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菌病课件_1

布鲁菌病课件_1

ID:19668450

大小:2.94 MB

页数:62页

时间:2018-10-04

上传者:U-5097
布鲁菌病课件_1_第1页
布鲁菌病课件_1_第2页
布鲁菌病课件_1_第3页
布鲁菌病课件_1_第4页
布鲁菌病课件_1_第5页
资源描述:

《布鲁菌病课件_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感染性疾病科布氏菌病的护理 2布氏菌病(brucellosis)又称地中海弛张热,马尔他热或波状热,是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人兽共患的传染病。主要表现为长期发热、多汗、乏力、关节肿痛、肝脾淋巴结肿大。易转变为慢性,复发率高。概述 疫情在世界上约200个国家和地区中报告人畜间有布病疫情的近170个。我国:两个高峰(1957~1963年,1969~1971年)。70年代后至90年代初,明显下降。93年以来,发病率回升。 5一、病原学二、流行病学三、发病机制与病理改变四、临床表现五、实验室检查六、诊断与鉴别诊断七、治疗八、护理诊断与措施九、健康指导 病原学布鲁菌 7病原学布氏菌属可分为6个种:羊型菌(马尔他布菌)、牛型菌(流产布氏菌)、猪型菌、犬型菌、绵羊附睾型菌及沙林鼠型菌。本菌属分型对临床和流行病学有重要意义。羊种菌致病力最强,感染后临床症状重。布氏杆菌病 8病原学抵抗力:本菌属耐低温,对紫外线、热和常用消毒剂敏感,3%漂白粉数分钟内能杀灭。在自然环境中生存力强,在病畜皮毛、乳汁及乳制品、冻肉等中能长时间生存(4个月左右)。布氏杆菌病 9一、病原学二、流行病学三、发病机制与病理改变四、临床表现五、实验室检查六、诊断与鉴别诊断七、治疗八、护理诊断与措施九、健康指导 10流行病学布氏杆菌病 11(一)传染源主要为病畜。包括绵羊、山羊、黄牛、水牛、奶牛及猪,犬。人传染人的例子很少。流行病学布氏杆菌病 12流行病学(二)传播途径接触-通过体表皮肤粘膜的接触进入人体,如接产羊羔、屠宰病畜、挤奶等接触;消化道-亦可经消化道,如进食含布氏菌的生奶、奶制品或被污染的饮水和肉类而感染;呼吸道-吸入被布氏菌污染的尘埃而感染的气溶胶传播亦为传播途径之一。布氏杆菌病 13其他:如性传播、母婴传播、苍蝇携带等方式传播布氏杆菌病流行病学 14人群普遍易感,病后有一定的免疫力。(三)人群易感性流行病学布氏杆菌病 15一、病原学二、流行病学三、发病机制与病理改变四、临床表现五、实验室检查六、诊断与鉴别诊断七、治疗八、护理诊断与措施九、健康指导 16发病机制与病理改变布氏杆菌病 17发病机制复杂,细菌、毒素以及变态反应均不同程度地在发病中起作用。发病机制发病机制与病理改变布氏杆菌病感染过程大致分以下几个阶段淋巴源性迁徙阶段(原发病灶形成);菌血症阶段;多发性病灶形成阶段;慢性布病阶段;慢性纤维化阶段 18布氏杆菌淋巴管局部淋巴结大量繁殖增生性炎症淋巴结炎肉芽肿性淋巴结炎(形成原发病灶)发病机制与病理改变布氏杆菌病1、淋巴源性迁徙 19发病机制与病理改变布氏杆菌病2、菌血症布氏菌在原发病灶大量繁殖病原体血行播散冲破淋巴屏障进入淋巴流和血流吞噬吞噬细胞当释放出的细菌超过细胞的吞噬反应能力细胞外繁殖全身症状释放内毒素形成毒血症临床上出现发热、疼痛等症状 20发病机制与病理改变布氏杆菌病3、多发性病灶形成细菌随血流到达全身实质脏器多发性病灶由于布氏菌主要在网状内皮系统的细胞内寄生,所以富有网状内皮细胞的脏器,如肝、脾、淋巴结,骨髓等均可受累。 21发病机制与病理改变布氏杆菌病4、慢性布病肝、脾、淋巴结内布氏菌继续繁殖,破坏代谢产物、内毒素等物质不断进入血流毒血症反复发作机体致敏 22发病机制与病理改变布氏杆菌病5、慢性纤维化当病灶部位的T淋巴细胞被细菌致敏并再次接触抗原后,能释放细胞因子,趋化和激活巨噬细胞聚集于布氏菌周围,不断吞噬和杀灭布氏菌,形成包裹感染灶的肉芽肿。部分患者肉芽组织发生纤维硬化性变,临床出现后遗症。 弥漫性细胞增生多发肉芽肿布氏杆菌病发病机制与病理改变 24一、病原学二、流行病学三、发病机制与病理改变四、临床表现五、实验室检查六、诊断与鉴别诊断七、治疗八、护理诊断与措施九、健康指导 25临床表现布氏杆菌病 26临床表现潜伏期1~3周(可长至数月)。临床可分为急性期和慢性期。布氏杆菌病 27临床表现(一)急性期(多缓慢起病,少数突然发病)1.发热热型不一,典型的波浪热已不多见。羊型菌感染发热明显,牛型菌感染低热者多。布氏杆菌病患者高热时可无明显不适,体温下降时症状加重,这种发热与其他发热性疾病不同,有一定诊断意义。 28临床表现2.多汗是本病主要症状之一,患者发热或不发热,亦有多汗。大量出汗后可发生虚脱。布氏杆菌病特别是晚上出汗明显增多。与一般发热疾病不同的是出汗相当严重,体温下降时更为明显,常可湿透衣裤,使患者感到紧张、烦燥,甚至影响睡眠。 29临床表现3.关节疼痛为关节炎所致,常在发病之初出现,亦有发病后1个月才出现者。多发生于大关节如膝、腰、肩、髋等关节。关节炎可分两类:一类为感染性,常累及一个关节;另一类为反应性,常为多关节炎。疼痛性质初为游走性、针刺样疼痛,以后疼痛固定在某些大关节。常因劳累或气候变化而加重。布氏杆菌病 30临床表现布氏杆菌病关节炎:左侧关节炎,伴有发热、不适及肌肉疼痛。 31临床表现4.神经系统症状头痛、脑膜刺激症状、眼眶内痛和眼球胀痛。神经痛:腰骶神经、肋间神经、坐骨神经。布氏杆菌病 32临床表现5.泌尿生殖系统症状布氏杆菌病可发生睾丸炎、附睾炎,而出现睾丸肿痛,多为单侧,前列腺炎、卵巢炎、输卵管炎及子宫内膜炎。可发生特异性乳腺炎,表现为乳腺浸润性肿胀而无压痛。有少数患者可发生肾炎、膀胱炎等。 33临床表现7.肝、脾及淋巴结肿大约半数患者可出现肝肿大和肝区疼痛。脾多为轻度肿大。淋巴结肿大与感染方式有关,经口感染者以颈部、咽后壁和颌下淋巴结肿大为主,接触性传染者多发生在腋下或腹股沟淋巴结。有时腹腔或胸腔淋巴结亦可受累。肿大的淋巴结一般无明显疼痛,可自行消散,布氏杆菌病亦有发生化脓,破溃而形成瘘管者。 34临床表现(二)慢性期病程长于1年者为慢性期。本期可由急性期没有适当治疗发展而来,也可无明显急性病史发现时已为慢性。主要表现为疲乏无力,有固定的或反复发作的关节和肌肉疼痛,可存在骨和关节的器质性损害。此外常有精神抑郁、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等精神症状。布氏杆菌病 35临床表现布氏杆菌病骨和关节的器质性损害:椎骨前缘被侵蚀。 36临床表现乏力布氏杆菌病这一症状为全部病人所具有,尤以慢性期患者为甚,患者自觉疲乏无力,能吃不爱动,故有人将此病称为“懒汉病”、“爬床病”。 37一、病原学二、流行病学三、发病机制与病理改变四、临床表现五、实验室检查六、诊断与鉴别诊断七、治疗八、护理诊断与措施九、健康指导 38实验室检查布氏杆菌病 血常规WBCLY血沉增快病原检查—细菌培养布氏杆菌病实验室检查 免疫学检查1.平板凝集试验:初筛。2.试管凝集试验(SAT)3.补体结合试验(CFT)4.布病抗-人免疫球蛋白试验(Coomb’s):布氏杆菌病实验室检查 41一、病原学二、流行病学三、发病机制与病理改变四、临床表现五、实验室检查六、诊断与鉴别诊断七、治疗八、护理诊断与措施九、健康指导 42诊断与鉴别诊断布氏杆菌病 43诊断与鉴别诊断诊断依据1.流行病学史包括流行地区有接触羊、猪、牛等家畜或其皮毛,饮用未消毒的羊奶、牛奶等流行病史,对诊断有重要参考意义。2.临床表现急性期有发热、多汗、关节疼痛、神经痛和肝脾、淋巴结肿大等。慢性期有神经、精神症状,以及骨、关节系统损害症状。3.实验室检查血、骨髓或其他体液等培养阳性或PCR阳性可以确诊。血清学检查阳性,结合病史和体征亦可作出诊断。布氏杆菌病 44诊断与鉴别诊断鉴别诊断急性期需与风湿热、伤寒、败血症、结核病等鉴别。慢性期主要与骨、关节损害疾病及神经官能症等鉴别。布氏杆菌病 45一、病原学二、流行病学三、发病机制与病理改变四、临床表现五、实验室检查六、诊断与鉴别诊断七、治疗八、护理诊断与措施九、健康指导 46治疗布氏杆菌病 47治疗(一)急性期治疗l.一般治疗和对症治疗包括休息等。高热患者应用物理降温。头痛、关节疼痛剧烈者应用镇痛剂。中毒症状明显和睾丸炎严重者,可适当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2.病原治疗布氏杆菌为细胞内细菌,因此病原治疗的抗菌药物应选择能进入细胞内的药物。为提高疗效,减少复发和防止耐药菌株的产生,一般采取联合用药和多疗程疗法。布氏杆菌病 48治疗WHO推荐多西环素2OOmg/d和利福平600~9OOmg/d联用,疗程6周。亦有认为多西环素2OOmg/d6周加氨基糖甙类如链霉素lg/d肌注2周,效果亦佳。此外喹诺酮类,有很好的细胞内渗透作用,亦可应用。复方磺胺甲恶唑(TMP-SMZ)能渗透到细胞内,对急性期患者退热较快。常用剂量为每日4~6片(每片含TMP8Omg,SMZ4OOmg,分2次口服。连服4~6周。布氏杆菌脑膜炎患者可以应用头孢曲松与利福平联用。布氏杆菌病 49治疗(二)慢性期治疗l.病原治疗急性发作型、慢性发作型、慢性活动型、具有局部病灶或细菌培养阳性的慢性患者,均需病原治疗。方法同急性期。2.脱敏治疗用布氏杆菌菌苗,从小剂量开始,进行皮下、肌内、或静脉脱敏疗法,使致敏T细胞少量多次释放细胞因子,避免激烈的组织损伤而又消耗致敏T细胞。3.对症治疗布氏杆菌病 50一、病原学二、流行病学三、发病机制与病理改变四、临床表现五、实验室检查六、诊断与鉴别诊断七、治疗八、护理诊断与措施九、健康指导 51护理诊断及措施布氏杆菌病 体温过高与布氏菌引起毒血症有关。1体温监测2出汗的护理3补充营养和水分,维持水、电解质平衡4加强基础护理布氏杆菌病护理诊断及措施 疼痛:骨关节、肌肉、神经痛与布氏菌病变累及骨关节、肌肉和神经有关1休息和体位2疼痛的护理3菌苗疗法的护理4用药的护理布氏杆菌病护理诊断及措施疼痛明显时卧床休息,减少活动,注意保暖。帮助患者采取舒适体位,保持关节的功能位置。关节肿胀时,嘱患者行动缓慢,避免肌肉及关节损伤。1可以用5%-10%的硫酸镁湿热敷,或者短波透热疗法、水浴疗法等以减轻疼痛。2避免关节和腰部受压,以免加重疼痛。3神经疼痛明显者,遵医嘱使用止痛剂。4有关节腔积液的,配合医生做关节腔穿刺。5慢性病人,教会患者学会放松疗法1对高热伴有明显毒血症的,可根据医嘱适当应用糖皮质激素,注意观察用药效果及不良反应。2向病人介绍常用抗生素的作用、疗程、使用方法及不良反应。 焦虑与持续发热、疼痛反复发作、知识缺乏、担心预后有关1评估2建立有效的心理应对机制3用药护理布氏杆菌病护理诊断及措施1由于疾病引起的不良情绪,应多关心、巡视病人,反复向病人讲解疾病的临床表现、治疗、药物的不良反应。2同情、理解病人。 55一、病原学二、流行病学三、发病机制与病理改变四、临床表现五、实验室检查六、诊断与鉴别诊断七、治疗八、护理诊断与措施九、健康指导 56健康指导布氏杆菌病 加强卫生防疫疾病预防指导疾病知识指导布氏杆菌病健康指导 THEEND 以布氏杆菌病平板凝集反应为例。1.玻璃板、刻度吸管等。2.布氏杆菌平板凝集抗原、布氏杆菌标准阳性血清。 操作方法1.取洁净玻板一块,用玻璃铅笔划成方格,并注明待检血清号码。2.取0.2ml吸管分别吸取0.08ml、0.04ml、0.02ml和0.01ml各放入一方格内。大规模检验时,可只做2个血清量,大动物用0.04ml和0.02ml,中小动物用0.08ml和0.04ml。每检一个样品需换一只吸管。3.每格内加布氏杆菌平板凝集抗原0.03ml,滴在血清附近,而不要与血清接触。用牙签(或火柴杆)自血清量最小的一格起,将血清与抗原混匀,每份血清用一根牙签。4.混合完毕,将玻板置凝集反应箱上均匀加温或采用别的办法适当加温,使温度达到30℃左右。3min~5min内记录结果。 结果判定 ++++:出现大的凝集块,液体完全清亮透明,即100%凝集。 +++:有明显的凝集片,液体几乎完全透明,即75%凝集。 ++:有可见的凝集片,液体不甚透明,即50%凝集。 +:液体混浊,有小的颗粒状物,即25%的凝集。 -:液体均匀混浊,即不凝集。 以出现++凝集的血清最高稀释倍数作为该份血清的凝集价。大动物(牛、马、骆驼等)以0.02ml出现凝集价判为布氏杆菌病血清阳性,0.04ml出现凝集价判为可疑。中小动物(猪、山羊、绵羊等)以0.04ml出现凝集价判为该份血清为布氏杆菌病阳性血清,0.08ml出现凝集价判为可疑。 注意事项1.每次试验必须以标准阳性血清和标准阴性血清进行对照。2.加抗原前必须摇匀。3.反应温度最好保证在30℃左右,3min~5min内判定。如反应温度偏低,可适当延 长判读时间。4.如用两个血清量作试验,任何一个血清量出现凝集反应时,则需要用四个血清量重检。5.平板凝集反应最好是用于初筛,如出现阳性或可疑反应,再用试管凝集反应进行复检,以定性。6.平板凝集反应与试管凝集反应的关系。 补体结合试验利用抗原抗体复合物同补体结合,把含有已知浓度的补体反应液中的补体消耗掉使浓度减低的现象,以检出抗原或抗体的试验,为高敏度检出方法之一,特别是根据抗原物质的特性,抗原抗体反应不能用沉淀反应或凝集反应观察时也可以利用此法。试验由两个阶段组成:首先将经过56℃处理30分钟使补体灭活的抗血清,与抗原及补体(通常将豚鼠血清作适当稀释后使用)混合使起反应。第二是加入已同抗绵羊红细胞抗体相结合的绵羊红细胞(致敏红细胞)。在最初阶段对消耗补体建立起足够的抗原抗体反应时,没有发生致敏红细胞的溶血,但补体剩余下来则引起溶血反应。用于检查梅毒的梅毒补体结合反应(瓦氏反应,Wassermannreaction)是最常进行的补体结合试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