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小学品德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结题报告

5.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小学品德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结题报告

ID:37112639

大小:33.9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9-05-17

5.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小学品德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结题报告_第1页
5.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小学品德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结题报告_第2页
5.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小学品德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结题报告_第3页
5.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小学品德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结题报告_第4页
5.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小学品德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结题报告_第5页
资源描述:

《5.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小学品德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结题报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标示:山东省惠民县何坊街道中心小学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小学品德课程教学创新研究”子课题《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小学品德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课题负责人刘芳(中小学二级教师)主持完成了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小学品德课程教学创新研究”子课题《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小学品德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课题,课题批准号BZLDSR011。课题组主要成员:刘芳韩汝敏耿金红杨荣辉马锡成张健张敏王玲马洪静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小学品德课程教学创新研究”子课题以立

2、德树人为核心的小学品德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结题报告惠民县何坊街道教委《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小学品德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课题组执笔撰写:韩汝敏刘芳二零一六年三月一、问题的提出(一)背景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特别强调和倡导“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它的开发与建设是新课程的需要,是在与新课程同命运、共呼吸中生发而出、与时俱进的时代产物。长期以来,由于我国传统教学和“应试”教育的影响,从而导致形成了20世纪以来以“课本为中心、知识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国家课程评价标准,这种评价标准使学生变成仅仅是直接接

3、受书本知识的“容器”,学生一旦离开教师,则无所适从,迷失了学习的方向,即使步入社会,也难以适应激烈的竞争。随着新一轮课程的改革,我们也越来越认识到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是两种对应的课程形式,互为支持、互为补充,缺一不可。加强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可以克服国家课程与办学条件之间不相适应和国家课程与科学发展以及未来社会之间不相适应的弊端。在这种新课程思想的指导下,2011年5月,我校拟定《小学品德教育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实验研究》这一综合性应用的研究课题方案。该方案经市、县教科研专家指点、论证、评审,被中国

4、教育学会小学德育研究分会和山东省教学研究室确立为立项课题,作为《以“校长为首,品德课程为主”构建小学德育课程体系》的实验研究的子课题。(二)研究的目的本课题主要以品德课程体现的德育思想为指导,研究小学品德教育课程的开发、构建、运用、实施过程、评价体系、课程效果等内容。1.编写出系列德育校本教材,促进教师的工作积极性。112.通过研究品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建设,大幅度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3.构建起适合学生发展的品德课堂教学模式,构建起具有科学性、操作性师生评价体系。4.通过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努力培养学

5、生的良好品德,使之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使学校成为具有地域特色的师生美好精神家园,为当地新农村建设做出贡献。(三)研究的意义;品德与社会课是以提高国民的公民素养为根本的课程。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使学生在了解和认识家庭、社区、国家等不同范围的社会生活和生产的过程中,在学习祖国国土、文化、民族和历史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爱父母、爱学校、爱老师同学、爱家乡、爱祖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情感;逐步形成道德规范意识,认识人际关系,形成社会技能和道德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6、,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为学生形成基本公民素质奠定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在生活的时时处处都要注重学生的品德培养,品德与社会的学科特点注定了不能够仅仅局限于课本,为此,我们有必要通过更加深入的研究,解决课程和教材开发中的各种问题,使理想的课程变为可实施的课程,使课程改革建立在更加科学的基础上。我们以申报并通过审查立项的“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小学品德课程教学创新研究”课题为依托,重点开展《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小学品德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这样的研究符合推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有助于促进多样化教材的开

7、发与利用,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二、课题的理论基础(一)生活德育论道德存在于人的整体生活之中,没有脱离生活的道德,学生品德的形成与发展也只有在自己的生活中进行。“生活道德论”理论告诉我们,真实有效的德育必须从生活出发、在生活中进行并回到生活。从生活出发是指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德育的起点,“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有多个层面但又相互关联的,是一个整体,是一个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为学生创设“真实的”道德环境,品德教育的主题和素材要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选取真实的、有代表性的事例,而

8、不是假设的、逻辑性的其他东西。德育从生活出发,在生活中进行,但并不意味着等同于生活,无条件的迎合生活,而是在生活过程中引导生活,用美好的生活引导一般的生活,使学生过向善向美的生活。(二)认知心理学理论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和顺应。儿童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和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并在“平衡——不平衡——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丰富、提高和发展;皮亚杰还认为,儿童道德发展的根源在于主体与道德环境的积极交互作用——活动或实践。在品德课教学中,教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