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绪论

中医诊断学绪论

ID:40234365

大小:2.07 MB

页数:18页

时间:2019-07-27

中医诊断学绪论_第1页
中医诊断学绪论_第2页
中医诊断学绪论_第3页
中医诊断学绪论_第4页
中医诊断学绪论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医诊断学绪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修订版)中医诊断学主编:邓铁涛全程电子教案.中医诊断学绪论绪论目的要求∶1.熟悉中医诊断学的含义、原则。2.了解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发展简史与学习方法。授课方式∶CAI、课堂讲授课  时∶2学时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定义扁鹊“切脉、望色、听声、写形、言病之所在”。一.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黄帝内经》--阐述了望闻问切诊法,为中

2、医诊断学奠定了基础淳于意首创“诊籍”--记录了病人的姓名、居址病状、方药及就诊日期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第一部临床医学论著华佗《中藏经》--脏腑辨证的专书秦汉及以前时期华佗晋唐宋金元时期西晋.王叔和《脉经》--最早的脉学专著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病源证候诊断专著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临床医学百科全书 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学说”宋.施发《察病指南》—诊法专著元.杜清碧《敖氏伤寒金镜录》—第一部舌诊专著刘完素—以火热立论,用药以寒凉为主—寒凉派李东垣—脾胃论“内伤脾胃

3、,百病由生”—补土派张子和—病由邪生,邪去正安—攻下派朱震亨—“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养阴派金元四大家明.张景岳《景岳全书》—十问歌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尤必问月经,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明清及民国时期明清及民国时期明.李时珍《濒湖脉学》—27脉明.李世材《诊家正眼》—28脉清.汪宏《望诊遵经》—望诊专著清.叶天士《温热论》—创卫气营血辨证清.吴鞠通《温病条辨》—创三焦辨证现代研究概况四诊客观化—望诊

4、舌诊脉诊腹诊耳诊甲诊食指络脉诊法等证候规范化—寒证热证虚证实证血瘀证心证肺证脾证肝证肾证气血津液病因证等二.中医诊断学的范围和原则1、审察内外:整体的病理联系与所处环境结合,综合判断病情2、辨证求因:通过辨别、分析、综合、判断、归纳,以探求疾病本质及规律3、四诊合参:四诊收集病情资料,综合判断,全面准确地作出诊断三.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1.四诊:是中医诊察疾病的基本方法望诊—神色形态舌局部分泌排泄物闻诊—语言呼吸咳嗽气味问诊—发病症状病史切诊—脉象触按身体部位(腹部、手足等)2.八纲—阴阳、表里、寒热、

5、虚实3.辨证—对病因、病位、病性、病势等进行判断,作出证名诊断的思维过程1.司外揣内通过观察、分析病人的外部表现,可以测知其体内的病理变化。“有诸内者必形诸外”。中医认识疾病的基本原理2.见微知著通过观察局部的微小的变化,可以测知整体的、全身的病变。3.以常达变通过正常的状况为标准,可以发现太过或不及的异常变化。四.学习要求与方法1.要求∶(1)牢固的专业思想(2)注重医德、医风(3)熟练掌握“三基”2.方法∶(1)全面了解,抓住重点难点(2)细心体察,掌握基本技能(3)病例讨论,临床专题讲座参考书、工

6、具书《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诊断学分册》《简明中医辞典》《中医名词术语解释》《古今舌诊研究与图谱》《中医读书指南》《中医熟读精选》《中医舌诊》光盘《脉诊》光盘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