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达拉奉注射液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依达拉奉注射液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ID:28352003

大小:75.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2-09

依达拉奉注射液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_第1页
依达拉奉注射液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_第2页
依达拉奉注射液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_第3页
依达拉奉注射液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_第4页
依达拉奉注射液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_第5页
资源描述:

《依达拉奉注射液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依迗拉奉注射液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摘要】目的:探讨脑保护剂依达拉奉注射液的药物后处理是否对急性心肌缺血溶栓后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方法:选取2009年12月-2013年12月本院收治的有溶栓适应证且行静脉内选择性尿激酶溶栓治疗的1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82例和对照组78例。观察组在溶栓前以及治疗后给予依达拉奉注射液30mg加0.9%氯化钠溶液100mL静脉滴注,2次/d,共14d。对照组用等量安慰药静脉滴注。所有患者进行心电及血流动力学监测,观察比较ST段再抬高、再

2、灌注心律失常及梗死后心绞痛的发生情况。冠脉CT测定血管再通情况及4周病死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ST段再抬高、再灌注心律失常及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血管再通率65.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8.7%,4周病死率12.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3.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治疗方法所有患者经临床确诊并做相应检查后,对于符合溶栓时间及适应证且签署手术同意书后,立即将尿激酶稀释后以20

3、000U/kg小于30min泵入,溶栓结束后行心电图检查,确定溶栓效果[4]。观察组确诊后立即给予依达拉奉注射液(江苏先声药业有限公司)30mg加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静脉滴注,溶栓后用同等剂量的依迗拉奉注射液静脉滴注,此后2次/d,应用14do对照组用等量安慰药静脉滴注。两组在溶栓后24h均给予低分子肝素钠5000U皮下注射,1次/d,共用7d,并控制血压。1.3观察指标所有患者进行心电图及血流动力学监测,观察比较ST段再抬高、再灌注心律失常及梗死后心绞痛的发生情况。冠脉CT测定血管再通情况及4

4、周病死率。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1.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以P0.05);而在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2.3两组血管再通率和4周病死率的比较观察组的血管再通率65.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8.7%,4周病死率12.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3.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3讨论急性心肌梗死是指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冠状动脉功能不全)所引起的心肌坏死。因心肌细胞的不可再生性,及时有效

5、地开通血管,实现再灌注挽救缺血心肌极为重要[5]。只有及早出现足够的再灌注,才能拯救濒死心肌,严重缺血的心肌细胞功能才能迅速恢复,收到有效的治疗效果。但并非所有患者再灌注后都能有好的临床效果,Braunwald等[6]在1985年JLinInvest杂志中提出心肌再灌注是双刃剑的观点。不少病例由于再灌注损伤可引起AMI扩展和严重的心律失常,导致死亡等极为严重的合并症。随着溶栓、PCI、CABG等广泛应用,如何减轻急性心梗患者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最大限度保护缺血心肌,自然成为心血管研究的热点之一。目前缺血再

6、灌注损伤机制中,自由基连锁反应被认为是造成心肌组织损害的重要机制之一[7]。缺血再灌注时,由于血运的异常,通过心肌细胞线粒体、血管内皮细胞中黄嘌呤氧化酶、中性粒细胞的呼吸爆发、儿茶酚胺氧化等途径产生大量自由基,后者使生物膜结构受损,产生脂质过氧化,细胞内酶大量释放,线粒体肿胀等,从而导致心肌细胞功能障碍,产生再灌注心律失常、心肌顿抑、细胞凋亡与坏死、微血管损伤等,造成严重的心肌细胞的坏死[8-11]。依迗拉奉注射液是目前唯一临床使用有效的脑保护剂。各项研究表明,它能够清除再灌注后的有害的羟自由基(0H)和

7、其他毒性自由基,在急性期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中具有保护、改善预后的效果[12]。本研究发现,尿激酶溶栓联合应用依迗拉奉注射液可以减少尿激酶溶栓后血流再灌注而促发的自由基的连锁反应,及时清除自由基,挽救缺血心肌,减少严重的恶性再灌注心律失常,增加冠脉血管再通率,减少患者死亡率[13-15]。这表明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早期及时清除自由基的重要性,依迗拉奉注射液和尿激酶联合应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可相互协同,安全有效,值得推广。参考文献[1]陈灏珠,钟南山,陆再英.内科学[M].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22

8、7-256.[2]GottliebRA.Celldeathpathwaysinacuteischemia/reperfusioninjury[J].JCardiovascPharmacolTher,2011,16(3-4):233-238.[3]赵水平,胡大一.心血管病诊疗指南解读[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0.[4]姬尚义,沈宗林.缺血性心脏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81-300.[5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