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形式的再探究

言语形式的再探究

ID:19847448

大小:59.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10-06

言语形式的再探究_第1页
言语形式的再探究_第2页
言语形式的再探究_第3页
言语形式的再探究_第4页
言语形式的再探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言语形式的再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言语形式的再探宄《烛之武退秦师》是人教版必修一上的一篇文言文,也是学生进入高中以来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对于这篇文言文来说,难度主要表现在:学生的初高中知识与能力的衔接问题,文本本身的语言表述带来的理解障碍,当时的三国形势与历史背景,对历史人物的评价等等。大部分教师都将本课的教学内容定为:围绕“退”字梳理故事情节、品鉴分析烛之武的形象、分析文章中三个君主的形象、介绍相关的历史背景知识特别是秦晋恩怨、分析经过围攻郑国的原因、探究为什么不是“烛之武退晋师”、赏析文章的“结构美”、赏析文章的“智趣”、认识国家利益在外交中的地位、分析鉴赏烛之武的外交辞令、

2、分析烛之武“动之以情,晓之以利”的说服技巧、探究秦国退兵的真正原因、探究烛之武不被重用的原因等等。这些内容有的属于历史学科范围,可以简略地作为背景知识介绍;烛之武的形象也可以作为重点,至于他的性格缺陷,并非本文探讨的重点;三个国君的形象也不应该作为教学重心;文章的“结构美”显然也不是文言文教学的核心所在。剩下的只有“外交辞令”这个点,也就是烛之武在文中讲的几句话,这应该是重点分析的内容。很多教师也注意到了烛之武的“外交辞令”,但依然有很多教师将教学重心放在了“言语内容”上,而忽视了“言语形式”。本文出自《左传》,而《左传》是非常讲究遣词造句的,这

3、一点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不容忽视。一、烛之武开场就说“秦、晋围郑”,而本文开篇则说:“晋侯、秦伯围郑”。国家顺序的颠倒有什么深意呢?《烛之武退秦师》开篇就讲:“晋侯、秦伯围郑”,这是一种客观的历史陈述,因此用了“晋侯”“秦伯”的称呼,而且先说“晋侯”,是因为围攻郑国的“主谋”是晋国。其中的原因要追溯到晋文公重耳逃亡,逃到郑国,“及郑,郑文公亦不礼焉”郑文公没有礼待重耳,此处却说“以其无礼于晋”,准确的说法应该是“以其无礼于晋君”,少了一个“君”字,显示出晋国围攻郑国的真正原因并非“无礼于晋”,这仅仅只是一个借口。第二个原因是在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

4、既投靠晋国,又依附于楚国。其实重耳逃亡时,路过楚国,楚王对重耳礼遇有加,并且问重耳以后何以为报,重耳说:“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岔K,以君以周旋。”结果在城濮之战中,晋军果然退避三舍,诱敌上钩,楚军大败。这其实是典型的“恩将仇报”。也就是说,这两条理由都是站不住脚的,特别是“无礼于晋”,只是一个借口罢了,由此可见晋国特别是晋文公的诡谲之处。孔子说:“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就是这个意思。既然主谋是晋国,此处先说“晋侯”,那就理所当然了。可是到了烛之武的口中,他却说“秦、晋围郑”

5、,先说“秦”,再说“晋”,这是为什么呢?这是第一个需要探讨的细节。顺序颠倒,意味深长,耐人寻味。首先,这是暗示秦伯,在“秦晋联盟”中,秦国排在晋国之前,以秦为主导,这是给秦伯一个“高帽”。其次,烛之武和秦伯心里都很明白,在这出戏中,真正矛盾的双方是晋和郑,这时候,有意淡化晋,其实就是转移主要矛盾,淡化自己此行的目的性。二、烛之武在指称“晋”时,开始并没有直呼“晋”,而是称之为“邻”,这一称呼有何深意?当烛之武进入到第一次劝说的核心问题,即亡郑有利于晋还是有利于秦,存郑对谁有好处?在这个阶段,烛之武并没有点明郑国与晋国的矛盾纠葛,在对晋的称呼上,只

6、是用了一个“邻”字,即“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一*字之差,也是意味深长。试想,烛之武上来就说,郑国灭亡就是壮大晋国的实力,晋国实力加强了,就会削弱秦国的实力,道理虽然也是这样,但这样讲的目的性就太明显了,郑晋的矛盾就会赤裸裸摆在秦伯面前,秦伯自然也会思考烛之武此番话的目的何在,闹不好,秦伯认为这是挑拨“秦晋之好”,那就弄巧成拙了,一个“邻”字正好将郑晋的矛盾巧妙地掩盖住了。还有,一个“邻”字,其实将晋与秦之间的关系表露出来了,如果坦然“焉用亡郑以陪晋?晋之厚,君之薄也。”不仅显得太直接,而且流于概念化,而“邻”字比“晋”字更形象,这

7、个“邻”,意思并非“郑之邻”,而是“秦之邻”,郑国灭亡不要紧,而晋国强大对秦国肯定不是好事。因此,烛之武用“邻”字,确实耐人寻味。到了后来,在消除了秦伯的戒心之后,烛之武开始了控诉式的“挑拨”,直接称呼“晋”,“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夫晋,何厌之有”,“阙秦以利晋”,即使是称呼“晋”,也是在述说秦与晋的矛盾,从历史上看,“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从现实上看,“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这都是站在秦国的立场上,替秦国来思考问题,收到了较好的劝说效果。三、文中有三个假设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若不阙秦)、三个疑问句(焉用亡郑以陪

8、邻、夫晋,何厌之有、将焉取之),其意义何在?这不难理解。假设其实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劝说方式,它从反面入手,预想未来可能出现的结果,甚至有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