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凉山彝族地区毕摩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浅谈对凉山彝族地区毕摩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ID:27793166

大小:48.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2-06

浅谈对凉山彝族地区毕摩文化的传承与保护_第1页
浅谈对凉山彝族地区毕摩文化的传承与保护_第2页
浅谈对凉山彝族地区毕摩文化的传承与保护_第3页
浅谈对凉山彝族地区毕摩文化的传承与保护_第4页
浅谈对凉山彝族地区毕摩文化的传承与保护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谈对凉山彝族地区毕摩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文科类)浅谈对凉山彝族地区毕摩文化的题目••传承与保护二级学院:年级、专业:学生姓名:学号:扌旨教师:日期:选题的目的、意义、准备解决的问题:目的:毕摩文化是综合性的原始文化,毕摩文献作为文化的载体,内容非常丰富,涵盖哲学、历史地理、文化艺术、医学和卫生、天文历法、人与人之I'可的关系准则、军事思想、农业畜牧业一个“百科全书”,对于研究中华文明、世界文明都是重要的资料文献,对我们具有世界性的意义,为继承和发扬了中国民族的传统美德,伦理规范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它不是外來的,而是自身的文化,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是世界上少有的。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文化是以其特定的地理

2、因素作为载体而存在的,生产保护、生活保护分别从不同的侧面强调了文化应该成为一种活体,而不是仅仅靠文献记载来保存。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毕摩越来越少,特别是随着老毕摩的去世,能识读彝文典籍的人越來越少,从这个意义上讲,如果不抓紧保护和抢救,必然消失。本文研究目的,在于对文化提供保护措施。意义:首先,木文研究能够为凉山彝族地区毕摩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提供理论基础。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每个人都应该勇敢地承担作为文化主体的责任,参与到全球化语境中的民族文化精神传承的进程屮来,以个体的生命力量来体验和演绎民族民间文化。一个民族如果失去了自己的文化也就失去了灵魂。特别是像毕摩文化这个东西,消失的速度很快,而彝族

3、毕摩文献是通过毕摩仪式这种特殊方式传承的,皮Z不存毛将焉附?文化消失了,一个民族的个性也就没有了。本文对其进行研究,具备理论意义、其次,本文研究,能够为凉山彝族地区毕摩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提供实践措施。毕摩文化,不仅在文化方面是宝贵的遗产,而且在档案方面也是极其珍贵的遗产。毕摩文化是历史形成的,与任何一种文化一样必然要注入新的内容。对于凉山彝族地区毕摩文化,我们也要本着“去糟粕存精华”,通过合理扬弃,正确认识其价值,传承优秀的精华。因此,对相关问题进行研究,也使得本文具备了一定程度上的现实意义。准备解决的问题:准备解决人们刈•毕摩文化的忽视问题。毕摩文化是族文化的骄傲,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骄傲,凉山

4、彝族毕摩文化的研究有利于人们更多地了解彝族及彝族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贡献。彝族的历史是一部彝族人民不断维护祖国统一和团结的历史。彝族与其他相邻兄弟民族在各自历史发展过程屮,始终相互依存、相互融合,你屮有我、我中有你。毕摩文化的研究使人们了解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从而加强民族团结,形成“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发展新格局。凉山彝族毕摩文化的研究有利于舞族自身的发展和进步。一个民族的健康发展和进步离不开对自身文化的科学把握,盲li自信和自卑都不利于民族的发展。毕摩文化研究帮助人们正确把握舞族文化的价值,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兄弟民族乃至世界各民族的先进科学文化,培植和开拓新的民族文化理念来求得民

5、族的发展。毕摩文化是无可比拟的世界瑰宝,保护和传承文明是不可推卸的责任。主要研究内容及预期目标:主要研究内容:根据凉山彝族地区的情况进行研究,内容如下:一、绪论(-)研究背景(二)研究目的与意义(三)研究方法二、相关理论研究(一)毕摩文化的定义(二)毕摩文化的来源(三)毕摩文化的作用三、凉山彝族地区毕摩文化当下的状况(一)毕摩文化淡化的原因1.传承质量被忽视2.发展范围被局限3.当地人思想发生转变(二)毕摩文化传承与保护的意义四、解决对策(一)利用新媒体传播(二)培养继承者(三)增强传承意识五、结语预期目标:预期能够明确凉山彝族地区的情况,得出毕摩的定义、来源、作用,以及凉山彝族地区毕摩文化当

6、下的状况。之后,根据毕摩文化淡化的原因,提出解决的对策,对现实产生一定程度上的意义。总体安排及进度计划:1、2015.6.1-2015.8.18进一步确定立意的现实意义,明确主题。2、2015.&25-2015.9.16收集相关资料并对前期的实地观察做进一步的信息汇总与分析,信息汇总后罗列写作大纲、撰写论文初稿。3、2015.9.18-2015.9.30进一步查阅资料,对初稿进行反复的推敲,使得论文的逻辑严密、层次清晰、用词准确,最终形成终稿。4、2015.10.1-2015.10.15上交毕业论文全部材料,并作结合指导老师意见做修改。5、2015.10.15-2015.10.20修改结束,递

7、交论文正稿。参考文献、资料:[1]黄承宪.凉山毕摩浅谈[J].贵州民族研究,1985.[2]云南民族学院文展室.彝族毕摩法器[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1987.[3]吉,木哈,阿乍,窝芝在•毕摩当议[J].贵州民族研究,1987.[4]何耀华.彝族社会屮的毕摩[J].云南社会科学.1988,(02).[5]易谋远.论自然宗教、原始宗教和彝族毕摩的起源[J].思想战线,1990,<04)[6]左玉棠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