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半夏泻心汤.doc

浅谈半夏泻心汤.doc

ID:55518789

大小:22.00 KB

页数:1页

时间:2020-05-15

浅谈半夏泻心汤.doc_第1页
资源描述:

《浅谈半夏泻心汤.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浅谈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汤首见于《伤寒杂病论》,具体条文如下,《伤寒论》第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也,宜半夏泻心汤。”《金匮要略》“呕吐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中第10条“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半夏泻心汤在临床中广泛应用于胃肠道系统的疾病,胡希恕在讲解伤寒论时说“半夏泻心汤汤证,证见较多,如下利,肠鸣等……临床常用治胃肠功能紊乱。”余本科实习时曾随石家庄市名中医赵振兴老

2、师学习,老师运用半夏泻心汤善灵活变通,余不才,常摸不清头脑,为了更好的学习应用我有意识注意了一下其他医家对此方的运用经验,此从半夏泻心汤的配伍特点,应用指征,以及灵活应用等几个方面加以阐述,希冀自己能明其机理,而获验于临床。半夏泻心汤的方药配伍特点。半夏泻心汤汤由七味药组成:半夏,黄连,黄芩,干姜,人参,大枣,炙甘草。历代医家多认为此方为治疗寒热错杂痞之主方,方中黄连黄芩苦寒以清除邪热,半夏干姜辛温降逆温中以祛寒,此二对药相配辛开苦降,上下调达而痞气易除;人参,大枣,炙甘草三药则顾护已伤之中焦,培补中气。黄煌在分析此方时认为,黄连,半夏乃小陷胸汤中重要组成,干

3、姜与黄连黄芩配伍则寓附子泻心汤意,而干姜人参,甘草大枣又寓理中汤之意,一方集数方之功。而黄芩,黄连,干姜,人参为此方之核心。半夏泻心汤的临床应用指征。黄煌在《经方一百首中》将其概括为:上呕中痞下利。在临床上我们可以见到患者心下痞满,恶心呕吐,或者伴有肠鸣,便溏或者下利等一系列胃肠道的症状,“并兼见心烦,失眠等精神症状”(《经方一百首》黄煌),兼见症状可能是“胃不和则卧不安”的表现。此外半夏泻心汤的舌象也有一定的辨证意义,一般表现为舌质淡红或边尖红,苔腻,黄白相间或者黄白交替出现。谈谈心下痞的问题。心下痞为半夏泻心汤的一个主要症状,然而人们对于心下痞又有着不同的

4、认识,大概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心下痞是心下胃脘部的自觉不舒服的感觉状态,而用手按压时没有疼痛。另一种观点认为,心下痞除了自觉不适外还有腹征的阳性即用手按压时会出现轻度压痛,无肌紧张。据有的医案介绍,半夏泻心汤证还可以见到心下部有形的隆起,并随症减可自动消失。余随师学习时,老师将其用于胃痛,效果亦彰,可见其适应症之广泛,但须灵活变通尔。如何灵活应用的问题。上面提到了一系列半夏泻心汤的适应症,是不是除了这些就不能应用了呢?且看叶天士的灵活应用。清叶天士善用泻心方,“他从不生搬硬套,照抄原方,而是往往灵活的协同应用……指出‘辛可通阳,苦能清降’‘苦寒能清热除湿,辛通

5、能开气宣浊’。认为泻心方并不限于痞症…...得出‘湿热非苦寒不解’的临床体会,从而扩大了对湿热病通治的范围……揭示要掌握‘清邪之中,必佐扶正’‘热邪宜清,胃阳亦须扶护’的治疗规律。”(《伤寒论求是》陈亦人)综上所述,要将此方用好,一方面要打实基础,更重要的是明白此方奥妙之处,相信在反复的临床实践中,终能将其运用熟练。吕嘉荣10硕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