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英语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困策略

浅析初中英语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困策略

ID:46120528

大小:60.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11-21

浅析初中英语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困策略_第1页
浅析初中英语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困策略_第2页
浅析初中英语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困策略_第3页
资源描述:

《浅析初中英语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困策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析初中英语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困策略浅析初中英语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困策略【摘要】本文就初中英语学困生的成因进行浅析,并提出相应的转困策略,以期为初中英语教学整体成效的提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关键词】初中英语学困生成因转困策略英语学困生是初中各科目教学中较为突出的群体,他们在英语学习的“听”、“说”、“读”、“写”各方而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问题。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教师必须将学困生转化工作放到重要位置上,有针对性地了解班级中各个英语学困生的成因,联合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的多方力量来解决他们的

2、英语学习难题。1.初中英语学困生成因分析1・1学科特点因素(1)词汇根据课程标准要求,不同年级学生要掌握相应数量单词,此处的掌握包括单词的拼写、朗读、运用。如汉语中的字与词语一样,英语词汇在不同的语境下也具有不同意义,例如absent一词,其意义包括“缺席的”,“健忘的”以及“心不在焉的”,一词多义的存在为初中生英语学习增加了一定困难。(2)语法中英语法的差异表现在词序、时态等多个方面,汉语更加注重意思的表述与传达,而英语则耍求严谨的语法结构,这些差异造成了英语语法学习的复杂性,学困生的学习热情、学习

3、方法、学习态度等本身存在着问题,复杂的语法学习更是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3)教师的教学方式单一的教师教学方式也是现今大部分地区英语学科教学的特点之一。教师往往按照熟悉词汇、诵读课文、讲解课文、默写词汇的思路教学,课堂上基本使用汉语与学生交流,没有营造出良好的学习环境,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2学生自身因素(1)英语基础薄弱大部分初中学生是从小学阶段开始学习英语的,rfl于对英语学习的不重视,其词汇积累量、语法理解力都跟不上同阶段学生的步伐,成绩不理想,久而久之,他们对英语学习更加缺乏热情,形成了

4、恶性循环,造成英语基础极为薄弱,沦为学困生。(2)意志力薄弱英语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往往其他科目的成绩也不理想,这是因为他们缺乏持续学习的意志力,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就退缩,还为口己寻找各种借口。例如,背诵单词时,有的学生不能忍受大量单词的枯燥记忆,又不开动脑筋寻找适合自己的脑筋,没有进行下去的信心与耐心。(3)缺乏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方法是教学中一直强调的问题,找到适合口己的学习方法会使学习成效得到质的飞跃。学困生往往缺乏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学习方法,在自己想要转变学习困境的吋候,模范其他学生的学习方法,当效果

5、不明显吋就会失去学习热情。1.3学校与社会因素学校与社会对学困生的转变不加重视,以优秀学生的成绩来掩盖学困生造成的成绩差距,不从根源上转变学困生的学习困境。另外,对于英语学习者尤其是初学者,语言环境特别重要,学校与社会无法为初中生提供全英语学习环境,也是学困生转变所面临的问题Z-o2.初中英语学困生的转困策略2.1以爱施教,关爱学困生被周总理称为“国宝”教师的霍懋征教师曾说过:“每个孩了都有上进心,都愿意学好。因此,关键在教师如何引导。千万不要觉得哪个孩子笨,这是功到自然成的事情。即使100遍还不会,

6、不是还有101遍吗?”在霍懋征60多年的教学过程中,她从来没丢下过任何一个学生。霍教师的教育经历真正地诠释了“爱的教育”四个字。在学困生的转变过程中,教师要体现其关爱,付出更多的细心与耐心,从内心接纳他们的不足,这样才能看到问题所在,从而谋求解决。2.2给了学&自由的心,激发学习动力愿学、乐学,一直是学生与教师共同追求的目标,它的实现有赖于多方面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学生自身的学习内驱力。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给了学纶自由发挥的空间,不能让他们在教师的计划下机械地学习。没有自由的学习必然是乏味的,只有给予学

7、生适当的自由,让他们找到英语学习中的乐趣,认识到英语学习的重要性,他们才会有学习动力。2.3依据成绩,进行分层指导依据学困生的英语成绩,将成绩和近的学生集屮在一起,找出问题所在,进行针对性指导,提高效率。2.4创设氛围,培养良好习惯英语相对于其他科冃,其课堂应具备更为活跃轻松的课堂气氛,教师要在保证教学任务顺利完成与课堂可控制的范围内,尽量为学生创设接近真实英语环境的生活场景再现,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初中英语学习是为更高阶段英语学习奠定基础,是学生迈向综合素质发展的重要一步,学校、家庭、社会要寄

8、语学困生充分的重视,帮助他们转困,促进其英语学习成效提高。钟启泉.差生心理与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