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诗学视角下的文学解释力

认知诗学视角下的文学解释力

ID:31156855

大小:112.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01-07

认知诗学视角下的文学解释力_第1页
认知诗学视角下的文学解释力_第2页
认知诗学视角下的文学解释力_第3页
认知诗学视角下的文学解释力_第4页
认知诗学视角下的文学解释力_第5页
资源描述:

《认知诗学视角下的文学解释力》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认知诗学视角下的文学解释力  摘要:随着认知学科的相继发展,认知诗学作为一门新的交叉学科,逐渐得到世界广泛的认可。本文介绍认知诗学渊源、概况、国内外发展的现状,并从认知诗学下的视角分析文学作品。从认知诗学视角来分析文学作品的主要方法有情景语篇法、图形背景法、概念隐喻法等。这里以《献给爱米丽小姐的一朵玫瑰花》为例,运用图形背景法进行文本分析,并通过文本实例指出研究的缺陷与不足。  关键词:情景语篇法;图形背景法;概念隐喻法  中图分类号:I207.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9-0155-03  一、引言  20世纪70年代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ReuvenT

2、sur开始将纯粹的文学转向认知方向的文学,并提出“认知诗学”,被世界公认为研究认知诗学的先驱[1]。他的《走向认知诗学理论》在1992年出版,该书综合了认知心理学、认知语言学、等领域的研究,为文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视角。到了21世纪,PeterStockwell的《认知诗学导论》[2]、Gavins和GerardSteen合编的《认知诗学实践》宣告了认知诗学的真正诞生[3]。之后相继出现了ElzbietaTabakowska、9Lakoff、Turne等认知诗学研究的代表[4]。认知诗学为一门跨学科的、新兴的文学理论。将该理论运用于文学作品当中能更好地阐释认知视角下的文学文体、语言选

3、择和文学效果之间的关系。这样不仅可以为读者提供一个新的视角来理解文学,而且为文学之间的深层关系提供了更快更新的探索路径。在国内,2006年清华大学教授刘立华、刘世生发表了《认知诗学实践》一文[5]。2008年、2009年四川外国语学院共主办了两次认知诗学学术研讨会。苏晓军、蒋勇军等人对国外认知诗学进行了概述和展望。这些研究显示出认知诗学在国内的蓬勃的发展。  二、认知诗学视角下的文学  传统文学解读文学文本的方法一直是让读者根据文学文本中的暗示、内容等去发现文本的真正意义,事实上,这种做法并不能全面的反映文学文本内容的真正意义,而仅仅从片面的角度剖析文学文本。随着认知心理学、认知语言学

4、等认知领域的新发展,认知诗学也逐步成为解读文学作品的一种最新方法。当然,认知诗学与传统文学的解读文本方法的最大区别就是以读者为中心,强调认知机制。运用认知的方法,将读者的角色转换为类似作者的角色对文本进行创造性、逻辑性、想象性、全面性的阐释。  认知诗学将文学文本和读者认知结合在一起,关注文本解读,强调意义和概念的生成。这样一方面可以让作者的思想、情感通过文字更全面的表达出来;另一方面读者更好的运用自身的背景知识、相关经验和认知将从文本中领悟到的文本内容较全面的表达出来。因此,认知诗学就是人脑中存在的一种意识―认知。认知诗学下的文学作品是以人类认知和个体经验为依托,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

5、首先将人类认知运用于理解文本。由此我们可以理解为从认知诗学的视角来研究文学,其真正意义就是将读者的自我认知放入文学作品中,重新理解、审视文学文本,同时,根据自身的固有知识、相关经验来重新深化、拓展对文学文本的阐释。9  Stockwell认为:“认知诗学从根本上说是对文学的一种思考方法,而不是关于它自身的一个理论框架。[6]”苏晓军认为“认知诗学是以体验哲学基础的一种具有认知唯独的解释学理论,其目的是要抓住文学语篇意义与体验的互动过程[7]。目前的认知诗学研究主要是借用认知科学的研究成果来解读文学文本,阐释认知在阅读过程中的意义。认知诗学认为对于同一个场景故事,根据不同的认知、文化背景

6、知识等的不同,有不同的文学文本理解。弗里曼认为:“认知语言学为认知诗学提供了理论依靠,而认知叙事学、认知文体学扩展了认知诗学的研究领域,使认知诗学涵盖了所有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文本。[8]”熊沐清教授指出,“认知诗学的这种认知功用观有如下涵义:文学的产生起源于人类最基本最普遍的认知经验与过程,但它是以艺术的形式呈现的,因而是一种特殊的认知和交际形式,其特殊性使得它对于发展人的认知能力具有特殊作用。[9]”因此笔者认为,充分地将认知诗学这一方法理论运用于文学文本的解读中,在阐释文本、分析文本方面可以加深读者对文学作品的深层理解。  三、从认知诗学视角分析文学作品的方法  (一)情景语篇法  

7、不同的人对同样一个文学文本的理解有很大区别,主要是因为个人认知角度和解释方法不同。人们可以根据自身经验、知识背景、认知等方面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一情景或者语篇进行充分的阐释。例如:提到某人去买花,人们的脑海里会有很多种想法:会想到送人,会想到练习插花,会想到卖给其他人获得利润等。这些都说明认知差异性的存在对理解事物有着不同的意义。9  (二)图形背景法  图形―背景法最先是由丹麦心理学家鲁宾(Rubin)所提出的,匡芳涛、文旭探讨了图形和背景这一认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