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伦理中的公共精神困境与超越径路

儒家伦理中的公共精神困境与超越径路

ID:22087668

大小:62.0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10-27

儒家伦理中的公共精神困境与超越径路_第1页
儒家伦理中的公共精神困境与超越径路_第2页
儒家伦理中的公共精神困境与超越径路_第3页
儒家伦理中的公共精神困境与超越径路_第4页
儒家伦理中的公共精神困境与超越径路_第5页
资源描述:

《儒家伦理中的公共精神困境与超越径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儒家伦理中的公共精神困境与超越径路:公共精神的普遍缺失已然成为时下不争的客观事实。如何在纷繁复杂的表象中剥离出问题的真正动因成为当务之急。追根溯源,作为个体精神结构之一的儒家伦理就成为问题肇始的原始成因之一。“差序格局”概念因其对儒家伦理特有的理论解释力,成为当下探讨儒家伦理公共精神困境以及重建的有效借鉴资源。  关键词:儒家伦理;差序格局;公共精神;超越径路  :B82-052:A:1003-854X(2012)08-0069-04  梁启超在分析中国人的国民性时。曾尖锐地指出国人的四大缺点:“一爱国心之薄弱”,“一独立性之柔弱”,“一公共心之缺乏”,“一自治力之欠阙”。在

2、《论公德》一文中,他具体指出:“我国民所最缺者,公德其一端也。公德者何?人群之所以为群,国家之所以为国,赖此得焉以成立者也。”美国传教士明恩溥在其所著《中国人的特性》一书中这样说:“中国人有私无公或公私不分的脾气,其实还不止于此,他不但对于‘公家’的事物不负责任,而且这种事物,要是无人当心保管或保管而不得法,便会渐渐的不翼而飞,不胫而走。”中外学者的精辟论述无非揭示这样一个事实:国人公共精神缺失。公共精神的实质在于人们在现代公共生活中对公共性价值进行澄明、维护和持守所表现出来的人性品质和精神样态,根本旨趣在于维护社会整体利益,关注社会共同体里每一个成员的权利和尊严,因此它是社

3、会进步与成熟的重要表征,也是个体自我完善与超越的标志。当前,面对“伦理本位”的社会传统以及日渐强劲的公共精神消融趋势。现代个体的公共情怀与公共正义感日渐式微。社会“原子化”的加剧必然成为现代化持续推进的内隐阻力。因此,深入剖析问题的成因,寻求重塑现代人公共精神的科学径路在当下就显得尤为迫切与重要。作为一种科学视角,“差序格局”概念的引入,对探寻现代人公共精神问题具有重要的资源性意义。  一、同心圆:差序格局的理论意涵及伦理特质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这样描述“差序格局”概念:“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

4、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这个X络像个蜘蛛的X,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X,但是没有一个X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是所,而众星拱之。’这是最好的一个差序格局的譬喻。自己总是中心,像四季不移的北斗星,所有其他的人,随着他转动。”“我常常觉得:‘中国传统社会里一个人为了自己可以牺牲家,为了家可以牺牲党,为了党可以牺牲国,为了国可以牺牲天下。’”“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

5、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X络,因之,我们传统社会里所有的社会道德也只有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  从以上对“差序格局”概念妙语连珠般的比喻与剖析中,我们不难管窥“差序格局”的理论意涵及其固有的伦理特质。其中有三个核心词汇值得关注:“己”、“差序”以及“推”。其一是“己”的中心地位。这里的“己”并非指现代意义上的独立个体,而是依附于血缘、家庭以及一定社会圈子的社会关系实体,这个“己”被人伦关系紧紧地裹着,不具有独立自主之人格,是一个以生命个体为标记的相对位置,是人际关系X络中处于中心位置的社会关系纽结。其二是人际关系的伸缩性。以“己”为

6、中心,依据自然关系向外推所构成的人际关系X络(圈)具备很强的伸缩性。其中每一个圈子都是一个相对的群体。站在任何一圈上向内看,都属于“圈内人”,向外看则属于“圈外人”。由此,就形成中国最独特的角色要求和角色意识。即为圈内的人服务(包括获取财富、利益或名声等)就具有“公”的性质和意义;同样,圈内为个人提供资源和支持也是天经地义的。此外,圈的大小还取决于“己”的势力之大小。势力越大,群体就越大,反之就越小。其三是人际关系的差序性。差序性是指传统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X络中的等差秩序。在“差序格局”里,上下、尊卑、贵贱、长幼等级森严,亲疏、薄厚区分明确。如同水面上泛起的涟漪,由自己延伸开

7、去,一圈一圈,:公共精神的普遍缺失已然成为时下不争的客观事实。如何在纷繁复杂的表象中剥离出问题的真正动因成为当务之急。追根溯源,作为个体精神结构之一的儒家伦理就成为问题肇始的原始成因之一。“差序格局”概念因其对儒家伦理特有的理论解释力,成为当下探讨儒家伦理公共精神困境以及重建的有效借鉴资源。  关键词:儒家伦理;差序格局;公共精神;超越径路  :B82-052:A:1003-854X(2012)08-0069-04  梁启超在分析中国人的国民性时。曾尖锐地指出国人的四大缺点:“一爱国心之薄弱”,“一独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