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ID:32728638

大小:60.92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2-15

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_第1页
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_第2页
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_第3页
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_第4页
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学科:中学语文题目: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姓名:王艳单位:阜南县公桥高级职业中学日期:2016.3.10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阜南县公桥职高王艳【内容摘要】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工具性学科,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目前的基础教育改革中,以创造性思维理论为依托,担负起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责任。因此,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是教育的最终目标。在语文整体改革的思想指导下,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又是思维学科的特点,优化教学过程,改善教学结构,强调教师在课堂上创设良好的思维环境,使学生切实主动地获取知识、培养能

2、力,还学生一个自由的思维空间,鼓励学生积极进取,大胆创新,这样才能使学生具备时代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关键词】语文教学创造性思维培养在众多科目屮,语文是最重耍的文化载体和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一门创造性极强的学科,它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上有着得犬独厚的条件。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语文教学工作者责无旁贷。如何利用语文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下面从课堂教学的角度,结合具体实例,谈点浅见。一、通过创设情境,激活文字,驰骋想象,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想像是创新思维中最具活力的因素2—。止是有了想像,人类才能够超

3、越常规思维的约束,冲破现冇知识经验的局限,以人胆、奇特的方式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探索,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在语文课堂教学屮,教师创设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让课堂充满情感的碰撞、情绪的体验、生命的交流。这种氛围屮,任想彖驰骋,任思路纵横,多种想法涌动、交汇,口然会碰撞出创造的火花,引发创新的潜质。“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像中的某种东西”。引导学生驰骋想像,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屮,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如欣赏朱自清《荷塘刀色》第四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

4、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满眼繁茂的荷叶,荷叶片片相连;因为出水很高,才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像优美典雅的芭蕾舞中的舞女的裙——于是,静静的荷塘幻化为动态的舞台,舞女们穿着绿色的裙子,翩翩起舞,轻盈的旋转。随着想像的驰骋,学生们进入到刀光笼罩下的荷塘美景中,死的文字变成了活的形象,作品在想像屮得到了复活。二、通过提出问题,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一个人具有创造潜力的重要标志,提问就是创新意识的具体体现。

5、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冇时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是由遇到要解决的问题而引发的,提出问题不是单向的,不仅教师要有H的性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而11教师提问如果能够让学生产生思维上的矛盾,往往会使学生得到超常发挥。在语文教学屮,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多提问题,多质疑。在课堂教学过程屮,我认为应该善丁启发学生对一些问题从不同角度去进行思考、质疑,然后提出不同的见解和看法。比如语文教学中对课文内容的分析,就要启发引导学生各抒已见,敢于提出自已的

6、见解。我在教学《木兰诗》时,我鼓励学生提问,一个学生的提问很独特:“诗屮说,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难道木兰12年没洗脚吗?古代女子是裹脚的呀!”我表扬了学生的探索精神,花了一周的时间,我终于在《孩余丛杂》屮查到:躬足“条目”:躬足,始于南唐宫中,有一窈娘,喜欢打斜足,宫女学她,到了宋朝才流行民间。而木兰生于南北朝,距北宋有370多年的历史,显然不裹脚。学生听了这解答,提问的积极性更高了。同时,教师应充分信任学生,在课堂教学上采用切合学生实际的方法,根据学生知识而广、思维活跃的特点,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争论、辩论,这样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培

7、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努力营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平等、自曲的氛围,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学生讨论中,教师不应过早评论,过多限制,应该允许有不同意见,互相补充争辩,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三、通过知识迁移,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知识是思维赖以活动的基础,各种知识Z间必然存在某种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应让学生去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将学科知识从教材中延伸出去,或将其他知识切入进来,使教材内容与课外知识有机嫁接,架设起由已知通向未知的桥梁。这就要求教师注意知识的迁移,即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灵活、综合运用。例如在学习张志和的《渔歌子》

8、①这首词以后,将苏轼根据《渔歌子》改写成的《浣溪沙》②一词的内容打乱顺序:A、门庇一身青箸笠,B、西塞山前片鹭飞,C、相随到处绿蓑衣,D、桃花流水巍鱼肥,E、斜风细雨不须归,F、散花洲外片帆微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