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史学与宗教》教学设计3

《文学、史学与宗教》教学设计3

ID:36039766

大小:93.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4-29

《文学、史学与宗教》教学设计3_第1页
《文学、史学与宗教》教学设计3_第2页
《文学、史学与宗教》教学设计3_第3页
资源描述:

《《文学、史学与宗教》教学设计3》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22课文学、史学与宗教课前预习一知识准备史家之绝唱,在书写历史的书籍中是独一无二的,评价司马迁的《史记》在所有史书中地位最高。正所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才称得上是“绝唱”。无韵之《离骚》,说司马迁是用写诗的手法来写历史的。历史本很枯燥,但司马迁的《史记》却能引人入胜,原因就是司马迁用了文学的笔法来叙述历史。二教材助读一、大诗人屈原(略)战国时期,楚国写出了《》《》等诗篇,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二、司马迁与《史记》1.司马迁:时,伟大的史学家。2.《史记》:(1)作者:(2)内容:记述了从远古传说的到时期的历史(3)体例: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著作。(4)地位:是我国古代的史学著作

2、(5)影响:对后来史书的编写有深远影响。三、佛教的传入1.传入时期:2.传入路线:3.影响:四、道教的兴起1.兴起时期:2.教义:、。3.尊奉的教主:三预习自测1.中国古代有一部史学巨著,其内容“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其作者“功业追尼父,千秋太史公”,其体例则开纪传体史书之先河。它是A.《史记》  B.《汉书》   C.《通典》    D.《资治通鉴》2.叙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30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的是A.《春秋》B.《九章算术》C.《史记》D.《资治通鉴》3.司马迁撰写的《史记》是一部杰出的(  )。A.编年体史书  B.纪传体史书 C.通

3、史著作  D.纪事本末体史书4.小君班上将举行有关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的故事会,他准备到图书馆去查找有关资料。你向他推荐以下哪部著作供其参考?(  )A.《资治通鉴》B.《红楼梦》C.《史记》D.《道德经》5.右图是20世纪20年代被美国人华尔纳从敦煌莫高窟盗走的珍贵文物,它体现了高超的雕塑技艺与宗教文化的完美结合。这里的“宗教”是指A.道教B.基督教C.伊斯兰敦D.佛教6.佛教传入我国后,很快受到封建统治者的积极提倡和扶持。其根本原因是()A.一些封建贵族信奉佛教B.虔诚地信佛,来世就可以得到幸福C.对我国文化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D.对封建国家统治人民有利7.下列对佛教和道教相

4、同之处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都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B.都曾被统治阶级所利用C.都是唯心的D.都对我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8.洛阳白马寺是中国最早的佛教寺院,被佛门弟子尊为“祖庭”。后来,寺就成了中国僧院的泛称。这座白马寺建于()A.秦朝B.西汉C.三国D.东汉课中探究一学始于疑1.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什么?作者是谁?记述了哪段时期的历史?鲁迅对它有何评价?2.两汉时期我国盛行的宗教有哪些?产生的国家?二质疑探究司马迁克服了哪些困难写成史记,对你有何借鉴之处?三当堂检测1.鲁迅曾对一部古代重要的书籍给予了高度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部重要书籍的作者是A.司马迁B.

5、张仲景C.华佗D.贾思勰2.通读《史记》,你不可能看到的历史史实是A.鸣条之战商汤灭夏B.越王勾践卧薪尝胆C.陈胜吴广揭竿而起D.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3.下列史实可以从《史记》中查阅到的是()①山顶洞人的氏族生活②武王伐纣③陈胜、吴广起义④商鞅变法⑤焚书坑儒⑥班超出使西域⑦文景之治⑧城濮之战A.①②⑤⑦B.②③④⑤⑧C.②③④⑤⑦⑧D.①③⑤⑥⑦4.下列著作阐述的内容涉及时间最长的是()A.《诗经》B.《九章算术》C.《史记》D.《孙子兵法》5.佛教传入中国后,尽管影响很大,但始终未能占据统治地位。主要是因为()A.统治者的压制B.道教等中国本土宗教的反对C.无神论思想家的批判D.

6、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稳固6.司马迁跟陈胜一样具有首创精神。司马迁的首创精神主要体现在()A.首创编年体B.肯定了陈胜、吴广的首创精神C.首创纪传体D.文笔优美,语言简洁,记述客观公正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