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法官释明权的行使.doc

浅析法官释明权的行使.doc

ID:57833490

大小:61.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20-03-31

浅析法官释明权的行使.doc_第1页
浅析法官释明权的行使.doc_第2页
浅析法官释明权的行使.doc_第3页
浅析法官释明权的行使.doc_第4页
浅析法官释明权的行使.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析法官释明权的行使.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析法官释明权的行使法官释明权的正式提出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三十五条规定,当事人主张的法律关系的性质或者民事行为的效力与人民法院根据案件事实作出的认定不一致的,人民法院应当告知当事人可以变更诉讼请求。此条赋予了法官具有释明的权利和义务,当事人也有申请变更诉讼请求的权利。但是对于法官如何释明,怎么释明及当事人申请变更诉讼请求后审理程序问题均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对此,笔者谈几点思考。一、释明权行使问题1、释明权的行使以实现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为目的民事诉讼证据规定第三十五条以司法解释的形式对当事人主张的法律关系的性质或者民事行为的

2、效力与人民法院根据案件事实作出的认定不一致时,对法官行使释明权作出了要求,这一制度对于由传统的“职权主义”为主的审判方式过渡到今天的“当事人主义”为主的审判方式显得尤其重要,如果仅仅由于当事人法律知识欠缺,对法律关系的性质或者民事行为的效力认识的不当,而提出不适当的诉讼请求,法院作出与客观真实的案件事实相差甚远的判决,这无疑是法治进程中一大不足。通过法官的释明,可以公正地平衡当事人之间的利益,让各方当事人充分参与诉讼,并适度公开法官裁判的形成过程。同时该条规定,较好地体现了当事人主义和职权主义的统一,使民事诉讼须围绕诉讼请求进行的理念得到司法解释的进

3、一步的支持,对于以前司法实践中可能出现的主张的法律关系的性质或者民事行为的效力与人民法院根据案件事实作出的认定不一致时,当事人不能得到充分的抗辩、举证,法官可能作出超过当事人请求的判决,如原告请求判令被告履行合同并承担违约责任的诉讼中,由于法院未作释明,不告知当事人变更诉讼请求,在审理后直接认定合同无效、判令双方各自返还货款或产品。这种法官在裁判时存在较大主观性、任意性,自由裁量权较大,“背离诉求而判、无诉讼请求而判”的现象将得到消除。真正实现诉讼中实体和程序的正义,使当事人服判息诉,维护社会稳定。2、释明权的行使要适度民事诉讼中原、被告双方的诉讼地

4、位是平等的,法官在审理案件吋要始终处于中立地位,法官应平等保护双方当事人的诉讼权利,法官释明的目的是为了维持诉讼双方力量的均衡,而不是出于对一方当事人诉讼上的感情。因此,人民法院在释明过程中既不能消极对待,也不能释明过度。过度,则会使人对法官的公正性,产生合理怀疑,认为法官在指导一方当事人进行诉讼,甚至在偏袒一方当事人,违背了释明权引入的初衷。3、释明权的行使要充分,但又要尊重当事人的处分权法官必须充分利用释明权,根据各案诉讼中的具体情况,对有必要进行澄淸的法律关系要予以释明,民事证据规定第三十五条中告知当事人可以变更诉讼请求,此处加了“可以”二字,

5、充分表明了,当事人对法官释明,有选择的权,也就是说其可以变更诉讼请求,也可以不变更,法院要充分尊重当事人的处分权,不得强令当事人变更诉讼请求,或者在当事人不变更诉讼请求的情况下,擅自根据自已认定的法律关系直接作出判决。如当事人不变更,法官可以依据查明的事实,依法作出裁决。4、释明权的行使,充分实现诉讼经济原则,减少诉累在“当事人主义”的诉讼模式中,法官处于居中裁决,让当事人中诉讼活动享有充分的诉讼权利,发挥通过自力进行诉讼的作用,而在当前诉讼实践中不可避免地会有很多当事人由于自身法律知识的缺陷或无力聘请律师,而不能独自完成对法律关系或民事行为的效力作

6、出正确的判断。而如果因此导致当事人的诉讼请求被法院驳回,事后当事人很有可能再以其他各种事实理由及诉讼请求反复诉讼,无疑将大大增加诉讼成本,浪费司法资源。法官适时进行释明无疑给这些弱势群体一种法律有力支持。二、对于释明权法律规定的完善1、释明权的行使期限应明确第三十五条规定的“诉讼过程中”这一概念太宽,对于释明的时间规定得不明确,程序不够严谨,不利于提高司法效率,不能发挥释明的作用。因为“诉讼过程中”包括起诉受理阶段、庭前准备阶段、庭审阶段等。笔者认为法官行使释明权,告知当事人可以变更诉讼请求的时间规定在法庭调查和法庭辩论终结前比较合理,因为法律及有关

7、司法解释的规定案件事实只有经法庭调查后才能认定。因此,法院根据案件事实对该案法律关系的性质或民事行为的效力作出与当事人的主张不一致的认定,应排除起诉受理阶段和庭前准备阶段完成。2、对于释明权的行使方式法律关系或民事行为效力的禅明和告知变更诉讼请求的方式,可以当庭向当事人进行告知或庭后以书面通知的形式,但应当做到及吋,且应当告知各方当事人,这符合审判效率和公开公平的原则。3、未为释明或释明不当的法律后果在《证据规定》第三十五条规定的情形中,“人民法院应当告知当事人”中“应当”规定就对法官在审理案件时,对释明作了强制性规定,如法官未为告知义务或告知不当,

8、可能两种原因,一当事人主张的法律关系的性质或者民事行为的效力与法官根据案件事实作出的认定不一致,法官未告知当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