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日常生活的审美化

论日常生活的审美化

ID:16545974

大小:33.69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8-22

论日常生活的审美化_第1页
论日常生活的审美化_第2页
论日常生活的审美化_第3页
论日常生活的审美化_第4页
资源描述:

《论日常生活的审美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论日常生活的审美化论日常生活的审美化2011-09-0109:25论日常生活的审美化?xml:namespaceprefix=ons="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在全球化的境遇里,人们正在经历"当代审美泛化"的质变,它包涵双向运动的过程:一方面是"生活的艺术化",特别是"日常生活审美化"孳生和蔓延;另一方面则是"艺术的生活化",当代艺术摘掉了头上的"光晕"(Aura)逐渐向日常生活靠近,这便是"审美日常生活化"。与此同时,美学也在面临当代文化与前卫艺术的双重挑战。美与日常生活关联的问题,被再度凸现了出来。

2、所以我总结了两点:一、美与当代文化:"日常生活审美化"所谓"日常生活审美化"(theaestheticizationofeverydaylife,就是直接将审美的态度引进现实生活,大众的日常生活被越来越多的艺术品质所充满。如是观之,在大众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用之中,"美的幽灵"便无所不在--外套和内衣、高脚杯和盛酒瓶、桌椅和床具、电话和电视、手机和计算机、住宅和汽车、霓虹灯和广告牌--都显示出审美泛化的力量,当代设计在其中充当了急先锋。就连人的身体,也难逃大众化审美设计的捕捉,从美发、美容、美甲再到美体都是如此。可见,在当代文化中,审美消费可以实现在任何

3、地方,任何事物都可以成为美的消费品,这便是"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极致状态。当代文化这种景观的形成,有赖于"大众文化"的兴起和"文化工业"的再生产。大众文化以其商业性和娱乐性消解了"审美非功利性"的诉求,文化工业则利用其"有目的的无目的性"驱逐了康德美学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这样,康德以来的欧洲美学传统就受到了作为"自在的美学"的大众美学的置疑,"将审美消费置于日常消费领域的不规范的重新整合,取消了自康德以来一直是高深美学基础的对立:即'感官鉴赏'与反思鉴赏的对立,以及轻易获得的愉悦--化约为感官愉悦的愉悦,与纯粹的愉悦--被清除了快乐的愉悦对立"。这是由于,康

4、德美学始终持一种"贵族式的精英趣味"立场,这使得他采取了一种对低级趣味加以压制的路线,试图走出一条超绝平庸生活的贵族之路,从而将其美学建基于文化分隔与趣味批判的基础之上。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最突出呈现,是仿真式"类像"(Simulacrum)在当代文化内部的爆炸。当代影视、摄影、广告的图像泛滥所形成的"视觉文化转向",提供给大众的视觉形象是无限复制的影像产物,从而对大众的日常生活形成包围。这些复制品由于与原有的摹仿对象发生了疏离,所以就成为了一种失去了摹本的"类像"。它虽然最初能"反映基本现实",但进而又会"掩饰和歪曲基本现实",最终"掩盖基本现实的缺场",不再与

5、任何真实发生关联。这种类像创造出一种"第二自然",大众沉溺其中看到的不是现实本身,而只是脱离现实的"类像文化"。如此一来,类像世界与观众之间的距离被销蚀了,类像已内化为大众自我经验的一部分,幻觉与现实混淆起来。这种"虚拟真实"与"实存真实"区分的抹平,带来的正是一种"超真实"的镜像。这种由审美泛化而来的文化状态,被波德里亚形容为"超美学"(Transaesthetics),也就说艺术形式已经渗透到一切对象之中,所有的事物都变成了"美学符号"。二、美与前卫艺术:"审美日常生活化""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另一面,则是"审美日常生活化"。如果说,"日常生活审美化"更多关

6、注在"美向生活播撒"、关注美学问题在日常现实领域的延伸的话,那么,"审美日常生活化"则聚焦于"审美方式转向生活",并力图去消抹艺术与日常生活的边界。自从1895年维尔德提出"艺术与生活真正结合"的憧憬,到未来主义艺术家打出"我们想重新进入生活"的纲领,现代主义艺术早就开始了艺术向生活的转化。1950年可以被视为分界线,纽约现代美术博物馆举办了题为"在你生活中的现代艺术"的展览。从此以后,现代主义与日常生活便发生了更紧密的关联。然而,现代主义的先锋艺术仍是"艺术化的反艺术运动",在这种精英艺术试验的内部,是不可能实现审美方式"生活化"的根本转向的。自20世纪70

7、年代始,当代欧美"前卫艺术"又以另一种"反美学"(Anti-aesthetics)的姿态,走向观念(conceptualart即观念艺术)、走向行为(performingart即行为艺术)、走向装置(installation即装置艺术)、走向环境(environmentart即环境艺术)…也就是回归到了日常生活世界。这种"反美学"所反击的还是康德美学传统,因为,按照康德美学原则建构起来的审美领域与功利领域是绝缘的,它必然要求割断纯审美(艺术)与其他文化(非审美)领域的内在关联。在这种传统美学视野内,美和艺术的长处就在于其不属于任何实际的(如日用)和认识的(如科

8、学)领域,但行为艺术和装置艺术恰恰要进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