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改革 路在何方

教学改革 路在何方

ID:30985719

大小:105.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1-05

教学改革 路在何方_第1页
教学改革 路在何方_第2页
教学改革 路在何方_第3页
教学改革 路在何方_第4页
教学改革 路在何方_第5页
资源描述:

《教学改革 路在何方》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教学改革路在何方  【摘要】新世纪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作为中学数学教师,我们从数学课堂抓起,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将更多的思考空间留给学生,激励学生自己学习,学会学习;数学课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结果背后的产生过程,让学生亲自体验和感受数学家的思维进程,从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关键词】亲自体验;暴露数学思维过程;创设问题激发思维积极性  大多数老师上课时,总是喜欢按照课前预设的教学计划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总是喜欢牵着学生走,总是什么都放不下,缺少给学生自己思考和相互交流的时间。常此以往,学生就丧失了独立思维的能力。其实在教学中,真正重要的是教师要充分

2、留给学生进行自主探索思考的空间与展示的机会。这样在教学中,学生才能放飞思维,张扬个性,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1.充分暴露思维过程,让学生体验与感受,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教学中,发展思维能力是培养能力的核心。数学学习,从本质上讲是以思维为主的过程,同时又伴随着记忆、复现、再认这些环节。A.A.斯托利亚尔指出:充分暴露数学思维过程是教学的指导原则。数学教学要展示数学思维过程,要求教师创造性地将数学思维过程“复现”5出来。当前的数学教学基本上是数学结果的教学,其表现就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取消了让学生进行思维的环境、时间和空间,取消了诱发思维的土壤和条件,如注入式教学、

3、“题海战术”就是如此。学生学习的知识是前人的思维结果,但学习知识不应是简单的接收,而是必须把新知识消化、吸收,纳入自己已有的知识系统,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因此,数学教学要立足于学生思维活动的展示,变结果教学为过程教学,让学生在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  例如等比数列求和教学  1.1创设情景,调动学生积极性,师生互动探讨。  1.1.1以《国王赏麦的故事》引入:国王要奖赏国际象棋的发明者,问他有什么要求,发明者说:“请在棋盘的第1个格子里放上1颗麦粒,在第2个格子里放上2颗麦粒,在第3个格子里放上4颗麦粒,在第4个格子里放上8颗麦粒,依此类推,每个格子里放的

4、麦粒数都是前一个格子里放的麦粒的2倍,直到第64个格子,请给我足够的粮食来实现上述要求”.国王觉得这并不是很难办到的,就欣然同意了他的要求。  你认为国王有能力满足发明者上述要求吗?让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问题一:如何摆放这个麦粒?  问题二:按照这种方法摆放,国王能满足他的要求吗?  【设计意图】通过故事情境引入,不仅可以活跃课题气氛,同时吸引学生注意力,从而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且该故事紧扣主题内容。  1.1.2学生探究,回答问题。  问题一:第一格放1粒,第二格放2粒,第三个放4粒,第四个放8粒,…第64格放263粒。  问题二:国王总共需要多少颗麦粒?求

5、和S64=1+2+4……+263……(1)5  【设计意图】让生活的情境与数学之间架起桥梁。  探讨:发明者要求的麦粒总数是多少?会求和吗?  教师:在上式两端乘以2,即2S64=?  学生动手计算:2S64=2+4+8……+2×263……(2)  教师:比较两个式,有什么关系?(留出时间让学生探讨)  学生:比较后发现,第一个式子中第2项到第64项与第二个式子中第1项到第63项相同。  教师:两式相减会得到什么结果?(1)―(2)(让学生来展示过程)  学生:S64=264-1≈1.84×1019  教师:假设小麦1000粒为40克。  学生计算后得出:要给发明者70

6、00亿吨小麦。国王无法满足要求。  教师设问:纵观全过程,①式两边为什么要乘以2?学生探讨。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引导,让学生自主去探究解决该问题。学生经过计算后发现,“错位相减法”十分的简便。同时让学生有了成功的体验。通过这一环节为下面证明求和公式做铺垫,为后面的教学埋下伏笔。  1.2类比联想,推导公式  1.2.1设等比数列{an},首项为a1,公比为q(q≠1),如何求前n项和?  学生:Sn=a1+a1q+a1q2+……+a1qn=?  教师:类比刚才过程,该怎么求?教师提示在式子两边同乘以q学生分组探究求解(3分钟),期间对学生进行分步提问,让学生将自己思

7、考的过程展示出来。并写出推导过程。5  两式相减得:得Sn=(q≠1)  【设计意图】: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从实例到一般,从已知到未知,步步深入,让学生自己探究公式,从而体验到学习的成功和愉快.  1.2.2特殊情况处理。  探讨1:教师:如果q=1时怎么办?  学生:q=1时分母没有意义。最后得出结论:q=1时,即Sn=n  探讨2:结合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能够得到什么公式?学生计算得到:Sn=(q≠1)  Sn=na1(q=1)  【设计意图】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认识,进一步完善知识结构。  学生探索知识的思维过程总是从问题开始,又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