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误区及对策

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误区及对策

ID:37249628

大小:36.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05-20

上传者:U-2437
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误区及对策_第1页
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误区及对策_第2页
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误区及对策_第3页
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误区及对策_第4页
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误区及对策_第5页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误区及对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误区及对策新课程标准的出台使小学数学教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教师们通过精彩的教学设计,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情境的创设,学生们学会了用自己掌握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些成果必须加以肯定,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我们也冷静地发现许多教师对“情境创设”的理解和把握还存在很多误区。一、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误区(一)情境创设目标模糊化,教学缺乏正确引导小学数学课上的情境创设最终是为教学数学知识、发展学生思维服务的。因此,只有正确处理好情境创设与教学目标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让情境的创设为教学服务,才能创造出水乳交融的效果。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我们往往发现很多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熟悉的环境中去学习数学,但是却很难将学生再带出来,使他们深陷其中,不知所谓。一位二年级教师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引入新课时出示了一副美丽的画面,老师让学生观察画面并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经过仔细观察后踊跃发言:生1: 我看到了一条流淌的小河。生2: 我看到了河上还有一座小桥。生3: 我看到了一片绿油油的大草地。…… 几分钟过去了,没有学生说看到了兔子。教师急了,问:“难道你们没有看见兔子吗?”教师终于把孩子们的注意力吸引到兔子上,希望导入乘法时,又出现了新问题。教师问学生:“你怎么知道图上有六只兔子的?”有的说是一个一个数的,问了好几个学生都一样;有的干脆说一眼就看出来了,不用数。于是,教师急了,问道:“有没有是两个两个地数的?”课堂中学生的情绪相当高涨,把画面上出现的所有的事物进行了逐一的叙述,但是这几分钟的热闹场面绝对不是真正的情境创设,只是在向学生提供一幅美丽画面欣赏而已。一定程度上这种“热闹”反而成为了分散学生思维的干扰因素,弱化了本节课的教学目的以及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这样的情况在很多小学课堂屡见不鲜,所以,首先我们要明确安排情境图的目的是什么?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要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那么安排情境图的目的一是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二是要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要培养学生在观察情境图的过程中学会收集信息,根据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发现数学规律,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而往往有的老师在处理情境图的时候把情境图浓缩成一个文字题,这样处理违背了教材编排意图。关键是教师的问题缺乏明确的目标,在问题中数学信息指向性不明。就此次教学,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情景图时可以重新设计以下两个提问:“谁能一眼就看出图上有几只兔子?你是用什么好方法看出来的?” 这样的提问既给学生指明了方向,又能提高学生的兴致,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探究兴趣。(二)情境创设内容过分生活化,教学远离数学本意《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很多教师在进行情境创设的时候确实体现了学习内容的现实性,但是“有意义、富有挑战性”却很难做到。富有生活气息的教学情境能唤起学生的记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把生活情境引入课堂中来,就必须赋予这一情境一定的数学意义。另外,创设的生活情境对学生要有一定的挑战性,指向要集中,要避免虚幻和幼稚化的倾向。然而,目前我们的数学课堂中到处可见盲目多余的“生活情境”。如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时,一位教师摒弃教材上的邮票图,而是创设一个商店购物的情境,先出示琳琅满目的商品,让学生说说商品的价格,再问你喜欢哪种商品,学生兴趣高涨,都纷纷表明自己喜欢的玩具和知道的价钱。到这儿时间已过了5分钟,学生却不知道要学习什么。等学生纷纷表示自己的想法后教师又问你想买哪两种商品,学生又开始了一轮热烈的购物交流。我们知道“两位数加两位数”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是“进位加”。教学中设计的“买商品”情节,其目的只是让学生意识到计算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而教师在这儿花费了很多的时间,让学生说自己喜欢的玩具以及玩具的价钱,迟迟未接触到要解决的问题,这样的情境没有太大的实际作用。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深入人心,数学课堂教学与生活的联系也变得越来越紧密。数学课堂上,很多教师娓娓道来,生活中的大小事物随手拈来,都可以作为数学课的素材和道具。但是也有一部分教师在实际教学时却不加思考地一味联系生活,动辄开商店、买东西、去郊游,数学课堂生活味过重,以致淡化了对数学知识的研究,学生不能把生活现象上升到数学的高度,影响了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阻碍了学生的进一步发展。(三)情境创设手段多媒体化,教学过程浮华低效一提起“情境”,许多教师马上就与多媒体课件联系起来。似乎“情境”是多媒体课件的代名词。因此我们常常看到,很多课件刻意追求华丽的视觉效果,在教学过程出现哗众取宠、喧宾夺主的现象,干扰了重点难点的教学,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其效果适得其反。如有些课件为了达到吸引学生的目的,制作了一些卡通小动画、小图片,文字背景采用鲜艳的色彩和强烈的对比,结果学生被深深地吸引住了而不能“自拔”,连老师在说些什么都顾不上听。教师常常被课件所累,学生成了课件的观众,常常一节课结束黑板上却空无一字。我们认为,小学课堂中,重要的板书还是应该留在黑板上,以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记忆与思考。多媒体不能代替板书,更不能代替一切。情境创设过分依赖多媒体还会造成学生在课堂上动眼多、动手少、思考少,极大地削弱了他们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提高。二、解决对策 (一)明确目标,情境创设应结合引导性的提问在数学课堂中创设教学情境是为了更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数学、探究数学,而不是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所以情境创设一定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遵循儿童的心理发展和认知规律,用具有引导性的提问来发挥教学的最大效果。而引导性的提问就是充满了“数学味”的提问,这种提问注重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并能为生活中问题的解决提供数学方面的支持。一位教师教学《倍的认识》,在拓展环节创设了一个情境来加深学生对“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知识的认识。师:刚才同学们运用了已学的知识解决了小明与妈妈年龄之间的相差关系和倍数关系,那你们知道老师的年龄吗?谁愿意猜一猜?生1:我猜是42岁。    生2:我猜是38岁。    生3:我猜也是38岁。    师:这样猜,要猜准不太容易。现在老师说一句话,你们猜起来可能就比较准了——老师的年龄是5的倍数。    生4:我想老师有40岁。    生5:我猜有45岁。    生6:也可能是35岁。    师:为什么可以这样猜呢?    生:因为40、45、35都是5的倍数。     师:那么35岁、40岁、45岁到底有没有猜准?老师再说一句话,你们每个人都可以知道了,你们相信吗?老师的年龄既是5的倍数,又是8的倍数,你们说老师是多少岁?    生:40岁。创设这样的情境针对性非常强,教师的提问目的明确、环环相扣,通过“三猜”教师的年龄,使生活中的问题逐步“数学化”,既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又有效促进了“猜”的能力的提高。毫无疑问,我们在数学教学中,教学情境的创设应结合有效的具有引导性的提问,最终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二)慎选内容,情境创设应来源于生活又不拘泥于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并最终服务于生活。强调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但这绝不是说数学教学要完全生活化,正如郑毓信教授指出的:“我们所追求的不应是由‘学校数学’向‘日常数学’的简单‘回归’,而应是两者在更高层次上的整合”。因此,教师创设生活情境不能一味沉湎于具体情境的细节之中,对于一些不好创设情境的教学内容,尤其是一些数学定律、公理、计算教学等,可以采取开门见山的方式,既节省时间,又能很好地达到教学目标。作为教师,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并不是所有的数学知识教学都要有一个实实在在的生活原型。即使是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也不等于将生活画面原原本本地搬到课堂中来,用“生活味”完全取代数学教学所应具有的“数学味” 。创设教学情境,不在于问题提供方式的差异之分和气氛营造得是否热烈,而应归结为本质上是否引起学习主动作出反应,并在心里造成一种跃跃欲试的求知状态。一位教师教学《小数的初步认识》,在导入环节创设了一个情境让学生对小数进行初步感知。师:同学们,小小商店开业了,我们一起去看看。(画面上是几种商品,标价十分醒目)谁来说说你都看听到了什么?生:我看到了一把尺子5角钱,一瓶矿泉水1元5角……生:我看到这些数与我们原来学的数不同,都有一个小点。师:这样的数就是——对,小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小数。(板书课题)关于小数,你已经知道了什么?你会读小数吗?这个案例中的情境创设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因为小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所以简明扼要地出示几件商品和几个标价牌就能达到引入小数、初步感知的目的。所以,生活情境的创设不需要将学生的生活原原本本地搬到课堂上来,过多的信息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影响教学进程。我们应该明确这样一个问题:数学问题不等同于生活问题,数学问题情境同样也不能等同于生活问题情境。生活中的数学较零散、肤浅、不严密、不成体系,因此,我们将生活事例引入教学时应进行必要的整合、适当的提炼,实现从再现生活到提炼整合,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三)丰富手段,情境创设应摒弃浮华而追求实效 创设情境不只局限于多媒体的演示,语言、实物操作、教具演示、研究活动甚至教师的手势、体态、表情都可以创设情境。如教学长方体表面面积时,让学生亲自动手把长方体模型拆一拆、拼一拼、量一量、算一算,学生的认知和理解就会更加深刻。同样是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制作“唐僧分瓜”的课件,而是可以通过师生的动手操作与合作研究来完成情境的创设。上课伊始,教师出示阴影部分占二分之一的圆形纸片。师:同学们,你们能用学过的分数表示阴影部分占整个分数的几分之几吗?还能创造其他的分数来表示它吗?学生出示分数,教师板书。师:既然这些分数都表示同一个阴影部分,就可以用哪个符号来连接?这些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不同,为什么都相等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种特殊的现象。各小组选择其中的两个分数进行研究,把你们的发现记录下来。这个案例没有繁琐的不合时宜的故事,而是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顺着学生的思路引入新课,很好地达到了教学目标。其实,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该忘记:学生能说的,要尽量让学生说;学生能做的,要尽量让学生做。学生通过动手动脑既能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又能提高操作能力,培养创造精神。因此,多媒体课件只是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不应过分依赖,要敢于通过多种手段来创设情境,这样才能实现富有实效的课堂教学。  从现代教学论观点看,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学生设计学习的情境,提供全面、清晰的有关信息,引导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开动脑筋进行学习。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根据教材内容、学生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来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充分体现教学的艺术性,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使学生情绪激昂,保持积极向上的状态。 参考文献:[1]《小学教学设计》数学版,山西教育报刊社,2005年第1期[2]杜紫红,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思考[J].小学教学研究,2008(9):25-27.[3]戴敖方,求真、求简、求实——反思当前数学情境教学的误区[J].江苏教育研究,2007(11):25-27.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