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

ID:36960446

大小:49.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5-04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_第1页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_第2页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_第3页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_第4页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_第5页
资源描述: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探究式教学设计西北大学附属中学文晓琴【设计特点】有创新,重探究。本设计切入点小,角度新,通过对两个标点的使用进行讨论,突出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尝试更换表点符号中逐步理解词义、词情、词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二十五课诗词曲五首中的一首。苏轼的这首词,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加上著名歌星王菲的演唱,使得学生不仅早已背诵,更能演唱,可谓是耳熟能详。那么在学生早已熟知的情况下,如何让学生再学习,而不反感;再学习,有新收获,是引导学生学习

2、必须考虑的问题。在备课的过程中,我发现上下两阕有两个标点符号很有意思,上阕中“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有疑问而不用问号;下阕中“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一句,自己有感慨而不用叹号,以此作为切入点,让学生进行深入探究,读懂词人的情感、心境与人生感悟。这样既能引起学生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词这种诗歌体裁的特点。2、理解词人的思想情感。过程与方法1、在比较中了解词的特点。2、通过诵读体会词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3、通过讨论读懂词中所富有的人生哲理。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

3、诗人积极乐观、豁达开朗的人生态度。【教学重难点】梳理词中词人心理变化的过程。体会词中所抒发的情感,理解词中写的人生哲理,理解词人豁达开朗的情怀。【教法】诵读点拨法【学法】诵读探究法【课时安排】一课时【辅助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环节】设疑导入,激发兴趣;诵读感悟,领会词情;以自主学习为主研讨研究,明晰词理;拓展延伸,读懂词人。以合作探究为主【教学过程】一、设疑导入,走进词境我们知道唐代以诗最为兴盛,宋代以词最为突出。清人胡仔在《苕溪渔隠丛话》中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那么苏轼的这首

4、词魅力究竟何在?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研读。二、诵读感悟,领会词情1、齐声诵读,说说诗人所抒发的情感。明确:对亲人的怀念之情。2、从词中哪些词语可以读出?明确:①小序中说:“兼怀子由。”子由即苏轼的弟弟。苏轼被贬密州,与弟弟子由不相见已经七年之久。②又适值中秋,难免望月思亲。“月”在古诗词中是个特殊意象,它象征着团圆,因而诗中抒发的是对亲人的思念之情。③最后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意思是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在这远隔千里的祝愿中,也能体会到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④下阕中的“不应有恨,何事

5、长向别时圆?”月儿啊,为什么偏偏在人不团圆的时候而圆呢?以诗人对月的埋怨,抒发诗人浓浓的思亲之情。⑤“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通过写月,写月下不眠的人,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三、深入探究,读懂词理请大家齐声诵读,然后四人小组讨论问题:1、上阕中“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为什么用句号而不用问号?提示:请从词意与背景两方面考虑。明确:①就词解词。因为词句重点不在询问月宫是哪一年,而是赞美月色的美好。这样美好的月色,激发了诗人的想象,更激发了诗人的情感,使得诗人不由得想,到底是哪年呢?为什么月色这样的美

6、好,可谓是月色撩人,诗人有了飞升如月的向往;可是又不忍弃绝人间,以一句“何似在人间”作结,写了自己内心的矛盾,更写出了自己对人间的留恋,为何留恋人间而不说,这为下阕写望月怀人,做好铺垫。所以说上阕抒发诗人无限惆怅之情。②背景解词。这首词是苏轼任密州太守时所做。因而表面上是赞月色的美好,也有当今朝廷不知怎样的含义,因此中间几句也指自己政治上的遭遇,想回到朝廷,又怕党争激烈,难以容身,因此还是不回的好。“人间”即指做地方官员,表现他积极乐观的情绪。可以说词句用意不是在问,而是为写心情张本,因此不用问号而用句

7、号。2、下阕中“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问号可否改为叹号?明确:重在探究,回答可以和不可以都对。示例:可以。因为这词的下阕重在抒发思亲之情。这句诗表面上埋怨月亮,在人们不团聚的时候而圆,实则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抒发对亲人无限的思念之情。因此可以改为叹号,情感表达更加鲜明直接。不可以。这正体现诗人手法的高妙。诗人不直接说自己思念亲人,而是通过对明月的责问来表现,情感表达含蓄而深厚,起到烘托渲染的作用。在整个抒情的过程中诗人的心理有怎样的变化?明确:苦闷——矛盾——豁达——祝愿。如何理解“人有悲欢离

8、合,月有阴晴圆缺,此时古难全”这句话?这富有哲理的话,是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痛苦而深切地思考,不只表现了诗人豁达的情怀,更给人以人生的启示。这也许是胡仔评说“余词尽废”的理由,没有仅仅停留在抒情思亲上,更有对生活的感悟,比起其他的诗人就更高一层。四、拓展延伸,读懂词人苏轼的词以他的文采博得无数人青睐,但是更以他的豁达豪迈的精神感染鼓舞这在生活中失意的人们。请读苏轼的《定风波》,说说词中所抒发的情感。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