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儒道佛

传统文化儒道佛

ID:20919886

大小:4.39 MB

页数:56页

时间:2018-10-17

传统文化儒道佛_第1页
传统文化儒道佛_第2页
传统文化儒道佛_第3页
传统文化儒道佛_第4页
传统文化儒道佛_第5页
资源描述:

《传统文化儒道佛》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一、关于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1、文化的定义《辞海》: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态。美国学者泰勒在其所著《原始文化》: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所获得的能力和习惯。简言之:自然的人化一、关于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2、文化的多样性农耕民族(文明古国)游牧民族(蒙古)商业民族(地中海沿岸和中东地区)一、关于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3、中国传统文化的界定地域上限于中国境内时间上以古代为主创造

2、主体是中华民族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1、各家的不同说法2、我们概括为三点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1、各家的不同说法梁漱溟(十四点):⑴广土众民;⑵民族同化融合;⑶历史长久;⑷动力不明;⑸久滞不进的社会;⑹宗教观念淡薄;⑺根基深厚的家族制度;⑻学术不向着科学前进;⑼无自由平等、民主法制的要求;⑽道德气氛特别浓重;⑾不属普通国家类型,是天下国;⑿无兵的文化;⒀“孝”的文化;⒁“隐士”文化季羡林(一点):综合思维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2、我们概括为三点农耕型由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决定人伦型注重人际关系和道德修养融合型能够求同存异和同化融合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2、我们概括为三点农

3、耕型内向性、封闭性、循环性、重复性、凝重性、包容性、耐冲击性、超稳定性、小而全、重农轻商、安土重迁、避险求稳、宁慢不乱、小富即安、知足常乐人伦型宗法性、群体性、世俗性、人文性、道德性、崇拜祖先、尊师重教、尊老崇古、注重廉耻、亲疏有序、重责轻权、重义轻利、重人轻己、重人轻物、重道轻器、重文轻武、重国轻家、重古轻今、重关系轻规则、重义务轻权利融合型多元性、兼容性、开放性、和平性、综合性、整体性中国传统文化——儒学一、诸子百家学说二、儒学的独尊与传承三、“三纲五常”一、诸子百家学说1、诸子百家学说产生的时代背景2、儒家学说3、道家学说4、墨家学说5、法家学说6、其他学术派别的

4、思想一、诸子百家学说1、学术大繁荣的时代背景殷商兴“天命说”认为君权神授人君成为人神中介《周礼》把贵族分四等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维护君权东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诸侯争霸求富强之术诸子著书成百家之说一、诸子百家学说2、儒家学说仁为学说核心礼为伦理规范中庸为思想方法仁做人、处理人际关系和治国的方法礼遵守并维护相应的道德规范和政治制度中庸做事把握适当的尺度孟子“性善说”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与生俱来是仁义礼智四美德的萌芽说明人性本善君主应行爱民的“仁政”荀子“性恶说”认为“目好色,耳好声”是源于人的生理需求的“天情”任其发展会物欲横流泯灭廉耻主张“化性而起伪

5、”“制天命而用之”孟子荀子一、诸子百家学说3、道家学说道为根本范畴无为不争为处世原则绝仁去智为社会历史观“道”是生成世间万物之根“无”生“有”“有”生阴阳阴阳生万物“道”为人类社会提供法则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而然”、“顺其自然”法则的应用:做人——柔弱处下处世——无为不争为政——绝仁去智无为而治辩证法思想:柔弱胜刚强无为而无不为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庄子一、诸子百家学说4、墨家学说以“兼爱”为理论核心衍伸出“非攻”“尚贤”“尚同”等主张兼爱不分等级的彼此相爱可以解决天灾人祸和民众疾苦非攻反对战争(荒废农耕消耗财物劳役人畜)尚贤主张不分门第出身任人唯贤尚同以

6、天子为准统一人们的思想、意志和行为墨学的命运当时与儒学并称显学影响极大秦汉以后后继无人接近近代“民主、平等、博爱”的观点太超前不能见容于当世一、诸子百家学说5、法家学说起源于春秋管仲子产发展于战国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集大成于秦韩非李斯以法、术、势的概念为核心思想“法”法者为治之本法必明令必行刑无等级不因功减刑“术”君驭臣之权术辨忠奸别功过因任授官循名责实“势”有足够的权势令人屈从强调君主大权独揽战国时的显学多国因变法而强是秦朝统治的政治理论一、诸子百家学说6、其他学术派别的思想阴阳家邹衍以阴阳五行说解释和推演朝代更替名家公孙龙和惠施专门研究“名”与“实”的关系纵横家苏

7、秦和张仪研究政治外交战略与谋略农家许行鼓励耕桑兴修水利改进技术提高粮产量杂家吕不韦试图“兼儒墨、合名法”融百家为一体小说家班固:“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兵家孙武吴起孙膑司马穰苴研究战争规律和取胜的谋略代表作《孙子兵法》以深邃的哲思和精妙的谋略为后世立法墨子管仲商鞅孙武二、儒学的独尊与传承1、儒学的独尊2、神学化的汉代儒学3、哲理化的宋代儒学二、儒学的独尊与传承1、儒学的独尊秦用法而强实现天下一统却又因严刑苛法短命而亡汉去苛法而行无为既有“文景之治”也有七王之乱汉武帝需要一种非法非道刚柔兼济的治国理论董仲舒当代大儒应时而出公元前14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