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元对立及第三视角

二元对立及第三视角

ID:20315989

大小:37.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09

二元对立及第三视角_第1页
二元对立及第三视角_第2页
二元对立及第三视角_第3页
二元对立及第三视角_第4页
二元对立及第三视角_第5页
资源描述:

《二元对立及第三视角》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科技信息SCIENCE&TECHNOLOGYINFORMATION2009年第29期二元对立与第三视角———创造性叛逆的提出谷秀春(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山东威海264209)【摘要】在翻译标准的讨论中,忠实一直都是核心概念。但中西翻译史上大量“不忠实”译文的存在与成功使忠实受到质疑,从而产生了忠实与反忠实的二元现象。传统翻译研究的忠实性原则让译者在实践中饱受忠实于谁、如何忠实的折磨,而解构忠实的观点使译者在理智上产生抵触。本文试图跳出二元对立的窠臼,通过对忠实与反忠实的分析,从创造性叛逆的第三视角重新认识和探讨忠

2、实与反忠实之间的二元对立,将忠实纳入更多元的维度。【关键词】忠实;反忠实;创造性叛逆0.引言从出现翻译实践以来,关于翻译标准的争论大概就已经存在了。传统的翻译研究要么以原作为中心,将译文视为对原作的再现,强调对原文理解上的忠实;要么以译语接受者为中心,以消除文化隔阂和将译文本土化为主要目的,强调译文表达上的忠实。尽管各家的视角、措辞不同,但争论的实质可归结为忠实的内涵与忠实的限度。随着翻译标准研究在我国的新发展,近期有学者提出了解构忠实的观点。从忠实到解构忠实,构成了翻译的一个二元现象。1.二元对立之忠实观早

3、在三国时支谦的《法句经序》中,“信”、“达”、“雅”三字即已全部出现。但将这三个字按译事的内在规律和关系排列组合,明确而自觉地将它们作为“译事三难”、“译事楷模”而提出的,则始自严复。(陈福康,2005:106-107)尽管有学者对“达”、“雅”的提法有诸多疑义,但“信”的提法得到普遍接受。艾思奇1937年发表《谈翻译》一文,从哲学上阐发“信”、“达”、“雅”的关系:翻译的原则总不外是以“信”为最根本的基础,“达”、“雅”对于“信”就像属性对于本质的关系一样,是分不开的然而是第二义的存在。(陈福康,2005:

4、337)朱光潜在《谈翻译》一文中,也将翻译归于求“信”原文,译文“达”、“雅”均以原作为依归。(谢思田,2007:68)直接将信等同于或转化为忠实的是汲取千人译论精华的林语堂,他提出翻译的三条标准:第一是忠实标准,第二是通顺标准,第三是美的标准。(陈福康,2005:327)忠实成为翻译的基本准则和高悬于译者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同时,在翻译标准的长期争论中,直译与意译、归化与异化的分歧之大,争议之多毋需多言,但双方实际上都在努力证明自己更忠实、更对等。直译论者认为译文与原文的语言常常拥有相同的表达形式来体现同

5、样的内容,并能产生相同的效果,(冯庆华,1997:44)强调翻译时既保持原文的内容又尽可能保持原作的语言形式,包括词语修辞、句法结构、行文风格、艺术形象等。意译论者认为译文与原文的语言在许多情况下并不拥有同样的形式来体现相同的内容,因而,当源语与译入语在表达习惯上出现矛盾时,可以不拘于原文形式,译出原文大意,强调译文的自然流畅。直译强调对原文意义和形式的忠实,意译更多地强调对原文意义和对译入语表达上的忠实。因而,直译与意译的核心都是忠实,分歧在于忠实于谁而已。同样地,归化和异化之争也体现了各自不同的忠实观。早

6、在1813年,德国翻译理论家施莱尔马赫在《论翻译的方法》中描述了两种翻译的途径,但没有给出具体的名称。直到1995年,美国翻译理论家韦努蒂在《译者的隐身》中将第一种途径称之为异化法,将第二种途径称之为归化法。(Venuti,1995:20)作为两种翻译策略,归化和异化将更多地停留在语言层面上的直译和意译深入到了意识形态、诗学形态、文化身份乃至话语权的得失等方面。归化指的是翻译过程中,译者向目的语读者靠拢,采取目的语读者所熟悉的表达方式,强调对目的语读者和其文化的忠实。异化指的是译者力图保持原文的语言文化特色,

7、与目的语及其文化保持距离,使目的语读者在阅读时感到“陌生”,从而感受其他文化的存在和独特魅力,(钱叶萍,王银泉,2006:56)强调对文化他性的忠实。因而,尽管提法不同,争论不断,直译、意译与归化、异化都是在忠实的前提下进行的。西方译界中,赫伯特、罗森斯坦提出的Triness,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雅各布森的“翻译等值”,奈达的“动态对等”和“功能对等”等也都是从不同的视角阐述了自己的忠实观,只不过是对忠实于谁,忠实的限度,忠实的策略等存在不同的见解。总而言之,不同提法的忠实观可追溯到主客体二元对立的认识论

8、关照下的原作中心论或读者中心论,是忠实在翻译标准这一问题上的不同意识体现。2.二元对立之解构忠实如上所述,长期以来忠实已经成为翻译的常规或通用的最低标准。但与此同时,有学者指出“忠实”是一个主观的概念,因其缺乏客观的定义或标准而缺乏可操作性。(方克平,1999:6)包括“信”、“达”、“雅”在内的这些译道似乎都充满了实践的感性而非科学的理性,只能是“具有理论思想萌芽的论述,从严格意义上说,还谈不上比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