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的抗病毒药物治疗论文

儿童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的抗病毒药物治疗论文

ID:25851365

大小:52.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1-23

儿童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的抗病毒药物治疗论文_第1页
儿童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的抗病毒药物治疗论文_第2页
儿童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的抗病毒药物治疗论文_第3页
儿童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的抗病毒药物治疗论文_第4页
儿童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的抗病毒药物治疗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儿童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的抗病毒药物治疗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儿童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的抗病毒药物治疗论文【关键词】儿童病毒性呼吸道感染抗病毒药物治疗急性呼吸道感染是儿童的常见病,病毒性感染在其中占有重要比例。随着病毒学、分子生物学、临床药物学等学科研究的发展进步,人们可通过多种先进的技术诊断病毒感染,也不断有新的有效的抗病毒药物被开发利用,使某些儿童时期常见的病毒性呼吸道感染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诊治。1人呼吸道合胞病毒、人偏肺病毒感染人呼吸道合胞病毒(humanrespiratorysyncytialvirus,hRSV)是儿童呼吸道感染尤其是婴幼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首位

2、病毒病原。至今对hRSV的防治尚无特异措施。临床应用较多的药物是利巴韦林(病毒唑)。利巴韦林属于核苷类药物,是一种广谱抗病毒药,体外试验可抑制多种DNA和RNA病毒的复制.freele,SARS)流行时将此药与甲泼尼龙联合应用,还观察到它对SARS冠状病毒(SARSCoV)或称SARS病毒感染有一定疗效。一般用量10~15mg/(kg·d),重症30~40mg/(kg·d)。口服用药可有消化道反应、头晕、皮疹,大剂量静脉给药可引起白细胞减少、贫血、免疫抑制及肝功能异常。临床给药途径国外报道主要为雾化吸入

3、,每天持续12~20h,疗程3~7d,疗效为多数人肯定。但也应注意其对血液系统有副作用,还可能对胎儿有致畸作用。近年有人报告,用高浓度利巴韦林每日3次每次雾化2h有效[13]。人偏肺病毒(humanmetapneumovirus,hMPV)是一种新发现的呼吸陈慧中,女,研究生导师。1968年毕业于江西医学院医学系;1982年获得中国医学科学院协和研究生院医学硕士学位。曾在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医学院进修。从事儿科工作三十多年,专攻儿童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治。现任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呼吸科主任医师,兼任中华医

4、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副组长,《中华儿科杂志》、《临床儿科杂志》、《实用儿科临床杂志》编委等职。发表文章数十篇,并参与编辑专业书籍数本。Email:chenhzcip@yahoo..。道感染病原,所引起的儿童呼吸道感染临床特征及感染人群分布特征均与hRSV感染相似。目前对hMPV的防治也无特异措施。一项体外研究显示利巴韦林与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可抑制hMPV复制,这可能适用于hMPV感染的高危人群[4,5]。2流感病毒(含禽流感病毒)感染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特点是起

5、病急、传染性强、传播迅速,易引起流行和大流行。具有高致病性的流感病毒极易变异;广大易感者对新亚型流感病毒普遍缺乏免疫力;目前尚缺乏针对性强的高效抗流感病毒的药物;以及人们对流感缺乏足够的认识和警惕,甚至误以为流感就是重感冒,使失去预防和发病早期治疗的关键时机,这诸多因素都促使了流感疫情的蔓延。目前有两大类有效的抗流感病毒药物:一类是M2膜蛋白离子通道阻滞剂金刚烷胺(amantadine)和金刚乙胺(rimantadine);另一类是近年问世的神经氨酸酶抑制剂(neuraminidaseinhibitor,

6、NAI)扎那米韦(zanamivir)和奥司他韦(oseltamivir)等。金刚烷胺和金刚乙胺属于抗RNA病毒药,仅对甲型流感病毒有效,作用在阻止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内。其机制是阻滞流感病毒M2膜蛋白离子通道,使M1蛋白无法与核糖核苷蛋白(ribonucleoprotein,RNP)解离,流感病毒的复制过程也就无法启动。金刚乙胺抗甲型流感病毒活性比金刚烷胺强4~10倍。乙型流感病毒因其缺乏M2膜蛋白,故这类药物对其无效。这类药物口服吸收率均在90%以上,药物在鼻腔分泌物、唾液、肺中分布较多。金刚烷胺能刺激体

7、内儿茶酚胺的释放,从而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副作用,如头晕、焦虑或抑郁、失眠、易激动、共济失调等,发生率约10%;金刚乙胺副作用相对小,发生率仅2%。药物毒副作用与其血浆浓度高低直接相关,高血浆浓度的金刚烷胺还可能引起幻觉和惊厥,这在小儿尤其要注意。金刚烷胺和金刚乙胺有片剂和糖浆剂型,1岁以上小儿剂量5mg/(kg·d),分2次口服,疗程5~7d。9岁以上200mg/d,分2次口服,连用5~7d。M2膜蛋白离子通道阻滞剂除毒副作用外,耐药性也是一个问题。耐药可在治疗期迅速发生,约占治疗患者的25%~35%。耐药

8、机制是病毒株突变导致M2膜蛋白的某一氨基酸发生变化所致,此外耐药也可以是天然固有的。中枢神经系统毒副作用和耐药问题限制了这类药物在儿科临床上的使用。用药后也不能减少并发症,故在儿童流感的防治选择上,不作为首选。神经氨酸酶(NA)是流感病毒表面的糖蛋白,很少受病毒抗原变异的影响,属高度保守的活化区,通过其活性裂解病毒结合物末端的神经氨酸残基,有利于病毒从感染的宿主细胞释放,并避免释放后的凝聚,从而促进病毒在分泌物中扩散和传播。神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