也曾就“新生状况分析及对策”举行过相关论坛。本文则尝试将其中的分析细节与对策进行了“类型化”,并尝试通过对孟轲关乎人性的预设,包括其表达的视角为大家发掘我院13级新生群体的共性特质提供些许帮助,并力求能够为深化全院对13级新生教育管理与策略考量提供更多的视角支持。  “施教,必因其材而笃焉”是南宋思想家朱熹的育人言论。意思是说,师者在施行教育的时候,

2、必须因学生的“才”而进行因材施教。先哲的言论对当下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不无启示。我院13级新生较之往届二本学生发生了批次(本三)变化。如何针对13级新生的群体特征进行因材施教;如何更好地助力、服务、培育12级新生成人成才自然就成为了学院学工系统与教学系统面前共同的重要议题。  一孟轲人性预设的内涵与表达:社会学的关注  在一定程度上,笔者关乎孟轲之“四心说”的解释范式是基于社会学之基本问题的分析模型展开的(如社会个体与社会运行、社会行为与社会结构的断裂以及弥合)。其原因之一即是关乎人性说本身兼具的复杂性(甚至儒家学派内部即又划分为

3、三小派,如以孔子的暧昧式表达,即简单认为人性的先赋特性并无太大的差别后最重要的即是关于其后致角色获得的表现,是社会以及自然环境的濡染致之等;以荀子为代表的性恶说与上述孟轲之性善说等;另一方面,上述所关乎人性质的阐述也正是中西文化的重要分水岭)。  同时,在《孟子》关乎《公孙丑?上》的论述中,孟轲强调,人若“无恻隐之心,无羞恶之心,无辞让之心,无是非之心”,那么,人也就不能称之为人。如果按照社会化的观点来审视的话,此类境遇中的社会个体尚未摆脱生物性因素的影响,仍旧没完成充分的社会化所需习得的内容,尚未完成向社会人的过度环节,这时

4、的社会个体也只就是纯粹的肉身的存在,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个体。但值得强调的是,孟轲之所谓的羞恶之心即是一种自省与反思之心。因为这是一种极具社会学意味的心理状态。  二论坛汇编:学生综合特质类型  就13级学生状况分析来看,主要集中在学生个体自我意识培育与价值观形成、性格特质多样呈现与心理失衡调适以及学习行为的表现等多个层面。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广度、深度、速度与程度决定了社会多元价值导向。作为“95后”年轻群体的13级新生也是如此,这无可厚非。但若自律意识缺失并放弃了思想政治理论学习与主流价值观的培养,这些新生又将何去何从

5、。当多元的社会价值牵引着他们进退维谷之际,网络社区继而成为了他们栖息之地。网络社会的崛起本是社会进步的历程之一。倘若脱离社会,成为了“微博控”、“手机、网络控”,我们的新生又该面临怎样的学习、生活境遇?当然,13级新生基本能够做到遵守校纪校规,积极参与校园与社会活动。但是,部分新生就会因为沉溺网络社会,在悠然自得之间抛弃了集体的温暖,甚至出现失范、违法行为。  三孟轲人性预设下的学生综合特质分析  具体说来,孟轲“性善说”中将“善”诠释为人之本性,且其是先赋的定位,并就人性结构中的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是非之心进行的是类似齐

6、美尔式心理境遇的探微表达。具体说来,孟轲以及相关儒士微观的心理体验,如恻隐之心与仁怀对照;如羞耻之心上升为义之形态;又将恭敬之心类之于礼的形态;同时智之表现又由是非之心衍生。总之,无论孟轲采取何种策略与基于何种考虑,终究却实现了由微观心智向宏观社会运行的架构。这在一定意义上印证了齐美尔关于形式社会学中涉及的社会交往内容与形式的论述,印证了社会学基本理论困境的弥合,实现了现实社会结构得以可能的途径宣告。  依此思路分析,13级新生对校园、社会活动有着极高的兴趣,但心理自我调试能力较弱、个性彰显上特质明显,个体之间差异较大。如何弥

7、合新生个体心理特质与社会参与的断层有待我们关注。当然,这要求我们广大学工人员要尝试培育新生集体归属与互助意识,悦纳自我,接受他人;要懂得积极引导新生群体中个性特质明显者往合群、向善的方向施展、表现自我;要体会“人与人是不同的”预设的蕴含,明白分类指导学生,挖掘学生自身潜能,形成不同个性学生学涯、职涯、生涯规划的重要意义。这与孟轲所秉持的性善说本身就是一种具有普适性的与外在约束性的社会事实,而且是存乎中基于社会个体之间交往的事实存在是不谋而合的。那么,其本身所维系的社会唯实论的倾向性也就注定了性善说本身只能是一种关乎社会道德的社

8、会意识形态的表达,诸如社会良知、良能等而具体的形式予以体现。这也正是古典社会学理论大师涂尔干社会个体心里体验层次所无法涵盖的范畴。但孟轲究其根源而终究认为性善说是一种基于人之本性、天性所赋予的,是一种普遍的外化的体现形式。社会个体并以此指导着行动的规则的制定。例证证明之,即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