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黄生借书说》有感

读《黄生借书说》有感

ID:31155154

大小:103.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06

读《黄生借书说》有感_第1页
读《黄生借书说》有感_第2页
读《黄生借书说》有感_第3页
读《黄生借书说》有感_第4页
资源描述:

《读《黄生借书说》有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读《黄生借书说》有感  【摘要】《黄生借书说》是袁枚《小仓山房文集》中的一篇小文章,入选多个版本的语文教材,文字清新,情感真挚,以“书非借不能读也”为论点,娓娓而谈,打动人心。在感情上,让我们聆听着一位长者的诚挚教诲:在艺术上,给我们展现了一个才子的卓越风采。本文就是读这篇名作后所获得的一点小感想。  【关键词】言若己出;率真性情;浑然天成  乾嘉之际,汉、宋学派占据了学术思想界的统治地位,考据之风日炽,影响到文学创作上,必然导致拟古主义和形式主义。而与此同时也有不少人站出来反对,提出自己的主张,与之分庭抗礼

2、。袁枚即是其中的一位杰出代表,他所倡导的“性灵说”成为了我国古代文论中的重要一支。袁枚诗文俱佳,给当时文坛带来了一缕清风,直到今天,我们读他的作品还能感受到那份清新与灵巧。  《黄生借书说》是袁枚《小仓山房文集》中的一篇小文章,很短可绝不粗糙。虽不能说它就是袁枚作品风格的一个缩影,却也带上了其挥之不去的“性灵”之风。就仿佛是中国盆景艺术中的微型山水,小巧玲珑,又不失神韵。  读《黄生借书说》,给人的第一感觉是言若己出,袁枚讲的就好像是读者自己要说的。一句“书非借不能读也”,顷刻间引起了阅读者无限的共鸣。再看下

3、去,愈发感到其在情在理,言之凿凿。天子藏书,“4七略四库”,富家藏书,“汗牛充栋”,但其间有几个是真正的读书人?历史早已回答了这个问题。更可悲的是“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邑里为江南文化重镇,藏书之风盛极一时,历史上的汲古阁和铁琴铜剑楼声名显赫,然汲古阁主人毛晋去世后,子孙离散,珍贵的藏书便作云烟之散。更有甚者,毛氏子孙中竟有一人喜品茗,以毛晋呕心沥血所刻书版当做煮茶柴薪,云:“以此作薪,茶味当倍佳也。”前人的一生心血换做的是后辈的一杯香茗,岂不让人扼腕?而一般人呢,“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

4、云尔。”袁枚此言是深谙世人心理的,人们对于借来的东西和属于自己的东西所采取的态度迥然不同。如果是借来的,“必虑人逼取”,因这种外驱力作用,自然会鞭策自己,出现“惴惴焉摩玩之不已”的情形。如果东西为自己所拥有,一切则另当别论。在写法上运用了类比推理,由“书”讲到“天下物”,深化论点,拓展论题,有力地证明了“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  我们姑且不论此一说法的是否具有广泛性,单就袁枚个人而言,他是有切身体会的。幼年家贫,借书苦读,孜孜不倦,“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为官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灰丝,时蒙卷轴。

5、”两种情形,两样感受。读到这里,不由联想到自己,借书与买书不也是极平常之事,可借来的书倒能时不时翻看,总想归还之前有所收获,而自己买的书拿回家中往往摆到书架之上,当起了装饰,完成了它的另类使命。经历相似,体验一致,感觉到袁枚是在诉他的亲身事,讲他的心里话,一点也没有老先生说教的派头,娓娓道来,平易近人,启发联想,让这位黄生允修及无数位后世“黄生”心悦诚服。4  这无疑是袁枚主张抒写“性情”的可贵之处,他讲创作“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又说为文“不可以无我”,在《黄生借书说》中这些写作观点显然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也

6、让每一位读者都认识了袁枚其人,聆听他的谆谆教诲,感受他的率真性情,似饮甘露,如沐春风。  带着这样一份感悟,我们再读此文,就倍感亲切。文章语言平易冲淡,风格素雅清丽,既不用“语不惊人死不休”,也无须“繁文缛节,着意堆砌”。一切是那样的自然流畅,如深谷幽兰,自有余香不绝。不妨来看袁枚对自己幼年读书经历的一段描述:“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借书之心急切,以致会梦寐求之,这份精神实在是难能可贵。而那一刻的人物心理描摹得淋漓尽致,虽只是寥寥数语,却形神俱到,不得不让人佩服袁枚的文

7、字功力。尤其是“归而形诸梦”一句,实在有画龙点睛之妙,生动地表现了心情的急切,又描摹出夹杂于其间的一丝无奈,情感变得真实具体,一下子就将人物写活了,写透了。遍观全文,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一切都要归功于袁枚如诉家常式的语言,不疾不徐,清新隽永,丝毫不因为文字简短而失之粗率,恰恰因这份有感而发、率性而为在时文或模拟格调或强调考据之风中卓然不群、独树一帜。  当然,作品的脍炙人口也得益于文章结构的浑然天成,我们读这篇文章,不难发现其谋篇布局的一气呵成,无半点滞涩感。文章首句即开宗明义,交代写作缘由。因黄允修来向自己

8、借书,自己要对其说几句肺腑之言。之后就提出“书非借不能读也”4的观点,立论明晰。并围绕这个论点,逐层展开阐述,先列举帝王、富贵者和普通人的事例,再从正反两面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夹叙夹议,论据有力,论述得当。最后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紧扣“借书”之事,表明自己“公书”的态度,勉励黄生,有点题之妙,并与开头相呼应,整篇文章自是浑然一体。这样的结构既无拖沓冗长之弊,更无语焉不详之惑,流转自如,条分理晰,俨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