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型肥胖、糖尿病诊断新标准.doc

腹型肥胖、糖尿病诊断新标准.doc

ID:56066007

大小:37.95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3-16

腹型肥胖、糖尿病诊断新标准.doc_第1页
腹型肥胖、糖尿病诊断新标准.doc_第2页
腹型肥胖、糖尿病诊断新标准.doc_第3页
腹型肥胖、糖尿病诊断新标准.doc_第4页
腹型肥胖、糖尿病诊断新标准.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腹型肥胖、糖尿病诊断新标准.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贾伟平教授访谈:腹型肥胖、糖尿病诊断新标准——从分岐到统一记者:根据我国最新的流行病学调查,全国20岁以上人群糖尿病发病率已达9.7%,处于糖尿病前期的人群比例也已占到15.5%。请问糖尿病的预警信号有哪些?我们应该如何预防腹型肥胖的人群进一步发生糖尿病?贾伟平2型糖尿病为例,其高危人群包括:⑴有糖调节受损史,⑵年龄≥45岁,⑶肥胖(BMI≥28kg/m2),⑷2型糖尿病者的一级亲属,⑸高危种族,⑹有巨大儿(出生体重≥4kg)生产史,⑺妊娠糖尿病史,⑻高血压:血压≥140/90mmHg,⑼血脂异常:高密度脂蛋白≤35mg/dl(0.91mmol/L)及甘

2、油三酯≥250mg/dl(2.75贾伟平教授访谈:腹型肥胖、糖尿病诊断新标准——从分岐到统一记者:根据我国最新的流行病学调查,全国20岁以上人群糖尿病发病率已达9.7%,处于糖尿病前期的人群比例也已占到15.5%。请问糖尿病的预警信号有哪些?我们应该如何预防腹型肥胖的人群进一步发生糖尿病?贾伟平2型糖尿病为例,其高危人群包括:⑴有糖调节受损史,⑵年龄≥45岁,⑶肥胖(BMI≥28kg/m2),⑷2型糖尿病者的一级亲属,⑸高危种族,⑹有巨大儿(出生体重≥4kg)生产史,⑺妊娠糖尿病史,⑻高血压:血压≥140/90mmHg,⑼血脂异常:高密度脂蛋白≤35mg

3、/dl(0.91mmol/L)及甘油三酯≥250mg/dl(2.75mmol/L),⑽心脑血管疾病,⑾静坐的生活方式。  糖尿病最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多饮、多尿、多食、消瘦)是人们再熟悉不过的,但是有些人患糖尿病往往是“静悄悄”的,表现为起病缓慢、症状不典型,甚至根本没有“三多一少”的症状。不过即使没有这些症状或者在症状出现之前,糖尿病仍会有一些极易被人忽略的表现,当(特别是老年人)出现下列情况时就应怀疑糖尿病的可能:①不明原因的体重改变,特别肥胖或特别消瘦;②反复皮肤、呼吸道、胆道、尿路等感染,或皮肤创口长期不愈;③皮肤瘙痒,尤其是妇女外阴瘙痒且已

4、排除了滴虫、霉菌感染;④不明原因的知觉障碍,如肢体麻木、疼痛或感觉过敏等;⑤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如多汗(尤其是半身出汗),体位性低血压,不明原因的尿潴留、尿失禁、腹泻或腹泻便秘交替;⑥下肢血管病变,如下肢发凉、发绀、间歇性跛行、肢端坏死、水疱、溃疡等;⑦冠心病、心肌梗死、肾病、脑血管意外等情况;⑧不明原因的昏迷。早期发现的措施就是定期(最好每半年检查一次)检查空腹和餐后血糖,必要时进行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  腹型肥胖者易患糖尿病,主要原因是由于腹内脂肪增多后,脂肪分解产生的游离脂肪酸直接进入肝脏,通过各种机制增加肝糖输出,减少肌肉脂肪的糖原合成和葡

5、萄糖氧化,使胰岛素介导的葡萄糖利用能力下降,此外还可抑制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可见腹型肥胖能导致糖尿病两个主要病理生理过程(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缺陷)的发生或加重。腹内脂肪积聚人群是成人常见病及动脉粥样硬化多风险因素集聚的易患群体。为此,加强对腹型肥胖危害性的认识,筛查、识别高危人群,并尽早进行预防及治疗,对降低代谢综合征及相关疾病的发病具有重要意义。  腹型肥胖的治疗是综合性的,包括饮食治疗、运动、药物治疗、外科治疗及中医治疗等,其中饮食治疗和运动是最基本的、必不可少的治疗措施。腹型肥胖治疗切记勿操之过急,只有长期坚持才能达到减轻体重的目的。“管住嘴,

6、多动腿”,保持健康匀称的体型是将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等疾病拒之门外的有效方法。  记者:“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理和临床诊疗技术”研究发现我国腹型肥胖的切点在男性为腰围>90cm,女性为腰围>85cm。国际上,目前的研究多以腰臀比、BMI或腰围作为反映肥胖的指标,请问对于中国人群而言,在进行临床研究时选择哪个指标更合适,为什么?  贾伟平IDF2005)定义及IDF/美国心脏学会和美国心肺血液研究所(AHA/NHLBI)联合定义(2009)提出以腰围作为判断腹型肥胖的指标时,对不同的性别和种族要使用不同的腰围切点,但不难发现,即使是东亚人群的诊断标准也不一致,

7、如中国男性为90cm、女性为80cm(2005)/男性为85cm、女性为80cm(2009),而日本男性为85cm、女性为90cm。其实IDF2005定义在建议中国人的标准时也注意到还缺乏中国人群的资料,因此有必要再进行深入的研究。  我们的研究表明,与欧美国家相比,中国人的体脂分布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表现为肥胖程度较轻,而体脂分布趋于向腹腔内积聚,易形成腹型肥胖。应用核磁共振技术进行的体脂分布研究发现,在BMI≥25kg/m2的中国人群中,62%是腹型肥胖;即使在正常体重(BMI<25kg/m2)人群中,亦有14%的人表现为腹内脂肪的严重堆积,而腹内脂肪

8、增多的个体更容易发生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近几年来,国内已有了关于人群腰围或腰臀比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