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的兴起》ppt课件

《儒学的兴起》ppt课件

ID:27222108

大小:1.80 MB

页数:37页

时间:2018-11-29

《儒学的兴起》ppt课件_第1页
《儒学的兴起》ppt课件_第2页
《儒学的兴起》ppt课件_第3页
《儒学的兴起》ppt课件_第4页
《儒学的兴起》ppt课件_第5页
资源描述:

《《儒学的兴起》ppt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2课儒学的兴起了解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理解新儒学的思想主张及其对后世的影响;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根据教科书提供的材料及自己原有的相关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独立思考与同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相结合的方法,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以及发展路程的认识,弘扬和培育自己的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对历史现象的恰当评价,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儒学的兴起背景:焚书坑儒的批判表现罢黜

2、百家太学出现科举选官(略)一、 焚书坑儒的批判课堂探究⒈和战国时期相比,秦的文化氛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1)变化: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解放;秦朝时期死气沉沉。(2)原因战国时期尚未形成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各国纷争的局面造成了宽松的学术氛围。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创立,出于政治统一的需要,思想也走向专制。秦始皇像课堂探究2为什么儒学在秦时受到严厉打击?儒学以古非今,抨击时政,不利于秦的统治课堂探究3为什么秦王朝不焚禁医药、卜筮、种树之书?秦王朝焚书的目的是为了遏制知识分子的思想,而医学、卜筮、种树之书是实用之学,对社会国家直接有益。课堂探究4如何评价

3、秦王朝的“焚书坑儒”的举措?(重点)(1)积极作用:“焚书坑儒”有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有利于巩固刚刚建立的政权。(2)消极影响(占主导地位):“焚书坑儒”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二、罢黜百家董仲舒生平董仲舒(前179—前104年)广川(今河北景县)人,西汉哲学家和政治家。曾任博士、江都相及胶西王相。汉武帝朝举贤良文学之士,进“天人三策”,建议“诸不在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为武帝所采纳,形成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治格局,为此后两千余年间封建统治者所沿袭。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

4、子”,“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材料二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材料三“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1)概括董仲舒思想的核心(2)指出材料二中观点的积极作用。(3)汉武帝为什么接受董仲舒的主张?董仲舒像先秦之儒董仲舒之儒著作《论语》《公羊春秋》理论基础仁、礼天人感应思想来源儒学阴阳、法家与统治者关系批判时政维护统治先秦之儒和董仲舒之儒的区别汉武帝时期的文化体制改革的影响是什么?积极方面:儒学地位上升,同时也加强了对思想、

5、文化和教育的重视,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是有积极意义的。消极方面:结束了各学派平等竞争的局面,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秦朝实行“焚书坑儒”,西汉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二者的根本着眼点是?加强君主专制统治2、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什么?①中央集权的强化②思想控制的加强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关键是因为??它适应了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在滔滔的长河中 你是一朵浪花 在绵绵的山脉里 你是一座奇峰 你把寂寞藏进乌云的缝隙 你把梦想写在蓝天草原 你燃烧自己温暖大地 任自己成为灰烬 让一缕缕火焰翩翩起舞 那就是你最后的

6、倾诉 倾诉三、太学的出现(1)汉武帝创立太学(2)太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国家培养政治人才的官立学校。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3)汉武帝时代,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思考:汉代太学规模的不段扩大,反映了文化教育怎样的趋势?思想、文化和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太学创建的意义有哪些?(1)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对于文化的传播起到了重大的作用(2)使大官僚和大富豪子嗣垄断官位的情形得到改变,一般地主子弟入仕的门径得以拓宽,少数出身社会中下层的人,也得到入仕的机会。东汉太学生太学生参政意识的表现:(1)他们品评政界人物,参与上层政争。少年英锐,敢于思想创新,言行较为勇敢,与民间

7、接触比较密切,因此对于弊政的危害,有直接的感受。他们所接受的儒学教育中的民本思想等积极因素,也对他们敢于批评时政的倾向有一定影响。(2)太学清议,是中国古代社会舆论影响政治生活较早的史例。当时太学生的议政运动,迫使黑暗的政治势力有所收敛。四、科举制的文化影响1.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中国早期选官制度曾经以“世官制”为主。汉武帝时代,察举制作为选官制度的主体地位得以确立。隋唐时代,更为完备的选官制度——科举制开始实行。3.关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的作用(1)打破了门第限制(2)有利于选拔人才(3)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2.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