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毕业论文浅谈硬皮病的中医辨证论治

医学毕业论文浅谈硬皮病的中医辨证论治

ID:46411119

大小:67.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11-23

医学毕业论文浅谈硬皮病的中医辨证论治_第1页
医学毕业论文浅谈硬皮病的中医辨证论治_第2页
医学毕业论文浅谈硬皮病的中医辨证论治_第3页
医学毕业论文浅谈硬皮病的中医辨证论治_第4页
医学毕业论文浅谈硬皮病的中医辨证论治_第5页
资源描述:

《医学毕业论文浅谈硬皮病的中医辨证论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XX大学毕业论文浅谈硬皮病的中医辨证论治姓名:2014年6月25日浅谈硬皮病的中医辨证论治【摘要】硕皮病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屮的难治病。讨论了其屮医病名、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及预后情况。【关键词】硬皮病;痹证;辨证论治GuangxingHospitalAffiliatedtoZhejiangChineseMedicalUniversity,HangZhou(310007)Abstract:Sclerodermaispresentlyacommondiseaseinrheumatism.Thisessaydiscussesthediseasename,itsdisease

2、causamorbiandmechanism,thenreiteratesitstreatmentbydifferentiationofsignsandsymptoms.Keywords:scleroderma;paralysis;differentiationofsignsandsymptions硬皮病是一种以皮肤炎症、变性、增厚和纤维化进而硬化和萎缩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是口身免疫性疾病中的难治病之一[1]。它的病因和发病机理不明,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而目前西医无特效药物,主要以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为主,但疗效不理想,且存

3、在较多副作用。近几年來以中医药配合西药治疗在防治本病中取得了满意的疗效,具有较好的前景。1关于病名硬皮病在祖国医学中没冇相应的病名,由于其症见关节僵硬、酸痛,早期皮肤变硬如皮革,晚期皮肤萎缩可薄如羊皮,肢端发组发紫,同吋可伴见咳嗽、喘满等,一般将其归为中医“痹证”、“皮痹”、“血痹J“皮萎”、“肺痹"等范畴[2]。2硬皮病病因2.1外邪侵袭感受外邪是硕皮病发生的主要因素,其包描风,寒,湿,热,燥邪及饮食不节,外伤等。《黄帝内经》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以及《素问•痹论篇》云“所谓痹者,名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Z气也覽后來的学者在此基础

4、上又进一步提出热邪、风毒及燥邪均口J成为痹症的病因。2.2正气不足人体暖理虚弱易被邪气所伤。《诸病源候论》云“痹者,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成痹,其状肌肉顽厚,或疼痛,曲人体虚,膜理开,故受风邪也";《风湿痹候》说:风湿痹“由血气虚,则受风湿,而成此病,日久不愈,入于经络,搏于阳经,亦变全身手足不随"、“此由血气虚弱,若受风寒湿毒,气血并行肌滕,邪气盛,正气少,故血气涩,涩而痹,虚则弱,故令痹弱也”、“人腫理虚者则由风湿气伤Z,搏于血气,血气不行,则不宣,真邪相击,在于肌肉Z间,故见肌肤尽痛,论诸阳之经宣行阳气,通于身体,风湿之气客于肌肤,初始为痹,若伤诸阳之经,阳气行

5、则弛缓而机关驰纵,筋脉不收摄,故风湿痹而复身体手足不随也S综上所言,除外邪侵袭人体是痹症的主要原因外,人体腌理虚弱、正气不足,易被邪伤在发病屮具冇重要意义。3硬皮病病机3」外邪痹阻经络外邪侵袭是硬皮病的外在因素,外邪入里,经络受阻,气血运行不畅是其主要病理变化之一。感邪不同其亦致不同的病理变化。如感受风邪,风善行而数变,痹痛游走不定;感受寒邪,寒性凝滞,不通则痛;感受湿邪,湿性粘腻,湿胜则肿,见关节肿胀;若寒湿邪感而热化,或郁而化热则见热痹或湿热痹,见肢节红肿热痛、皮肤红斑等;由其侵犯不同组织亦见不同。邪犯皮肤,见皮肤肿胀,久而顽硬;邪犯肌肉,则肌肉痛、肢无力;邪犯

6、筋膜见屈伸不利;邪犯于脉,则脉瘀不通,肢节暗紫、疼痛。3.2止气不足、脏腑亏虚先天禀赋不足、过劳,加之痹证F1久,邪正相争,正气受损,气血阴阳不足,久则脏腑亏虚,积虚成损。《素问痹论》曰“五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诸痹不已,亦益内也。S《内经》王冰注曰“足少阴脉从肾上贯肝而入肺中,不足病肺痹也病证先起于皮毛而后及于骨,波及内脏;肺主皮毛,病先于肺,而后损及后天之本脾与先天之本肾,一损俱损。帅合皮毛,帅气虚弱,症见皮肤变硬如革、干燥;脾主肌肉、四肢,脾失健运,无以滋养肌肤,见肌肉萎缩;肾主骨

7、,肾阴虚,不能主骨生髓,骨质受损,见关节僵硕,活动不利;气血亏虚,心失所养,心血不足见心悸、失眠;脾为生痰Z源,肺为贮痰之器,脾虚水湿不运,肺失宣降,痰浊壅肺见咳嗽、气促。3.3痰瘀阻络《临证指南医案》指出“经主气,络主rfrr,气血•虚,络脉瘀滞;痰瘀同病,血瘀与瘀滞互为因果,痰瘀交结,气血津液无以营养肌肤、脏器;痰瘀阻滞于皮肤络脉,皮肤失养见皮肤肿胀硬化;痰瘀阻滞肌肉经络,肌肉失荣见肌肉硬化而萎缩;筋脉失养可见关节不利;脉络阻滞可见肢端青紫;痰瘀阻于肺络,肺络伤,宣降失常,可发为咳喘;痰瘀阻于脾络,脾失健运见肌肉消瘦;痰瘀阻滞心络,心络伤,心脉失养,见心悸胸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