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进展

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进展

ID:25566816

大小:48.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21

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进展_第1页
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进展_第2页
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进展_第3页
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进展_第4页
资源描述:

《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进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进展【摘要】椎动脉型颈椎病是颈椎病证型之一。椎动脉型颈椎病属于椎-基底动脉缺血综合征,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流不足,导致该动脉供血区--脑及脊髓生理功能不全而产生的一系列症候群。由于对其发病机制看法不一,因而名称各异。常用的如颈椎病椎动脉型、颈性眩晕、椎动脉压迫综合征、后颈交感神经综合征、巴-利综合征[1]。属中医学“痹证”、“眩晕”、“头痛”等病证范畴,多见于中老年人。近年来本病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并发或继发的颈源性疾病亦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本病治疗以非

2、手术疗法为主,具体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在非手术疗法中,针灸疗法显示出极大的优越性。【关键词】针灸;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进展虽然颈椎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清楚,缺乏特效的治疗方法,然而中医药学从古至今对本病已有了相当的记载积累。从近十年的临床4.11针刺配合牵引疗法戴宁等针刺配合卧位手法牵引治疗颈性眩晕88例,2个疗程后,椎动脉第2段两组痊愈率分别为88.71%和68.85%,经统计学处理,χ2=7.25,P<0.01,说明两组痊愈率差异有显著性。椎动脉第3段两组痊愈率分别为84.62%和50%,经统计学处理,χ2=7.07,P<0.01

3、,说明两组痊愈率差异有显著性。其中椎动脉第2段受压123例,椎动脉第3段受压52例,均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先给予针刺,取大椎、百会、风池、颈夹脊穴。大椎穴进针1寸,针尖方向略偏上;百会穴平刺,针尖方向向后;风池穴进针1~1.5寸,针尖方向为对侧眼球;颈夹脊穴进针1寸,均用平补平泻法,留针20min,间隔10min手法操作1次。继予卧位手法牵引,患者俯卧,术者以大鱼际揉擦颈部至肩部,两侧交替,每侧5min,使患者感觉颈肩部发热,然后两手拇指点按肩井穴、肩外腧穴。再取仰卧位,术者以一手拇指与食指、中指对应由上(风池穴)而下(大椎穴)拿捏,反复

4、6遍。其后以左手食指与拇指对应固定颈椎,无名指与小指相叠固定右侧枕骨,右手轻扶下颌,以左手为主,双手同时牵引2min。牵引力以患者在床上可微微移动为度[49]。黄莹等针刺配合卧位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54例,取穴风池、百会、印堂,10min行1次针,平补平泻,留针20min,后继卧位牵引(手法同戴宁等),10次为1个疗程,体征、症状全消失者47例,总有效率100%[50]。5研讨颈椎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逐年上升,发病年龄也趋于年轻化,成为目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其中椎动脉型颈椎病(CSA)即颈性眩晕,为椎动脉颈段受颈部疾病

5、影响造成血流障碍所致。椎动脉进入第6颈椎横突孔,出第1颈椎横突孔为椎动脉第2段。当椎间盘变形狭窄时钩锥关节增生压迫,颈部肌肉痉挛及其他软组织受炎症刺激,均可使颈椎生理弧度消失或过曲,使椎动脉第2段在椎旁行走受横突孔限制,产生扭曲、痉挛造成血流不足,出现脑缺血的各种症状,常表现为头转向某一侧时立即出现眩晕。椎动脉出第1颈椎横突孔后形成椎动脉第3段,弯曲度较大。当寰枢椎体不稳,血管弹性减退,管腔变窄,椎枕肌群的痉挛、寰枕膜的增厚等均造成对椎动脉的挤压,以致血流障碍,出现眩晕。常表现为头不能向左右转动,相当于风池穴周围压痛明显。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对

6、本病尚无特效疗法。手术疗法复杂,风险大,故临床多采用非手术疗法,而其中的针灸疗法显示出了不可替代的优越性。张慰民等对夹脊穴解剖观察,发现每穴附近均有相应脊神经后支伴行[51]。何树槐认为针刺夹脊穴不但可以影响脊神经后支还可以涉及前支,前支与交感神经相联系,能影响交感神经。由此可知,颈夹脊穴与颈椎病变部位的神经有解剖对应关系,在该部位针灸,以改善神经受压症状,达到治疗目的[52]。另外,深刺颈夹脊穴,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作用,使病变受累的颈椎、关节、肌肉、韧带等组织结构及神经血管邻近组织产生良性反应,从而调整改善脊柱内外环境平衡。督脉为诸阳之会,针

7、刺大椎、百会能调节脑部经络气血运行,恢复脑部的正常功能。风池为治风要穴。现代研究认为针刺风池对脑血管有解痉扩张和收缩的双重作用,可以改善脑部的血液循环[51]。蒋戈利等采用三步针罐疗法(即由远道平衡针刺、夹脊电针和局部刺络拔罐三步有序构成的综合疗法)治疗椎动脉颈椎病197例,并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TCD)观察了部分患者治疗前后的椎动脉形态、血流量、血流速度,结果治疗后较治疗前椎动脉血流量增加,平均血流速度加快,椎动脉内径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而且TCD指标的改善情况与临床疗效相一致[53]。【参考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