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埃希菌耐药机制研究方案进展

大肠埃希菌耐药机制研究方案进展

ID:36216514

大小:32.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05-07

大肠埃希菌耐药机制研究方案进展_第1页
大肠埃希菌耐药机制研究方案进展_第2页
大肠埃希菌耐药机制研究方案进展_第3页
大肠埃希菌耐药机制研究方案进展_第4页
大肠埃希菌耐药机制研究方案进展_第5页
资源描述:

《大肠埃希菌耐药机制研究方案进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大肠埃希菌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摘要】大肠埃希菌是典型的革兰氏阴性杆菌,致病性大肠埃希菌更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病原菌之一。近年来,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株不断增多,特别是多重耐药株的出现增多,使临床大肠埃希菌病的预防和治疗十分困难。本文对大肠埃希菌耐药现状以及耐药性机制的研究进行了综述,为防治大肠埃希菌耐药性的产生及合理用药提供帮助。  【关键词】大肠埃希菌;耐药机制;细菌生物膜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5-2897-02  大肠埃希菌是存在于人和动物肠道内的一类正常菌群,但当大肠埃希菌侵入到人体其他部位或器官时,则会导致感染。近些年,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特

2、别是泛耐药大肠埃希菌临床监测率逐年升高,本文针对大肠埃希菌耐药性机制以及耐药现状的研究进行综述。  1大肠埃希菌的生物学特性  1.1大肠埃希菌概述  大肠埃希菌(E.coli)是肠杆菌科埃希氏菌属的代表菌,于1885年被Escherichia首次发现并命名为大肠埃希菌,简称大肠埃希菌。为兼性厌氧菌,生长温度范围为15~45℃。营养要求不高。大多数大肠埃希菌能发酵多种糖类并产气。一般大小为0.4-1μm,长1.7-3μm。无芽孢,多数菌株周身有鞭毛,能运动。有菌毛。  大肠埃希菌有O、K、H、F四种抗原,抗原构造比较复杂,O抗原为脂多糖,组成细胞壁的耐热成分;K抗原

3、位于O抗原外层,与细菌的侵袭力有关,为酸性多糖;H抗原是位于鞭毛上的蛋白质,氨基酸的含量及排列顺序决定其特异性;F抗原与大肠埃希菌的粘附作用有关。  1.2大肠埃希菌分类和致病机理  大肠埃希菌是肠道内重要的正常菌群,在宿主免疫力下降或细菌侵入肠道外组织器官后就可以成为条件致病菌,引起肠道外感染。根据引起疾病的不同可将病原性大肠埃希菌分为三个致病型:肠道感染/腹泻型、尿道感染型和化脓性/脑膜炎型。致病性大肠埃希菌除具有一般的毒力因子,如内毒素、荚膜、Ⅲ型分泌系统等还具有自身一些特殊的毒力因子如粘附素与外毒素,二者主要能引起泌尿道感染和肠道感染。  肠道感染/腹泻型大

4、肠埃希菌根据携带毒力因子的不同可以分为5类: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ETEC)、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肠粘附性大肠埃希菌(EAEC)、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IEC)。引起泌尿道感染的大肠埃希菌大多来源于结肠,污染尿道,上行至膀胱,甚至肾脏与前列腺,为上行性感染。化脓性/脑膜炎型大肠埃希菌感染则可能得大肠埃希菌败血症。常由大肠埃希菌尿道和胃肠道感染引起。据陈立涛的研究的血流感染中产ESBLs大肠埃希菌检出阳性率约60%,且多药耐药严重[1]。此外新生儿脑膜炎的主要致病因子即为大肠埃希菌与B组链球菌约75%的大肠埃希菌新生儿脑膜炎分

5、离株具有K1荚膜抗原,在怀孕妇女和新生儿肠道中普遍存在,易引起新生儿感染。  随着抗菌药物的发明与广泛应用,细菌的耐药性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医学难题,已经引起各国政府及世界卫生组织的关注。相关研究报道表明细菌耐药的原因主要有:(1)某些细菌天生就有或者通过自发突变产生耐药基因;(2)细菌通过多种可在菌体间交换信息的可转移遗传因子等将耐药基因进行细菌间水平转移;(3)细菌耐药基因可通过克隆传递给下一代;(4)环境中存在进行耐药菌株的筛选条件及促使耐药基因在细菌间转移的选择压力。  2大肠埃希菌耐药机制  2.1灭活酶及钝化酶的产生:包括灭活酶即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

6、Ls)与产AmpC酶的菌株,还有耐氨基糖苷类的钝化酶、耐氯霉素的乙酰转移酶和耐大环内酯类的酯酶。这些酶通过基因改变并由质粒传播对抗菌药物的修饰和破坏是大肠埃希菌常见的耐药机理之一。  2.2作用位点的改变:由于基因突变,大肠埃希菌通过修饰抗菌药物作用的靶位或本身发生变异使靶位结构发生改变,使抗生素失效或活性减弱,细菌耐药。  2.3大肠埃希菌卷曲菌毛:大肠埃希菌卷曲菌毛是其菌体表面的一种舍纤维素样蛋白质附着器官,黏附性很强,能结合许多生物体表面物质,介导大肠埃希菌侵袭宿主。  2.4外膜蛋白的改变:大肠埃希菌细胞壁的外面有一层由多种蛋白质组成的外膜,起到屏障作用,使

7、一些物质和某些药物不能通过外膜进入菌体。  2.5主动外排和摄入量减少协同作用:外排泵和摄入量减少的协同作用是外膜外排泵和摄入量的通透性屏障倍增的明显机制,导致临床大肠埃希菌的高水平耐药。细菌细胞内膜存在能量依赖性蛋白外排泵,当细菌体内的药物浓度聚集达到一定数值时,药物外排泵系统相关mRNA的表达增加,表达的蛋白通过主动外排作用将药物从菌体排出,使达到作用靶位的药量明显减少,不足以发挥杀菌或抑菌作用。  2.6生物膜耐药:大肠埃希菌极易黏附于生物或非生物表面形成细菌生物膜(BF),有实验检测了大肠埃希菌形成BF的能力达到69.3%(88/127),形成BF的大肠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