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定风波》导学案学生

5-2《定风波》导学案学生

ID:36499125

大小:90.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9-05-11

5-2《定风波》导学案学生_第1页
5-2《定风波》导学案学生_第2页
5-2《定风波》导学案学生_第3页
5-2《定风波》导学案学生_第4页
5-2《定风波》导学案学生_第5页
资源描述:

《5-2《定风波》导学案学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高中语文导学案(教师版)太原市第五实验中学课题定风波学时:1课时课堂笔记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会象征、以小见大的写法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抓关键语句,品字词,提高鉴赏和评价的表达能力。情感态度目标:领会作者在词中体现旷达的胸襟。学习重点难点通过词的语言,解读苏轼的旷达胸襟学习过程【预习】一、基础知识1、为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吟啸(    )料峭(    )芒鞋()蓑衣(    )遂晴(    )2、解释下列词吟啸——料峭——向来——萧瑟——二、整体把握词序结合,把握内容。(一) 自由读序1、:序的作用。2、词人在序言中提

2、到“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余独不觉”?3、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词的上下阙各写了什么内容?上阙写下阙写104、指导诵读语调:节奏: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洒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听录音,范读、齐读,反复读三、相关链接1、作家作品有这样一个人,他重情重意。在埋葬妻子的山头亲手种植了三万棵松树以寄哀思;“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他又为妻子写下了被誉为千古第一悼亡词的《江城子》以表断肠怀念。有这样一个

3、人,他多才多艺。他在诗、词、散文等领域都卓有成就,诗与黄庭坚并称,词与辛弃疾并称,散文与欧阳修并称;书法绘画也卓有影响,是书法“宋四家”之一,并开创了湖州画派。有这样一个人,他锐意改革。“以文为诗”,“以才学为诗”,自成一体;他一改词坛婉约之风,开创了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起到开疆拓土的作用。这个人就是——苏轼。完成填空:苏轼,字,号“”,四川眉山人,时期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词派代表。其诗、词、赋、散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

4、罕见的全才,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诗与黄庭坚并称“”;词与辛弃疾并称“”;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我们曾学过他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学过他写的散文《赤壁赋》。按课文接句1、我欲乘风归去,,。,何似在人间。2、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目遇之而成色,,10。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苏轼《赤壁赋》)3、,,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卷起千堆雪。2、写作背景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

5、法,自请外任,元丰二年(1079),遭“乌台诗案”,责授黄州团练副使。元祐八年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再贬儋州。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已近三年。他偏居荒野,躬耕自乐。是年春,诗人至黄冈东南三十里的新购田地,归途遇雨,心有所感,遂赋此词。3、理解题目(必修四P37注释①并补充)定风波:词牌名。原唐代教坊曲名,敦煌曲子词中有“问儒士,谁人敢去定风流”之句。此调取名原有平定叛乱之意。又名《定风流》《定风波令》等。这首词于元丰五年(1082年)三月七日【研习】合作探究(组长带头讨论,五

6、分钟后在多媒体显示的位置进行展示与点评)一、语言品味动词抓关键词语副词析情感形容词特殊含义的词语1、上阙是怎样描写自然风雨的特点?(抓关键语句)2、苏轼如何应对这场狂风暴雨?(抓关键语句,体悟传神词语)①②“竹杖芒鞋轻胜马”(补充)竹杖芒鞋--步行所用,属于闲人(百姓的)马--则是官员或忙人的坐骑10③▲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全词,读出作者的从容、洒脱和旷达之情3、“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描写雨后天晴的景色。雨后的苏东坡是个怎样的人?(抓关键词语)东坡——二、写法探究1、赏析:“回首向来潇洒处,归去,也无

7、风雨也无晴”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表达了怎样的人生哲理?2、苏轼通过途中遇雨这样的生活小事,表达了的人生态度,运用的写法。▲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全词,读出作者的胸襟三、主旨探究深度探究:作者认为“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境界如何才能做到?相关链接:归去。一种淡出江湖,达到真正超脱的境界。这是一种佛道的避世思想。这种思想贯穿于苏轼的整个贬谪生涯。如:他在《满庭芳》中“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在岷峨。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在他的《临江仙》中说:夜阑风静縠纹(húwén喻水的波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吓得对他负有监管之职

8、的黄州太守赶忙派人寻找,以为苏轼顺江逃跑了。)又如《水调歌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那么苏轼是否就是那种一味纵情山水,消极避世,追求清净无为,想过上桃花源式隐逸生活的人呢?(知人论世)10儒家思想内心平衡,旷达乐观苏东坡道家思想积极入世,建功立业答案:【研习案】东坡苏轼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