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米沙坦与缬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效果比较

替米沙坦与缬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效果比较

ID:26090312

大小:54.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1-24

替米沙坦与缬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效果比较_第1页
替米沙坦与缬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效果比较_第2页
替米沙坦与缬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效果比较_第3页
替米沙坦与缬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效果比较_第4页
替米沙坦与缬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效果比较_第5页
资源描述:

《替米沙坦与缬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效果比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替米沙坦与缬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效果比较白玫吉林省人民医院心内科,吉林长春130021[摘要]目的探讨替米沙坦与缬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0月—2014年5月该科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9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49例,对照组给予缬沙坦治疗,观察组给予替米沙坦治疗,经过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8.6%,观察组的治疗效果稍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血脂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后,两组血脂较治疗

2、前均有明显下降,观察组降低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7%,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3%,两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米沙坦与缬沙坦均有良好的降压效果,在降血脂方面替米沙坦优于缬沙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jyqkmHg(18.7kPa)和(或)舒张压≥90mmHg(12.0kPa),均符合原发性高血压的诊断标准[4]。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治疗方法①对照组给予缬沙坦治疗,缬沙坦[5](80mg/粒,国药

3、准字:H20040217),用法用量:口服,1次/d,80mg/次(1粒),对血压控制不满意者可增至160mg(2粒)。疗程为8周。②观察组给予替米沙坦治疗,替米沙坦[6](40mg×7s,国药准字:H20041900),用法用量:口服,1次/d,40mg/次(1粒),对血压控制不满意者可增至80mg(2粒)。疗程为8周。1.3疗效评定标准显效:经过治疗后,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将至正常范围;有效:经过治疗后,患者的收缩压将至正常范围,舒张压下降10~20mmHg;无效:经过治疗后,患者的血压无改善甚至加重。1.4观察项目经过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1

4、.5统计方法所有数据录入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均用均数±标准差(x±s)形式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2结果2.1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8.6%,观察组的治疗效果稍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比较两组治疗前血脂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后,两组血脂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观察组降低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342,P<0.05)。见表2。2.3两组患者的不良

5、反应比较经过治疗后,观察组149例患者中有4例患者出现了后背痛症状,有3例患者出现了头痛症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4.7%,对照组149例患者中有5例患者出现了头痛、头晕症状,有3例患者出现了腹泻症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5.3%,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218,P>0.05)。3讨论原发性高血压是以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伴或不伴有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综合征[7],绝大多数原发性高血压属于缓进型高血压,多见于中、老年人,其特点是起病隐匿,进展缓慢,病程长达10多年至数十年。原发性高血压早期无明显病理改变,长期高血压会引起小动脉中层平滑肌增

6、殖和纤维化,管壁增厚和管腔狭窄,导致重要靶器官如心、脑、肾组织缺血。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是一类作用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药物,可以选择性、竞争性地与AT1结合,阻滞AT1介导的血管收缩、水钠潴留、交感神经活性增加以及血管细胞增生;抑制血管中膜肥厚、硬化动脉新生内膜形成、肾小球硬化,从而起到抗高血压作用。替米沙坦与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类药物在结构上有很大区别,其分子结构中由一个碳酸基团取代了四氮唑环,使其具有高度的脂溶性和在体内拥有最大的分布容积,它直接与血管紧张素II受体结合发挥降压效应,实现了真正的24h强效降压作用,优于缬沙坦,长期应用可以避

7、免血压的过渡波动及过度变异造成的器官损害[8]。通过该科的研究发现,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8.6%,观察组的治疗效果稍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降低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有4例患者出现了后背痛症状,有3例患者出现了头痛症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4.7%,对照组有5例患者出现了头痛、头晕症状,有3例患者出现了腹泻症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5.3%,两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有关报道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