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ID:20635080

大小:31.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0-14

上传者:xinshengwencai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_第1页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_第2页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_第3页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_第4页
资源描述: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芜湖职业技术学院鲁玉芬檀秋芬刘明涛摘要:工学结合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是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本文结合芜湖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所取得的成效,笔者提出了关于如何构建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建议。关键词: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探索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中具有较强职业性和应用性的一种特定的教育,为企业和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所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作为培养方的高职院校与作为用人方的企事业单位,针对社会和市场需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并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合作,通过采取灵活的教学形式和时间、工学交替的方式,让学生一部分时间在学习基础知识和进行技能的训练,另一部分时间学校统一组织学生到企业参加岗位生产实习,形成了学习—实习—再学习—再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1]。通过工学结合,把以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校园环境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和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各自的优势,基本实现学生职业能力与企业岗位要求之间“无缝”对接。一、实施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作用和意义1.培养高技能人才最有效的途径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双向介入”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可以把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质量要求,最大限度地付诸于培养方案和教学实施当中,使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细化到每一个具体的教学环节中;企业也可以通过参加教学活动,把用人的意图在培养过程中全面实现;学生则在“工学结合”中,可以最大限度地接触实际,接触未来岗位,接触企业文化。这种模式有效地促进了学校、学生与企业“零距离”接触,学生可以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更加自觉主动地掌握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同时,学生在企业岗位实习中,有更多的机会得到那些具有丰富经验、技能精湛的企业人员的指导,这样,更有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掌握、职业素质的培养[2]。2.培有利于学校学生就业与企业用人的有机结合通过“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职业院校具备了基本的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在企业接受职业教育与培训,参与企业的生产实践,熟悉企业的生产环节,接受企业的文化价值,完成了这些教育与培训,就可以直接上岗工作。因此,许多参与工学结合的培训企业均愿意用自己企业实习的学生,学生也愿意留在实习企业工作。这样企业可以节约招聘新员工所需要的上岗培训费用、试用期费用或者因不合格而支付的解聘费用等。可见,“工学结合”把职业院校教育与企业的用人有效地结合起来,降低了企业的用人成本和培训风险,因而成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有效形式[3]。3.有利于职业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双师型”教师是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特征。“双师型”教师应具有两种素质:教师的教育素质和专业实践技能、专业理论素质[4]。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产业结构调整速度的加快,职业院校专业更新速度也要进一步加快,而目前职业院校的教师与实践接触机会相对较少,对最新技术的掌握相对滞后,这时,学校可以加大“工学结合”的力度,聘用大量的企业人员作为兼职教师,一方面缓解或避免专业教师结构性矛盾的出现;另一方面,职业院校教师与企业实训教师相结合的师资队伍,有利于“双师型”素质的形成,校本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长期合作,彼此之间可以产生交流,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校本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而且也有利于企业的创新。二、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几个问题 1.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相对学校而言,企业的积极性不高,这是目前全世界普遍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企业作为市场主体,谋求利益最大化,不可能主动为社会培养技能性人才,甚至是与自己竞争的人才。现行行业企业的管理体制、制度和政策也使企业参与工学结合时不能像职工教育那样将费用列入成本,也不能减免教育附加税,从一个侧面抑制了他们参加工学结合的积极性;而另一方面,一些学生在某些企业进行长达一年时间的直接顶岗实习,企业在此期间,花费了一定的人力和物力对这些学生进行指导,培养了不少业务能手,但学生毕业后,面临找工作时,由于工资待遇、工作环境等原因而不愿意继续留守在实习单位,这样就导致企业对实习生承担一定的培训费,但受益较少,因此,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相对于企业而言,积极性不高。2.学校教学工作的开展存在一定的障碍一方面,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中的“2+1”模式,学生长期脱离学校进行顶岗实习,理论知识的学习得不到保障,某些专业学生的就业范围较广,这就导致学生在顶岗实习中分散度较大,教师难以将学生集中在一起进行深入指导和评价,从而导致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另一方面,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新的挑战,比如,学生毕业前的一个学期会存在以下几种情况:(1)部分学生提前就业,并要求到单位顶岗实习;(2)部分学生虽提前就业,但不断的更换顶岗实习单位;(3)部分学生未提前就业留在学校继续完成学业。面对以上几种情况,如何对这些学生实施统一的教学内容和要求?这是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面临的一个新任务。3.缺乏有效的法律保障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还缺乏具体的规定,这既不利于接受实习生的企业开展有效培训,也不利于保护学生在企业应有的权利和义务。最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有些企业认为实习生是一个廉价的劳动力,对学生职业素质的提高和身心健康的发展不够重视。虽然当前我国的有关法律法规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作出了相应的规定,但不具体,可操作性差,缺乏有效的硬件约束。如《中华人们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二十条明确规定:“企业必须对本单位的职工和准备录用人员有计划实施职业教育,并承担教育经费”。可见,作为顶岗实习的学生而言,在实习期间,难以对其进行具体的法律操作。三、构建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建议1.以就业为导向,加强专业改革与建设高职教育贯彻“以就业为导向"的方针,首要是专业设置要紧贴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紧贴特定行业的职业岗位群的需要。就业导向的专业建设,就是要把服务就业、促进就业的理念贯穿至3年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将毕业生就业能力作为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使就业率与就业质量不仅成为专业建设的结果,而且当作推进专业改革的重要依据之一。通过强化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工作,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专业改革与建设要把主要力量放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因此,我们在抓好基础课程体系的建设的同时,更要注重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 ,实践教学是专业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要系统设计符合本专业需求的实习实训,不是为了突出工学结合而片面加强实习实训,而是紧紧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实践教学手段、方法、安全和管理等做好综合安排;要做好实训基地建设与运行,使它成为顶岗实习前的准备;要做好顶岗实习的计划,加强管理,保证教学功能的最大化。如我院与奇瑞汽车有限公司合作共建基地,校企互惠双赢。企业在学校投资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为学生实训和企业员工培训提供条件;选派工程技术人员到学院接受教学能力培训,并担任专业课程的教学和实训指导任务。学校选派专业教师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并到企业参加生产锻炼和技术服务。2007年为奇瑞公司培训新员工达2000多人。2.推进相互融通的“双证书”制度,重构课程体系所谓“双证书”制度就是使学生毕业时在取得毕业证书的同时也获得岗位职业资格证书,它是高职教育满足企业用人要求的制度性保障,将有效提高专业建设质量。统筹兼顾学历和职业要求,专业核心课程和教学内容应覆盖相应职业资格要求,通过学中做、做中学,突出职业岗位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把相关专业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作为学生毕业的一个条件,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实习实训基地、校内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考务管理等基础条件,在颁发专业学历证书前,使符合条件的毕业生通过职业技能鉴定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就业导向、工学结合的重点和难点在课程体系。即从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上,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把岗位职业资格所要求的应知内容和应会技能融入到教学过程中[5]。因此,我们要按照“就业导向、能力本位、需求目标”的原则构建课程体系,兼顾学历标准和企业要求,使毕业生真正成为高技能人才。如我院的建筑工程系,通过不断的重构课程体系,与安徽省建委合作,建立“双证书”制度,学生毕业前,在拿到毕业证书的同时,一般都拥有施工员、预算员、中级测量工等职业资格证书。3.注重对“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培养温家宝总理曾经一针见血、十分形象地指出我们教育当中的一个突出的弱点或缺点,就是动脑的不会动手,动手的不会动脑;教动脑的不会教动手,教动手的不会教动脑。所以,要真正创设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而建立起完整的高职教育的教育教学制度,必须下苦功夫建设“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无论是专业的调整、课程体系的重构还是实训基地的建设等方面,“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有效实施方面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学校要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4.拓展“融入式”校企合作的覆盖面,完善校企合作、产学合作的长效机制“融入式”工学结合模式有别于目前我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普遍存在的两种形式,即“订单式”模式和“2+1”模式。它充分发挥了这两种模式的优越性。如我院在“地方性、市场化、技能型、开放式”办学理念指导下,根据芜湖市汽车及零部件、新型建材和电子电器三大支柱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按照市场化、开放式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办学思路,采取“教学合作、管理参与、就业定单、文化融入”的合作办学模式,与奇瑞汽车有限公司实现校企深度融合。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1)教学合作方面:根据企业岗位需求和职业能力要求,与奇瑞汽车有限公司合作办学,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开发专业核心课程,编写工学结合的特色教材。在已开发和编写《四大工艺基础》和《奇瑞文化及6S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工作过程,为汽车专业开发《汽车通用知识》、《发动机/变速箱工艺》、《素质训练》等专业课程和教材。(2)管理参与方面:在学院设立联合办学办公室,提供办公场所,提供专项资金,每2周召开一次工作例会,平时用“工作协协调单” 联系并解决具体问题。企业选派专人兼任冠名班辅导员,引入企业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对学生理论学习、实习实训、生产生活等方面实行双重管理。尤其是在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校企双方按照所制定的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和相关工作制度,共同参与顶岗实习的指导、考核和管理。(3)文化融入方面:把企业文化引入学校、引进课堂。通过开设企业文化课、举办与企业有关的辩论赛、文体活动、播放宣传片、黑板报、车间看板等多种形式宣传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建立课堂车间互通、校企文化相融的互动平台,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习惯和团队协作精神。(4)就业订单方面:根据企业需求,校企双方每年在新生入学时,经过双向选择组建冠名教学班,实行订单培养。企业根据毕业生的综合表现及能力,安排就业岗位。冠名教学班的毕业生综合素质高、适应岗位快、动手能力强、发展后劲足,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2006界奇瑞合作班毕业生中,已有20%被提拔担任工段长、分厂总工艺员、总工具员、综合管理员等重要岗位。总之,“工学结合”是一种有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它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得教育资源与教育环境;充分发挥了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各自得优势;是新世纪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我们要不断促进工学结合模式的创新,在实践中不断拓展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发展之路。参考文献:[1]楼一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新理念、策略和程序[J].职教论坛,2007(9).[2]张琪.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解读[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7-9(3).[3]曹晔、邵建强.职业教育工学结合制度的宏观研究[J].中国高职高专教育,2007(2).[4]徐东.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07-1(5).[5]唐永泽,卢兵.以工学结合为主线构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09(1).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