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游记》的原旨与接受

论《西游记》的原旨与接受

ID:21669200

大小:59.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0-23

论《西游记》的原旨与接受_第1页
论《西游记》的原旨与接受_第2页
论《西游记》的原旨与接受_第3页
论《西游记》的原旨与接受_第4页
论《西游记》的原旨与接受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西游记》的原旨与接受》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论《西游记》的原旨与接受【内容提要】长篇章回小说《西游记》问世以来,对于其原旨的探讨就引起了人们的浓厚兴趣。各种见解层见叠出,相互辩难,而实际上这些不同的见解都是在各自主客观条件下所作出的阐释,都在丰富着《西游记》的内涵。从明代至今,对其原旨的探究似乎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这进一步说明,《西游记》是一部具有象征意味的寓言小说。【关键词】《西游记》/原旨/接受  所谓“原旨”,即希望通过作品要表达出来的最本初的旨意,它与创作意图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按照文学创作的一般规律,在进行一部文学作品的创作时,总会带着某种意图,

2、或者说要通过这部作品传达某种思想、情感、意志、愿望甚或某种潜在意识等等。但是,的意图是否能够与作品所传达的实际情况相一致,则存在着很大的疑问。这首先是因为在进行创作时,很可能许多事情同时出现在他的脑海里,从而造成了其意图的复杂多变。其次,要运用语言创造出形象,再由这些形象表达出其意图,在这一转换过程中,其意图也难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这就是说,在分析、解读作品时,希望通过揭示出的所谓“意图”,进而揭示出该作品的“原旨”,实际上是极不可靠的。至于“主题”,则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作品作出的归纳,与“原旨”相去甚远。读者可以

3、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归纳作品的主题,但认识作品的“原旨”却必须考虑到的意图。那么,如何把握作品的“原旨”呢?  从逻辑上说,每一部文学作品都应有其“原旨”,然而实际情况却并不如此简单,尤其是像《西游记》这样的“奇书”,自其问世以来,其“原旨”便引起了人们的浓厚兴趣。从阐释学的角度来看,正是这种种对“原旨”的探求,在不断丰富着《西游记》的内涵。然而,自上一世纪20年代胡适、鲁迅等对明清以来各种观点基本上予以否定后,大多数研究者都接受了他们的意见,这实际上是不公正的。这不仅仅是因为包括胡适、鲁迅在内的评论者们对《西游记》这部小

4、说“原旨”的揭示,曾受到了前人的启发;更本质的问题在于,无论多么高明的评论者都要受到各自主客观条件的限制,都很难穷尽这部小说的全部丰富内涵。因此,心平气和地重新审视明清以来一些有代表性的观点,分析其产生的主客观原因,可以更好地看出《西游记》“原旨”的揭示历程及其规律,对于更好地认识这部小说的性质也不无裨益。    一  就今天所掌握的有关资料来看,明代关注《西游记》并对其原旨作出阐释者有陈元之、李贽、谢肇淛、袁于令、盛于斯、吴从先等人。细加分析便会发现,他们的见解有一个共同之处,即《西游记》是一部心与魔相关之作,但心是

5、否能够统魔以及如何统魔,又有着不同的见解。  世德堂本《西游记》卷首有陈元之序,该序作于壬辰年即万历二十年(1592)。这位陈元之有的研究者认为就是世德堂本《西游记》的校订者华阳洞天主人[1],因此他的序言就显得格外重要,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为小说写定者对小说“原旨”的说明。该序在引用了司马迁和庄子的两段话后说道:“若必以庄雅之言求之,则几乎遗《西游》。”在他看来,《西游记》是一部“𧿧𧿇滑稽”、“卮言漫衍”之书。“𧿧𧿇”同“𧿧弛”,《中华大字

6、典》释为“放纵不羁”。“卮言”,出自《庄子·寓言》:“卮言日出,和以天倪。”陆德明释文引司马云:“谓支离无首尾言也。”简略谈了自己的见解之后,陈元之又说道:“旧有叙,余读一过。亦不著其姓氏之名。岂嫌其丘里之言与?”那么,旧叙是如何理解《西游记》的原旨呢?陈元之接着说:  其叙以狲,狲也,以为心之神。马,马也,以为意之驰。八戒,其所戒八也,以为肝气之木。沙,流沙,以为肾气之水。三藏,藏神、藏声、藏气之三藏,以为郛郭之主。魔,魔,以为口耳鼻舌身意恐怖颠倒幻想之障。故魔以心生,亦以心摄。是故摄心以摄魔,摄魔以还理。还理以归之

7、太初,即心无可摄。此类以为道道成耳。此其书直寓言者哉![2]  这一旧叙大概是最早提出《西游记》“原旨”乃为“摄心”主张者,其推理方法是首先认定《西游记》是一部“寓言”之书,再根据小说中屡称孙悟空为“心猿”、白马为“意马”,取经路上又是以悟空为主降妖伏魔,遂得出这一结论。陈元之基本上同意这一说法,因此他接着说:“唐光禄既购是书,奇之,益俾好事者为之订校,秩其卷目梓之,凡二十卷数千(十)万言有余,而充叙于余。余维太史、漆园之意,道之所存,不欲尽废,况中虑者哉?故聊为缀其轶叙叙之。不欲其志之尽堙,而使后之人有览,得其意忘其

8、言也。”  为了让后世读者充分了解这一原旨,他再三强调这部小说的寓言性质:“彼以为浊世不可以庄语也,故委蛇以浮世。委蛇不可以为教也,故微言以中道理。道之言不可以入俗也,故浪谑笑虐以恣肆。笑谑不可以见世也,故流连比以明意。于是其言始参差而出====诡可观;谬悠荒唐,无端崖涘,而谈言微中,有之心傲世之意。夫不可没已。”  稍后出现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