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lation of English and Chinese Proverb 英汉谚语的互译

Translation of English and Chinese Proverb 英汉谚语的互译

ID:231539

大小:116.50 KB

页数:25页

时间:2017-07-11

Translation of English and Chinese Proverb  英汉谚语的互译_第1页
Translation of English and Chinese Proverb  英汉谚语的互译_第2页
Translation of English and Chinese Proverb  英汉谚语的互译_第3页
Translation of English and Chinese Proverb  英汉谚语的互译_第4页
Translation of English and Chinese Proverb  英汉谚语的互译_第5页
资源描述:

《Translation of English and Chinese Proverb 英汉谚语的互译》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英汉谚语的互译摘要:谚语使用时可作为句子成分,也可以作为独立的交际单位,表达完整的思想。谚语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社会、人类社会、社会环境以及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识。它作为人类文化的宝贵遗产表达了人们的智慧、思想和文化。此外,它作为民族语言和文化的精华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包含在许多谚语中的文化意象具有强烈的文化色彩。实际上,谚语中的每个文化意象代表着一种文化。英汉谚语的互译不仅要考虑语言的转换,同时也要考虑文化的转换。本文以相关英汉谚语的翻译实例为参照,从谚语与文化的关系切入,探讨了谚语的起源和特征,接着论文着重介绍了英汉谚语的翻译方法。最后,论文分析了英汉谚语翻译的局限

2、性。关键词:谚语;翻译;文化25英汉谚语的互译文献综述摘要:谚语是对各种生活现象进行综合概括并在群众中广泛流传运用的语言。英汉谚语的互译不仅要考虑语言的转换,同时也要考虑文化的转换。本文旨在从文化的角度研究英汉谚语互译中的文化转换问题,探讨谚语翻译中处理文化因素的具体策略。关键词:谚语、翻译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说:“Geniuswitandspiritofanationarediscoveredbytheirproverbs”.(一个民族的天赋、智慧、和精神都从他们的谚语中表现出来)。高尔基说:“谚语和民歌都是简短的,可是它们所包含的智慧和感情,却够写出整本书

3、来。”由于地理、历史、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英汉谚语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谚语是熟语的一种,是群众口头上广泛流传的一种现成而且固定的句子,大多形象生动、妙趣横生。且寓意深刻,蕴含着浓厚的文化色彩和丰富的民族内涵,是人民大众和文学作家在自身的长期生活实践中创造和提炼出来的最通俗、最简练、最生动、最形象、最实用的大众化语言,是大众语言宝库中的珍品之一,历来为人们所喜闻乐用的一种语言形式。一个民族的天才、机智、和精神都可以在它的谚语中找到。由此可见,谚语是民族语言中的瑰宝,凝聚各族人民的智慧、感情和经验,具有浓厚

4、的民族色彩,在传播民族文化思想方面具有其他文学形式所不可替代的优越性。谚语既是语言不可或缺的重要修辞手法,同时,其本身也是各种修辞手法的集中体现,他们大都具有鲜明的形象,适用来比喻事物。谚语同文化作品、诗歌一样是语言的精华。在一定程度上,谚语反映了民族的文化特点。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部分,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和文化是两个相互依存的象征系统。”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也离不开语言,语言的翻译离不开文化。翻译的终极目的是为了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从本质上讲,翻译是以一种语言为载体的文化内涵转换为另一种文化形式的广义的文化翻译。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实现文化内涵从原语到目标语的

5、转换成为了判断译文成功与否的一条重要标准。而文化策略的选择直接影响到文化内涵的表达效果。25笔者通过网络(主要是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书籍(原著和译著等),报纸,杂志等各种途径,查找了将近100篇相关研究评论,根据自己的兴趣方向和对这一论文的想法对这些文章加以筛选,选出了8篇有直接参考价值的论文进行研读。本文讲重点讨论归化译法和异化译法在英汉谚语的互译中的应用。1.国内研究我国比较全面的翻译标准是由清代翻译家严复于1898年提出的,他认为优秀的译文应该做到“信”、“达”、“雅”,即忠实于原著,译文流畅,文字典雅。当然,后人对严复的“雅”子有着异议,认为文字典雅的原

6、文理应译成文字典雅,但如把并不典雅的原文硬是处理成典雅的译文,这同“信”是背道而驰的。于是,后来的翻译理论家给严复的“雅”换入了新的内容:保持原文的风格。1951年,傅雷先生提出了文学翻译的“传神”论,这是比“信”、“达”、“雅”更高的翻译标准。傅雷先生认为,“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译文同原文在内容上一致,这叫“意似”,是翻译的最低标准。译文同原文如果能在形式上和精神上同时一致起来,或称“形似”和“神似”,这是翻译的高标准。然而,由于文化上的差别,翻译中“形似”和“神似”往往不可兼得。1964年,钱钟书先生提出了翻译的“化境”之

7、说:“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不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化境”之说是对“神似”论的进一步发展。所谓“化境”,就是原作向译文的“投胎转世”,文字形式虽然换了,而原文的思想、感情、风俗、神韵都原原本本地化到了译文的境界里了,丝毫不留下翻译的痕迹,让读者读译作就完全像在读原作一样。2005年,骆世平指出,翻译时应注意保留原语的民族特色,过于追求同化翻译容易失去原语的特色和风格,同样,在汉语谚语英翻译过程中,也应注意保留汉语的,民族特色。在谚语翻译过程中,既要看到英汉

8、谚语的共性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