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是微生物在宿主体内的生活中与宿主相互作用并导致...

感染是微生物在宿主体内的生活中与宿主相互作用并导致...

ID:43975141

大小:2.07 MB

页数:45页

时间:2019-10-17

上传者:U-3730
感染是微生物在宿主体内的生活中与宿主相互作用并导致..._第1页
感染是微生物在宿主体内的生活中与宿主相互作用并导致..._第2页
感染是微生物在宿主体内的生活中与宿主相互作用并导致..._第3页
感染是微生物在宿主体内的生活中与宿主相互作用并导致..._第4页
感染是微生物在宿主体内的生活中与宿主相互作用并导致..._第5页
资源描述:

《感染是微生物在宿主体内的生活中与宿主相互作用并导致...》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第三章感染(infection) 感染是微生物在宿主体内的生活中与宿主相互作用并导致不同程度的病理变化的过程。来自宿主体外的微生物,通过一定的方式从一个宿主传播到另一个宿主引起的感染则为传染。 微生物的致病性的强弱程度,称为微生物的毒力。测定毒力的传统方法用半数致死量(LD50)或半数感染量表示。即在一定条件下能引起50%实验动物死亡或感染的最小微生物或毒素的量。 第一节细菌性感染不同种类的细菌或同一种细菌在宿主的不同状态下,感染的发生、发展和结局可以不同。一、细菌的致病机制(病原菌的毒力)病原菌毒力的物质基础是侵袭力和毒素。 (一)侵袭力概念:病原菌突破机体的防御机能,定居、繁殖和扩散的能力。组成:荚膜、粘附素和侵袭性物质(菌体的表面结构和释放的侵袭蛋白或酶类)等。感染步骤:细菌粘附与定植侵入繁殖与扩散 1)粘附与定植(1)细菌形成的微菌落和生物膜(包括生物医学植入膜)有利于粘附;微菌落:肉眼看不到的细菌集落,一般为一个克隆,通过菌体表面粘附性结构物质使菌细胞粘连在一起。生物膜:是以微菌落为基本结构单位的有序性“社区”结构,可为不同种属的细菌共同形成,大小在300~700µm。 (2)粘附性结构物质(普通菌毛、荚膜、微荚膜、支原体顶端结构等)能介导细菌粘附;细菌体表的粘附结构的组成成分主要为蛋白质、糖蛋白或多糖、脂多糖等细菌的这些粘附性结构物质均作为配体与宿主细胞表面受体相互作用而介导粘附作用的发生。 (3)细菌与宿主细胞之间的静电吸引及疏水作用,阳离子桥联作用和配体-受体相互结合。细菌配体与宿主细胞受体相互结合:①是主要的和关键的,是感染的真正起点(二者距离≺10nm)。②大多具有组织趋向性。也具有种属特异性。 2)侵入某些毒力强或具有侵袭能力的病原菌主动侵入非吞噬细胞的感染过程。这些被侵入的细胞主要为粘膜上皮细胞。 3)繁殖与扩散细菌在宿主机体内的扩散方式多种多样,取决于不同种类细菌的致病性质、宿主机体的免疫力和感染的不同阶段等多种情况。一般情况下在感染早期阶段,细菌生长增殖处于优势,扩散能力强于感染后期。 (1)局部扩散①局部表层扩散某些细菌仅对某部位的皮肤或黏膜有组织趋向性,初步定植后,再向周围扩散。②局部深层扩散细菌虽可进入皮下或黏膜下组织,但可被免疫机制阻挡于局部淋巴结。 (2)全身扩散细菌突破皮肤或黏膜后,主要经血流扩散到特定的靶位的感染。毛细血管床血流缓慢,易于细菌粘附侵入。 (二)毒素概念:细菌生长繁殖中产生和释放的毒性成分。作用:可直接或间接损伤宿主细胞、组织和器官,干扰其生理功能。种类:两种(外毒素和内毒素) 1.外毒素(1)部分G+菌和G-菌产生并释放到菌体外的毒性蛋白质。多数外毒素由A、B两个亚单位组成。A亚单位是毒性部分;B亚单位无致病作用,介导外毒素分子与靶细胞结合。 AB型外毒素 (2)毒性作用强,具有选择性。可引起特殊的临床症状。(3)理化因素不稳定,一般不耐热。(4)抗原性强,可刺激产生抗毒素,也可脱毒成为类毒素。 2.内毒素(1)G-菌细胞壁中的结构组分,菌细胞破裂释放出来的毒性脂多糖。(2)毒性作用较弱,且无选择性。各菌的毒性效应大致相同,引起发热、白细胞反应、微循环障碍、休克、DIC等。(3)理化性质稳定,可耐热。(4)抗原性较弱,不能脱毒成为类毒素。 内毒素毒性作用 二、细菌性感染的传播(一)细菌感染的来源1.外源性感染传染源:病人及带菌者患病及带菌动物2.内源性感染传染源:宿主机体内正常菌群潜伏下的微生物重新感染 (二)传播途径呼吸道经空气飞沫传播消化道粪——口途径皮肤皮肤的机械损伤、烧伤、咬伤血液输血注射及使用血制品性传播人类自身的性行为传播人畜共患疾病的传播经节肢动物为媒介 三、细菌性感染的类型(一)隐性感染(亚临床感染)细菌感染没有造成伤害,不出现明显症状。(二)显性感染传染病细菌感染造成的病理损伤使宿主出现临床症状或体征。急性感染和慢性感染局部感染和全身感染 (三)全身细菌性感染1.毒血症2.脓毒血症3.内毒素血症4.败血症5.菌血症 第二节病毒性感染一、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一)病毒感染对宿主细胞的直接作用1.杀细胞效应主要见于无包膜、杀伤性强的病毒。在体外实验中,可用显微镜观察到细胞变圆、坏死,从瓶壁脱落等现象,称细胞病变作用(CPE)。 2.稳定状态感染不具有杀细胞效应的病毒所引起的感染称稳定性感染。(1)细胞融合形成多核巨细胞或合胞体(2)细胞表面出现病毒基因编码的抗原 3.包涵体形成诊断依据受病毒感染的细胞内,用普通光学显微镜可看到有与正常细胞结构着色不同的圆形或椭圆形斑块。有的在胞质内,有的在胞核内。有嗜酸性的或嗜碱性的。本质:①病毒颗粒的聚集体②病毒增殖留下的痕迹③或病毒感染引起的反应物 4.细胞凋亡由基因控制的程序性细胞死亡,属正常的生物学现象。5.基因整合与细胞转化病毒的基因组整合至宿主细胞染色体基因组中可致细胞转化,而转化与肿瘤形成密切相关。 (二)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作用1.抗体介导的免疫病理作用Ⅱ、Ⅲ型超敏反应2.细胞介导的免疫病理作用Ⅳ型超敏反应3.免疫抑制作用某些病毒感染可抑制免疫功能,甚至使整个免疫系统全部缺陷。 二、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1.水平传播病原体在人群中不同个体间的传播。(经呼吸道、消化道、创伤感染、接触感染、血液传播、性传播、节肢动物媒介等多种途径) 2.垂直传播病原体通过胎盘或产道从宿主的亲代到子代的方式。此外还有产后哺乳和密切接触、微生物基因经生殖细胞的遗传等途径。先天性感染:产前在宫内的胚胎或胎儿被感染以及经生殖细胞的基因遗传。 三、病毒感染的类型(一)隐性感染和显性感染1.隐性病毒感染(亚临床感染)不引起临床症状的感染。隐性感染者也叫病毒携带者。 2.显性病毒感染有临床症状即发病。(1)急性病毒感染(病毒消灭型感染)潜伏期短,发病急,病程数日至数周,病后常获得特异性免疫。 (2)持续性病毒感染病毒可在机体持续存在数月至数年,甚至数十年。可出现症状,也可不出现症状而长期带毒。①慢性感染如乙肝、丙型肝炎②潜伏感染如疱疹病毒属的全部病毒凡使机体免疫力下降的因素均可激活这些潜伏的病毒复发感染。如唇疱疹、带状疱疹 潜伏感染 ③慢发病毒感染病毒感染后有很长的潜伏期,可达数月、数年甚至数十年,在症状出现后呈进行性加重,最终患者死亡。如HIV感染、多发性硬化病,库鲁病。④急性病毒感染的迟发并发病如SSPE 第三节真菌性感染真菌与人类疾病和健康关系的问题在现代医学中越来越受到重视。真菌在机会感染中占有重要地位。1.浅表真菌感染主要由致病性强的外源性真菌引起,如皮肤丝状菌、癣菌等。在皮肤局部大量繁殖,引起炎症和病变。 2.真菌机会性感染主要由寄生于宿主体内的正常微生物群引起,如白假丝状酵母菌、曲霉、毛霉。前者感染可累及内部各器官组织。 3.深部真菌感染主要为存在于自然界中的新生隐球菌,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4.真菌毒素的致病作用(1)真菌中毒与食品受潮霉变、摄入大量真菌及其毒素有关。(2)致肿瘤已肯定的有黄曲霉毒素5.超敏反应 复习思考题:1.试比较细菌内、外毒素的不同。2.简述致病菌感染人体后,临床常见的几种全身中毒症状。3.试述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4.简述病毒感染的类型。5.真菌通过哪几种形式致病?6.试解释微菌落、细菌的生物膜、侵袭力、内毒素、类毒素、外毒素、半数致死量(LD50)或半数感染量(ID50)、毒血症、内毒素血症、菌血症、败血症、外源性感染和内源性感染、隐性感染、潜伏感染、持续性感染、慢发病毒感染、垂直传播的概念。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