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皮肤性病学课件

中医皮肤性病学课件

ID:19883258

大小:12.66 MB

页数:59页

时间:2018-10-07

上传者:U-10243
中医皮肤性病学课件_第1页
中医皮肤性病学课件_第2页
中医皮肤性病学课件_第3页
中医皮肤性病学课件_第4页
中医皮肤性病学课件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医皮肤性病学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中医皮肤性病学概论 定义1.皮肤病——指发生于人体皮肤、粘膜及皮肤附属器的疾病。2.性传播疾病——是指通过性接触、类似性行为及间接接触而传染的疾病,旧称性病。 种类皮肤病——1500多种(感染,变态反应,大疱--)性病:经典性病——梅毒,淋病,软下疳,性病性淋巴肉芽肿,腹股沟肉芽肿。性传播疾病(性病):经典性病,非淋菌性尿炎,艾滋病、生殖器疱疹,尖锐湿疣,等20多个病种。 [皮肤病的病因病机]外因—风、寒、暑、湿、燥、火、虫、毒内因——七情内伤、饮食劳倦、脏腑功能失调、气血不和 主要致病因素风——外风、内风致病特点:发病迅速、骤起骤退、游走不定、多发头面或泛发全身、干燥、脱屑、瘙痒。如瘾疹、风瘙痒。 主要致病因素湿——外湿、内湿,皮肤以外湿居多。致病特点:水疱、糜烂、滋液、浸淫、下部、难愈、反复发作。如湿疹、接触性皮炎。 热—外感热邪、脏腑内热、化火化毒致病特点:皮色鲜红、糜烂、脓疱、灼热、作痒、疼痛。如药疹(中药毒)、红斑狼疮(红蝴蝶斑)。主要致病因素 主要致病因素虫—皮肤寄生虫(疥疮)皮肤虫毒(蚊、虱、臭虫、蠓虫、桑毛虫叮咬局部)古代言虫大部分可能指真菌、细菌。 毒-----食毒、药物毒、虫毒、漆毒等。禀赋不耐—全身过敏、局部过敏。致病特点:有服药或外用药史或接触某物质史。皮肤红、肿、丘疹、水疱、风团、痒。重者危及生命。如药物疹、接触性皮炎。主要致病因素 主要致病因素血瘀——外感六淫、内伤七情、气机不畅、气滞血瘀。致病特点:多见于慢性皮肤病、皮损色暗、紫红、青紫、瘀斑、肥厚、结节、肿块。如结节性红斑、过敏紫癜。 血虚风燥—病久、体弱、脾失健运、湿郁久而化热化火伤阴血致生风化燥。致病特点:慢性皮肤病、干燥、肥厚、粗糙、脱屑、瘙痒。如神经性皮炎、老年皮肤瘙痒症。主要致病因素 主要致病因素肝肾不足—先天因素、后天因素致病特点:与甲、毛发、生殖生育有关,色黑、皮肤干燥、萎缩、慢性过程。脱发病、痤疮、黄褐斑。 皮肤病的辨证 复习皮肤的结构、生理功能 [皮肤的结构]表皮真皮皮下组织皮肤附属器总重量约占体重16%,总面积约1.5~2平方米 基底层——圆柱状细胞、有分裂能力,产生新的表皮细胞,含有黑色素。棘层——由4—8层多角形细胞构成。颗粒层——由2—4层梭形细胞组成。透明层——由2—3层扁平无核的细胞组成,(仅见手掌足底)角质层——最表面,有4-8层扁平、无核、死亡的细胞组成。表皮 皮下组织疏松结缔组织皮下脂肪 皮肤附属器皮脂腺。大小汗腺。毛发、毛囊、甲。 皮肤的生理功能屏障作用:机械损伤,物理损伤,化学生物损伤感觉作用:触,冷,温,痛,压,痒调节体温:辐射——电磁波对流——空气蒸发——出汗吸收作用——通过角质层,毛囊皮脂腺,汗管口分泌和排泄——汗腺,皮脂腺其它:新陈代谢,角质形成,色素代谢 辨皮肤病的常见症状皮肤病症状自觉症状他觉症状 一、自觉症状瘙痒、疼痛、麻木感、蚁走感。多种因素可引起瘙痒急性:多由外风所致。可有风寒、风热、风湿热等。慢性:风、湿、痰、瘀、血虚、肝肾不足疼痛:寒邪,热邪,血瘀。 二.他觉症状原发性皮损:皮肤病病变过程中直接发生及初次出现的皮疹。继发性皮损:由原发损害经过搔抓、感染、治疗处理和在损害修复过程中演变而成。 原发性皮损斑疹、丘疹、疱疹、脓疱、结节、风团。 (一)、原发性皮损斑疹:皮肤颜色改变,不隆起、不凹陷。大而成片称斑片(大于1cm)红斑(血热)、紫癜(血瘀)、白斑(气滞血虚)丘疹:高出皮面,实性。直径大于1cm斑块。血热,风热。斑丘疹、丘疱疹、丘脓疱疹。风团:局限性水肿隆起,骤发骤退,不留痕迹。风寒、风热、血虚。 结节:真皮或皮下实质损害(大于1cm)。肿块(直径大于3cm)血瘀痰结。疱疹:含有液体、高出皮面水疱。大疱(大于1cm)。多属湿热或热毒所致,常见于湿疮、接触性皮炎、虫咬皮炎等。脓疱:含脓液的疱疹。多由湿热或热毒炽盛所致,常见于脓疱疮等。原发性皮损 红斑 黄褐斑 白殿风 丘疹 风团 结节 (二)、继发性皮损:鳞屑:表皮角质层的脱落。余热不清、血虚生风糜烂:表皮的破损易愈合,不留疤痕。多属湿热溃疡:皮肤破损达真皮或皮下愈合后留疤痕。热毒湿毒、气血不足痂:皮肤创面处的浆液或脓液与皮肤碎屑混合干燥而成。热毒未清 抓痕:表皮或真皮浅层抓伤而成的线状损害。皲裂:皮肤上的线状裂隙。苔藓样变:皮肤增厚、粗糙、皮纹加宽增深。疤痕:溃疡愈合后形成的结缔组织增生性,萎缩性色素沉着:色素增加所致。萎缩:表皮或真皮萎缩。继发性皮损: 鳞屑底红而干燥起屑为血热风燥,见于银屑病初期;底淡红而干燥屑多为血虚风燥,见于银屑病后期。 痂皮脓痂多为热毒或湿毒,见于脓疱疮、血痂多为血热,见于瘙痒证,浆痂多为湿热,见于湿疹。 糜烂 溃疡边缘色红,疮面深陷,脓汁稠臭者为热毒致,见于痈溃后形成的溃疡;边缘苍白,疮面浅平,脓汁稀薄者为寒湿所致,见于结核性溃疡。 抓痕色红,为血热风盛,见于痒疹,慢性湿疹;皮色如常,搔出血,为血虚生风,见于瘙痒症。 皮肤病的内治法祛风法:疏风清热、疏风散寒、袪风胜湿、驱风潜镇。清热法:清热解毒、清热凉血祛湿法:清热利湿、健脾化湿、滋阴除湿润燥法:养血润燥、凉血润燥活血法:理气活血、活血化瘀温通法:温阳通络、通络除痹软坚法:消痰软坚、活血软坚补肾法:滋阴补肾、温补肾阳 皮肤病的外治法 (一)、外用药物的剂型溶液——清洁、止痒、消肿、收敛、消炎,适用于急性皮肤病粉剂——保护、吸收、蒸发、干燥、止痒,适用于无渗液的急性或亚急性皮肤病。青黛散、六一散、枯矾粉、滑石粉等。洗剂(混悬剂)——止痒、保护、干燥、消炎,用于无渗液的急性或亚急性皮肤病三黄洗剂,炉甘石洗剂、颠倒散洗剂。 酊剂——收敛祛风、杀菌、止痒,适用于慢性肥厚增生瘙痒性皮肤病、手足体癣。复方土槿皮酊、止痒酊。油剂——收敛、润泽、保护、止痒、生肌,适用于急性亚急性有糜烂、渗液、溃疡,紫草油、青黛油、黄连油、氧化锌油。软膏——保护、润泽、消肿、杀菌、止痛止痒,适用于慢性苔藓样变皮肤病、疮疡疖肿疯油膏、青黛膏,硫磺膏。外用药物的剂型 (二)、外用药物使用原则总的原则:根据皮损表现选择剂型和药物。 1、根据病情阶段选择用药急性炎症皮损:无糜烂渗液:粉剂、洗剂、乳霜剂有糜烂渗液:溶液湿敷、油剂亚急性皮损:油剂、乳霜剂、溶液外洗慢性炎症皮损:软膏、霜剂、酊剂、涂膜剂 2、药物的选择——根据病因,自觉症状选择药物 化脓感染性皮肤病——抗菌药皮肤真菌感染——抗真菌药过敏性皮肤病——抗组胺药、皮质激素药角化过度皮肤病——抗角化药 3、外用药使用注意事项注意控制感染:有感染时先抗感染,然后治疗原发病。用药宜先温和后强烈:儿童、面、外阴用药浓度宜先低后浓:急性、慢性随时注意药敏反应:一旦过敏立即停药 谢谢!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