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驹滑坡形成机制及稳定性评价.pdf

龙驹滑坡形成机制及稳定性评价.pdf

ID:48126937

大小:201.66 KB

页数:2页

时间:2019-11-27

龙驹滑坡形成机制及稳定性评价.pdf_第1页
龙驹滑坡形成机制及稳定性评价.pdf_第2页
资源描述:

《龙驹滑坡形成机制及稳定性评价.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48·l-J之材2011年第6期2011年12月SichuanBuildingMaterials第37卷总第164期龙驹滑坡形成机制及稳定性评价高余波,涂定贵,罗珏坪(1.中铁第五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北京102600;2.重庆市市政设计研究院,重庆400020;3.四川省地质工程勘察院,重庆400060)摘要:从物质组成、结构特征、地形条件、大气降起来,包括内因和外因两种,其中内因包括物质组成、堆水及人类工程活动方面分析了龙驹滑坡形成的机制,在野积体结构、地形条件、地下水;外因包括降水和人类工程外

2、勘察和室内试验的基础上,采用传递系数法对其稳定性活动等。进行了定量计算,计算结果显示滑坡在天然条件下处于基2.1物质组成及结构特征本稳定状态,在持续暴雨作用下会产生滑动。龙驹滑坡堆积体由第四系松散冲洪积物及坡积物组成,关键词:滑坡;机理;稳定性主要为含碎石粉质粘土,总体厚度5—14m。其物质结构非中图分类号:TU431文献标识码:B常松散,在自重等作用下,滑体物质主要沿滑体与下伏基文章编号:1672—4011(2011)O6—0o48—02岩接触带处发生剪切位移,产生局部变形破坏。O前言2.2地形条件滑

3、坡位于长江南岸岸坡上,具上缓下陡特征,后部为龙驹滑坡位于重庆市境内,处于长江南岸的斜坡上,一人工平台,中部坡角8。一19。,前缘坡角30。一4l。,前缘距离县城20km,是当地交通枢纽和重要的贸易场所。涪丰剪出口为水沟冲刷的基岩陡坎,滑坡西侧边界为切深5—9移民复建公路从滑坡后缘横穿而过,滑坡区有常住移民居in的龙驹溪基岩陡崖,东侧边界为较平缓的冲沟地貌,后民10户、3000m的贸易市场一处,常住商户50户,若滑缘有基岩陡壁,陡坎高约3m,两侧的沟谷地貌降低了滑坡坡产生滑移,将严重威胁当地居民和商户的生

4、命财产安全,的侧阻力,前缘的陡坎其地形为滑坡的变形破坏提供了良影响涪丰移民复建公路的正常通行,经济损失巨大。好的空间条件。1滑坡概况2.3大气降水丰都县雨量充沛,最大年降雨量1479.4mm,最大日滑坡平面形态呈椭圆状,前缘剪出口高程约160—168降雨量184.0瑚m。降雨的集中分布为滑坡体后缘变形破裂m,后缘高程173—191m,相对高差22—27m。滑体长约的主要外因之一。降雨多集中在每年的5~9月,其问多高110m,宽约160m,平面面积1.92×10m,平均厚度约强度的暴雨,后缘变形破坏也多发

5、生在每年的这段时问,9.2m,体积约1.8×10in,属中型堆积层滑坡,主滑方向具有与暴雨同期或略为滞后的特点。龙驹滑坡中后部地形332。25。坡度较缓,且滑体结构松散,有利于降水入渗,在持续降滑体由第四系坡残积层组成,主要为含碎石粉质粘土,水条件下,大气降水人渗至岩土界面,由于滑床为泥岩,红褐色,稍湿一湿,硬塑状,碎石成分为泥岩、砂岩,呈透水性差,降水入渗至土岩界面时受阻,随即沿土岩界面棱角状、次棱角状,碎石含量1O一15%,结构松散,滑坡向下渗流,因而对滑体产生动水压力和静水压力作用,同体总体厚度呈

6、中前部较大,后缘及两侧较小;根据现场勘时地表水的下渗将降低堆积体土的抗剪强度,增加滑体自察,滑面位于土岩接触面,滑面埋深2.2~14.0m,滑面形态在纵向上总体呈近直线型,滑坡后部滑面倾角变化较大,重,促进了滑坡的形成。为12。~33。左右,滑坡中、下部滑面倾角在7。一l2。之间变2.4人类工程活动化,在横向上总体呈圆弧型;滑床为侏罗系中统上沙溪庙滑坡后缘部位为丰都一涪陵移民复建公路,滑体后部组的紫红色泥岩夹少量灰色中厚层状砂岩,与上覆堆积层公路两侧为移民新居和边贸市场,这些工程项目在建设过呈角度不整合

7、接触,其剖面图如图1所示。程中,或切坡、或弃土、或排水,改变了堆积体形态与结高程(n)高程(m)构,对滑坡后部进行加载等,从而对堆积体后缘稳定性产200△2:堑:,200生了不利影响,加速了堆积体后缘变形与发展。滑坡的中190190前部现主要为耕地,对滑坡的形态亦有一定程度的改造。180l80综上所述,龙驹滑坡的物质组成和结构特征,及地形170170条件为滑坡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空间条件;大气降水、地下水活动和后缘的人类工程活动导致滑坡的下滑力增加,l6016020406O801O0120140(M)

8、抗滑力减小,是滑坡形成的外界诱导因素。距离3滑坡稳定性分析图1龙驹滑坡-k4面图3.1计算方法2滑坡形成机制根据滑面的形态,本次滑坡稳定性计算采用以极限平滑坡堆积体的形成和发展变化受多种因素控制。概括衡理论为依据的折线形滑面条分法和传递系数法来计算滑坡的稳定系数和剩余下滑力,受力分析如图2所示。作者简介:高余波(1986一),男,四川内江人,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铁路、公路工程方面的勘察工作。2011年第6期IdingMa删·49·第37卷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