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毒血清固定机制研究进展

梅毒血清固定机制研究进展

ID:41389309

大小:263.76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8-23

梅毒血清固定机制研究进展_第1页
梅毒血清固定机制研究进展_第2页
梅毒血清固定机制研究进展_第3页
资源描述:

《梅毒血清固定机制研究进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梅毒血清固定机制研究进展青霉素一直是治疗各期梅毒的首选药物,但治疗失败时有发生。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性病研究实验室试验(VDRL)、甲苯胺红血清不加热试验(TRUST)中抗心磷脂抗体(anti-cardiolipin,aCL)滴度常与疾病活动有关。早期梅毒患者确诊后经正规驱梅治疗,大部分患者能达到临床治愈和血清治愈,治疗后3个月降低4倍,6个月降低8倍,但有部分患者的aCL降到某个滴度(一般≥1∶8)时不再下降,维持在低滴度3个月以上,甚至终生阳性,称为血清固定。目前国内外对于早期梅毒出现血清固定的具体时间无统一判别标准。国内有学者认为如时间定在2

2、年,病程已肯定进入晚期,不利于早期诊断,如此时才开始复治,也不符合梅毒治疗的早期足量规范的原则。而定义在早期梅毒6个月、晚期梅毒12个月较为合理。临床上血清固定发生率较高,患者容易出现情绪障碍,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因此探求血清固定的发病机制及有效治疗方法目前已成为梅毒临床防治工作中一个重大挑战。1血清固定的发病机制梅毒治疗后发生血清固定的具体机制目前尚不明确。梅毒螺旋体体外培养困难,目前无合适的近交系动物研究模型,使得对梅毒血清固定发病机制的认识多局限于流行病学、不同病期的临床表现和免疫学特征的观察。1.1流行病学研究近年来国内外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梅毒血清固定的发生

3、与梅毒病期、类型、治疗的早晚、治疗时的基线滴度等有关。Seña等[6]在一项465例早期梅毒治疗研究中观察到,治疗后6个月时96例(21%)患者发生血清固定;治疗后6个月时血清痊愈与患者所处病期早(一期、二期及潜伏梅毒患者痊愈率分别是87.0%、85.8%和62.1%)、基线滴度>1:32、发病年龄小、性伴少、发生初治时吉海反应等因素相关。国内Li等[7]同样在501例早期梅毒患者中观察到治疗后6个月时75例(15%)患者发生血清固定,治疗后6个月时血清痊愈与患者所处病期早、基线滴度>1∶32、IgM荧光梅毒螺旋体抗体吸收试验(FTA-ABS-IgM)阳性相关。患者

4、较高的基线滴度提示机体对梅毒螺旋体有良好的免疫炎症反应,从而有助于杀灭体内梅毒螺旋体。Lin等回顾分析了1208例人免疫缺陷病毒(HIV)阴性梅毒患者,在排除再感染的情况下,根据国内治疗方案治疗1年后,有441例(34.2%)TRUST试验阳性的血清固定患者,一期、二期、潜伏和三期梅毒患者TRUST试验阴转率分别为90.1%、68.2%、62.92%和57.01%,提示血清固定发生率在临床实践中并非少见。Tong等新近的研究结果表明,女性梅毒患者较男性患者易发生血清固定,且年龄>40岁者较<23岁者易发生血清固定。这可解释为男女患者免疫系统存在差异,以及中老年群体免

5、疫系统退化、免疫功能抑制,从而影响梅毒治疗的血清反应。另外,血清固定的发生与治疗所用药物、剂量、给予方法、开始治疗早晚也有关系。有研究表明,采用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比采用苄星青霉素治疗血清固定发生率更高。新近Chen等[10]对211例一期、二期梅毒患者的研究发现,91.9%的患者皮损中DNA样本中存在耐阿奇霉素的23S核糖体RNAA2058点突变,提示不宜选择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早期梅毒。与苄星青霉素相比,头孢曲松钠进入机体后可较快达到和维持有效血浆浓度,可透过人血脑屏障,对深部组织、肉芽组织及中枢神经系统具有较好的渗透作用[11]。阮黎明等强调,梅毒治疗不规范可导致

6、血药浓度无法达到和维持有效杀菌的浓度和时间,致使病原体不能彻底清除,导致组织中螺旋体残留,从而引起血清固定。也有文献报道血清固定与同时感染HIV或无症状神经梅毒相关。有研究指出梅毒与HIV并发感染出现血清固定是由于患者存在HIV相关的高球蛋白血症,或该类患者往往需要较长随访期(2~5年)才能使VDRL滴度逐渐下降。Agmon-Levin等[14]研究发现,81例HIV并发感染患者结束治疗后随访1年,33例(41%)发生血清固定,其中经腰椎穿刺证实的10例神经梅毒患者有6例发生血清固定。李淑莲等[15]对1208例规范治疗的梅毒患者所做的的回顾性研究显示,411例(3

7、4.02%)患者发生血清固定,进行脑脊液检查的205例血清固定患者中115例(56.10%)为神经梅毒患者,该项研究表明梅毒血清固定与神经梅毒密切相关。但也有研究结果表明,梅毒治疗后血清固定患者发生神经梅毒的可能性较小(1.20%),神经梅毒主要发生于未经治疗的潜伏梅毒人群中[16]。1.2免疫学研究鉴于机体免疫系统在清除梅毒螺旋体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研究聚焦于血清固定患者的免疫学特征。国内外数个基于不同研究对象的细胞免疫学研究表明,梅毒血清固定患者有严重的Th1/Th2免疫失衡和细胞免疫抑制,机体彻底清除螺旋体能力受损[17,18]。鲁东平等[19]研究发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