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诗意童年

追寻诗意童年

ID:31504538

大小:104.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12

追寻诗意童年_第1页
追寻诗意童年_第2页
追寻诗意童年_第3页
追寻诗意童年_第4页
资源描述:

《追寻诗意童年》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追寻诗意童年  摘要:儿童文化是一种以儿童的思想和行为来决定其价值和标准的文化,其精神是自由和非功利性的平等。笔者认为,在小学语文课堂中重新构建与生成清澈、纯净、自由、平等的儿童文化,应该做到以下几点:既要把儿童当“人”看,又要把儿童当“儿童”看;追求学科育人和艺术育人的整合;给课堂来点“幽默”,让生命焕发活力。  关键词:儿童文化;幽默;诗意  每个人的身世中,都有一段“伟大”的时光,那是一个怎么做梦、怎么遐想都不过分的时段,那是一个有能力让每一个孩子都相信梦可以成真的年代……一个人的一生中,最珍贵、最难忘的,就是那遥远的童年了!  一、直面“惨淡”的课堂  1.师

2、道的压制  我国传统教育观认为:师道的尊严,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教师就应该在学生面前摆出一副威严的面孔,以保证他们不干“蠢事”,朝着成人所希望的方向走去。  2.“善意”的干涉  “玉不琢不成器”的传统观念过分强调了教师对儿童行为及文化的干涉,而忽略了儿童自身的发展与需求,忽略了儿童是一个有尊严的个性的存在。  3.授业的灌输4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唐代大文豪韩愈在他的《师说》中为教师确立了这样的职责和角色,一直支配着教师的行为。这种看法也许在韩愈所处的年代是合理的,而对于知识更新速度日趋加快、信息日益纷繁多样的今天,却越来越显得不合时宜。  4.心灵的

3、凝固  21世纪,教育正步入对话的时代。然而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不愿意面对甚至漠视学生内心真切的感受、真实的体验以及师生之间心灵的交汇。  5.“另类”的吞噬  曾几何时,“另类”这个字眼与我们的生活联系在了一起。虽然,它也包含着率真、本我的追求,但从所谓“另类”的游戏、语言、书籍、玩具中,我们看到的和听到的却更多的是各种不良的现象和观念。它们就好像稗草的种子迅速在孩子们纯净、透明的心灵中滋长并蔓延。  二、追寻“诗意”的童年  1982年,美国纽约大学教授尼尔?伯茨曼出版了《童年的消逝》一书,书中一个重要观点就是:捍卫童年!作者呼吁儿童应充分享受大自然赋予的童

4、年生活,教育不应为儿童的未来而牺牲儿童的现在,不能从儿童未来的角度来提早设计儿童的现在生活……结合小学语文课堂面临的实际和肩负的责任,笔者认为,在小学语文课堂中重新构建与生成清澈、纯净、自由、平等的儿童文化,应做到以下几点:  1.既要把儿童当“人”看,又要把儿童当“儿童”看  把儿童当“人”4看,即承认儿童的独立人格,承认儿童是活力的存在,是有尊严的个性的存在。儿童的文化首先是自由的文化,所以在课堂中,给学生个性张扬的空间,给他们心灵的自由,尊重学生出于个人兴趣和爱好而做出的一些价值选择,哪怕这种选择并不是我做教师事先的选择。这样,儿童就可以随心所欲地展开自由的想象

5、力和创造力,尽情地享受着自由带来的乐趣;也可以自由地与其他伙伴交往、坦白自己的想法。他们不受压力的束缚,不被功利观念所左右。教师应倾听学生的心声,尊重他们,鼓励他们的好奇心,让他们勇于挑战,善于创造和探索。  把儿童当“儿童”看,也不能将其当作“成人的预备”。有位专家写道:“我们必须充分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存在着一个与成人世界很不相同的儿童世界。在这个儿童世界里,有着与成人世界不同的运行规则。两者不能混淆,必须加以区别。”很多时候,父母、老师、长辈都眼巴巴焦急地盼望着孩子尽快地摆脱幼小、单薄、天真,“从生命之树进入文明社会的罐头厂”(德国作家凯斯特纳语),尽早地成为“

6、大人”“成品人”。也就是说,儿童在成人的眼里,一直被当作“不及格、非正式、待加工”的生命来关心和呵护的。美国教育家杜威就曾指出:“教育者要尊重未成年状态。”儿童生活相对于成人社会而言,简单、清澈、不掺杂质、拒绝复杂和虚伪,他们天使般的笑容和花朵般的纯净,不应该在毫无生气的课堂与毫无创造力的教师面前过早地消逝。  2.追求学科育人和艺术育人的整合  20世纪20年代,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就提倡:“智育与美育并举”“科学与艺术并重”“世之有道德者,无不有赖于艺术与科学”4。面对语文课堂中的诚信危机、不良文化的吞噬,怎样培养德才兼备、情智并长的创造性的人才?许多科学家、艺术

7、家、教育家都认为:在教育过程中重视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的结合,是培养具有良好的人文精神和创新能力人才的重要途径。  再审视我们的语文教材,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与艺术教育的资源。因此,以学科教材为本,充分挖掘知识文本中的人文与艺术元素,使学生既获得传统的文化知识,又接受良好的艺术熏陶,更有利于培养情感丰富、综合素质高、创造性强的人才。  3.给课堂来点“幽默”,让生命焕发活力  这里的“幽默”,不是指纯粹的搞笑,它是指在民主、平等、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之下,教师不应该再总是一副“传道者”“说教者”的严肃面孔出现在课堂中,出现在学生面前,学生才是课堂的主角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