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ID:27316204

大小:60.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2-02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的问题及对策_第1页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的问题及对策_第2页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的问题及对策_第3页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的问题及对策_第4页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的问题及对策_第5页
资源描述: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摘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一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近年来,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也面临一些问题,开展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及对策研究,对于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根本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城市化进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及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剩余劳动力户籍分割城市化二元体制“三农”问题长期以来困扰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始终影响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进程。“三农”问题可以概括为农业、农民、农村,其核心是农民问题,表象是农民收入问题,实质是农民就业问题,而

2、重点与难点则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自党的十六大提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以来,各级政府采取了很多行之有效的办法解决“三农”问题,尤其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作为一个战略性产业来抓。然而,中国现有城市人口的就业压力以及其他一系列因素都决定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再加上我国人口庞大,使得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很多深层次问题。一、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的问题(一)城乡户籍分割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及其附属品使农民工受到生存歧视,难以在城市真正安家落户。长期以来,身份制度管理成为阻碍农村剩余劳动力

3、向城市流动的最大因素。以城市户口和农村户口界定的身份制,限制了工业化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减缓了工业化的进程。资本的流出并没有和劳动力的流出保持同步。户籍分割制度,使农民在身份、地位、就业、住房、福利等方面无法获得与当地市民同等待遇,农民工子女进城入托、上学都要交纳高额的借读费、建园费、建校费、增容费等名目繁多的收费,且输入地教育制度规定上也存在歧视,等等。这些不平等不仅造成了留守儿童及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而且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有序转移。(二)农村社保制度滞后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土地制度的健全,农民对土地的依附性虽然在减弱,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农

4、村社保体系没有真正建立,土地流转也只是初具雏形,小农分割的土地承包制度整体格局没有被打破,农民工兼具着自相矛盾的多重身份,在二囚困境中痛苦挣扎。据统计,到目前为止,城乡社会保障覆盖率之比达到22:1,占全国总人口近60%的农民仅享受着20%左右的医疗卫生资源,农民主要依靠的是家庭养老。农村社保制度的不健全,使得农民不得不把土地收入作为应付各类生存风险的最后保障,这在一定程度上又强化了农民对土地的依赖,尤其是那些有着“小富即安,小进即满”思想且易于满足现状的农民,更是不愿离开农村。此外,城乡社保制度之间的差异也使农村劳动力不能获得与城市居民平等的就业机会和福

5、利待遇,所从事的工作也大多数缺乏人身保障与收入保障,这又进一步抑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观意愿。(三)城市化推进速度缓慢这里所说的城市化主要指中小城市与小城镇的发展。目前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仅为43.9%,不仅低于发迖国家75%的平均水平,而且还低于世界44%的平均水平,许多地方发展小城镇也只是有城无市,起不到真正转移劳动力的作用。城镇化发展水平滞后直接表现为我国城镇化的整体环境和基础设施较差,产业层次较低,市场竞争力较弱,这直接影响了第三产业的发展,使得第三产业容纳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减弱。工业、建筑业、第三产业以及相关产业的缓慢发展,限制了城市消化吸收农村剩

6、余劳动力的能力。城镇发展总体上的活力不足,使得“以城代乡”的政策起不到应有带动作用。城镇在资金、人才和技术等方面还没有很好的服务农业,支持农村,许多城镇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缺乏必要的依托点和支持点,这些不仅大大缩小了劳动力的就业机会与空间,而且严重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转移速度。此外,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科技的进步,城市产业日益从劳动密集型向资金和技术密集型转换,并且门类越来越多,对人员的素质及技能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在一定程度上致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只能实现低速度、低层次、不稳定的转移。(四)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中国农民工的转移并非制度

7、性安排,而是一种自发的、盲动的、低层次的流动,组织化程度较低。作为一种弱势群体,当利益受损时难以得到维护。从制度上说,也没有列入政府的组织视野与政策框架,农民工仍被边缘化。他们在外出就业和转换身份的同时,也失去了组织依托、权益保护和相关的制度认证。随着劳动力的转移和城市化的进行,大量的土地被占用,房屋被拆迁,不但补偿标准很低,且经常出现资金的挪用与克扣。占用土地后对农民实行的也是一次性货币补偿,并不负责就业问题,由此导致了一大批无土地、无技术、无资金的农民的出现,他们不但失去了土地保障,而且很难融入市民社会,实际上处于“游荡”状态。另外,我国在农村剩余劳动

8、力转移保障立法上空白较多,已有的一些法规政策中也存在限制农村剩余劳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