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运用——古代诗歌鉴赏点拨之炼字(27张ppt).ppt

咬文嚼字运用——古代诗歌鉴赏点拨之炼字(27张ppt).ppt

ID:59461966

大小:1.51 MB

页数:27页

时间:2020-09-15

咬文嚼字运用——古代诗歌鉴赏点拨之炼字(27张ppt).ppt_第1页
咬文嚼字运用——古代诗歌鉴赏点拨之炼字(27张ppt).ppt_第2页
咬文嚼字运用——古代诗歌鉴赏点拨之炼字(27张ppt).ppt_第3页
咬文嚼字运用——古代诗歌鉴赏点拨之炼字(27张ppt).ppt_第4页
咬文嚼字运用——古代诗歌鉴赏点拨之炼字(27张ppt).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咬文嚼字运用——古代诗歌鉴赏点拨之炼字(27张ppt).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古代诗歌鉴赏点拨咬文嚼字运用炼字拓展课轻风细柳,淡月梅花摇映舞隐扶失学习目标1.从炼字的角度鉴赏诗歌语言。2.找准炼字的角度。3.归纳总结炼字题的答题模式。所谓炼字,指锤炼词语,就是为了表达的需要,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妥切、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使所用的字或词获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何谓炼字?(方干.唐)吟成五个字,用破一生心。(杜甫.唐)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贾岛.唐)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顾文炜.唐)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陶渊明.晋)诗可数年不写,不可一字不真。(曹雪芹

2、.清)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清·沈德潜古人非常讲究炼字描摹物态能抓住景物特征描摹心理能妙传人物心绪描摹情景能让人身临其境炼字的最高境界:1、北宋范仲淹曾写过“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来为东汉隐士严子陵的祠堂作记。友人李泰伯看后,夸云山、江水等句立意宏伟,气势不凡。但“德”字略显局促,就把“德”换了一字。范仲淹反复吟咏,果真韵昧无穷,大喜而改之。请问是什么字呢“咬文嚼字”把“德”换成“风”2、解放战争时期的上海,有位老学者住的巷子里常有人随地小便,

3、于是他写了张“不可随处小便”的标语张贴出去;后来,这张标语被一个很仰慕老学者的人贴在了自家的大厅里,只不过把原标语中几个字的顺序换了一下,就成为一条警示语。请问,那条警示语是什么?小处不可随便3、云南解放前夕,国民党省主席卢汉准备起义,而军统特务在昆明逮捕了近百名民主人士。卢汉为这些人向蒋介石求情。蒋的回电是“情有可原,罪无可逭(huàn,逃,避)”。还是这八个字,卢汉命译码员将电文稍加调整,再交给军统特务小组,从而救下了这近百名民主人士的性命。到底卢汉命译码员如何调整呢?“罪无可逭,情有可原”咬文嚼字示例眼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边觅小诗。——鲁迅<<惯于长

4、夜过春时>>(忍)(丛)4、鲁迅改字请选字组成一副五字对联风雨过、来、遇、急琴书翰墨香润炼字无处不在。炼字类诗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从语法现象上突破二、从修辞手法突破。三、从写景状物上突破。四、从表达技巧上突破。五、从篇章结构上突破。“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破山寺后禅院》)、周邦彦“风老莺雏,雨肥梅子”※这里所说的词类活用多以使动、意动为主。一、从语法现象上突破。此类现象要注意词类活用、词语的双面或多面含义等情况。这样能化腐朽为神奇,具有非凡的表现力与感染力。一、从语法现象上突破①注意词类活用例1:王安石《泊船瓜州》:“春风又绿江南岸”明确:“绿

5、”字形容词活用作使动用法,点明春风过后万物返绿,写出了春风的气势和力量,“绿”字写颜色,画面更有色彩感。例: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绿”用作使动词。诗人通过樱桃转红、蕉叶转绿的动态,既增加了画面的色彩感,又道出了感叹时序匆匆,春光易逝的情绪,抒写了对时光流逝的惋惜之情。请你来试一下②注意词语的双面或多面含义望江东黄庭坚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①住。[注]①阑:阻隔;阻拦。此词为诗人客居他乡之作①(客观)视觉的阻隔:江水、烟树隔断归路;②(主观)情感的阻隔:思念之情无法传递。二、从修辞手法突破。例2

6、: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明确:“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怨既是曲中之情绪,又是吹笛人之心声。曹操《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若”,好象的意思。(步骤一)诗人驰骋想象,描绘了一幅海景:绕天运行的太阳和月亮,好像是从大海的胸怀中升起的;夜空中的银河也好像从大海发源,大海吞吐宇宙、包容万物,真是博大无比。(步骤二)诗人这里采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方法,有助于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是作者的想象之景(或主观感受),体现诗人的博大胸怀(或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步骤三)三、从写景状物上突破。 “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着粉则太

7、白,施朱则太赤”,这是一种恰到好处的极致之美,诗歌中写景状物的细腻精准往往凝聚在某个字上面,我们要擅于分析其妙处。注意:此类现象多思考所炼之字写出了事物的哪种情态,给人何种感受,能表达出诗人什么样的感情。例:白居易《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不说“照”而说“铺”,有什么表达效果?明确:这是因为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的,的确像“铺”在江面上,体现出诗人用词的准确、形象;同时,用“铺”字还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和江面的平静,给人安闲、舒适的感觉。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明确:小儿

8、子很顽皮,也最天真可爱,只知道成天玩耍,他仰卧在溪边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