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融合是人类未来大趋势

文化融合是人类未来大趋势

ID:6034219

大小:28.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7-12-31

文化融合是人类未来大趋势_第1页
文化融合是人类未来大趋势_第2页
文化融合是人类未来大趋势_第3页
文化融合是人类未来大趋势_第4页
文化融合是人类未来大趋势_第5页
资源描述:

《文化融合是人类未来大趋势》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文化融合是人类未来大趋势  “三语掾”“将无同”这三个字,出现在中国历史上学术思想最活跃的魏晋时期,约为公元220年至420年。当时流行的学术思潮是玄学。学者们围绕“名教”和“自然”的主题,展开激烈的论辩。看法虽然不同,但双方的风度很好。他们不轻视对手,只论理,而不在意对手地位的尊卑。“竹林七贤”是当时一个有名的知识分子群体,诗人阮籍和音乐家嵇康是“七贤”的领袖。他们的立场倾向于与“名教”对立的“自然”方面,狂简任达和思想自由,是他们追寻的目标。王戒是“七贤”最小的成员,比他大二十岁的阮籍,本来与王戎的父亲王浑友善,后来接触到王戎,相见大乐,此后便只愿意和这个年仅十五岁的“阿戒谈”,

2、置王浑于一旁而不顾。清谈者的姿容仪态也很讲究,最尊崇有范儿的是王戎的从弟王衍,据說他清谈的时候,“神情明秀,风姿详雅”,手里拿的麈尾以玉为柄,因皮肤白皙,手和麈尾的玉柄浑然无有分别。另一位清谈名家乐广,以渊默简要著称。王衍和乐广,极尽当时名士风流之盛,成为魏正始时期的清谈领袖。7清谈在哲学层面发生的争论,是关于宇宙世界的“有”和“无”的问题。中国古代两位天才的思想家王弼与何晏,就活跃于此历史时刻。关于“有”和“无”的争论,参与的人比较少,“名教”与“自然”的争论牵连面广,参与的人多,持续的时间相当之长。“名教”关乎政治伦理秩序,“自然”关乎个体生命的自由。王弼的观点主要见于他的《老子

3、注》一书,何晏则注《论语》,两人都从儒家和道家的最高经典追溯自己思想的源头。哲学论争和“名教”与“自然”的争论互为表里,包括高人、雅士、名流在内的魏晋知识分子群体,鲜有置身于这一时代主题之外者。但到了下一代,情况发生了改变。《晋书》记载,阮籍的从侄孙阮瞻,一次拜见当时已经位至“三公”的王戎。王戎问这位年轻人:“圣人贵名教,老庄明自然,其旨同异?”阮瞻回答說:“将无同。”当时圈内人士称阮瞻的回答为“三语掾”。“将无”是不含实义的语助词,“将无同”就是没有什么不同,也就是“同”。前辈们争论不休的“名教”与“自然”问题,到下一代人那里,已超越对立,摆脱执着,变成无须争论不必争论的问题了。7

4、《世說新语》的类似记载,是王衍和阮籍的侄儿阮修的互相对问。诚如大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所說:“答者之为阮瞻或阮修皆不关重要,其重要者只是老庄自然与周孔名敦相同之說一点,盖此为当时清谈主旨所在。”(《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陈著《金明馆丛稿初编》,三联版,页203)《晋书》记载,王戎听了阮瞻的回答,“谘嗟良久”,最后表示认同。当年持论甚坚的清谈领袖,在时代前行的年轻人面前低下了高贵的头颅。破除“迷执”事实上,人类历史上的许多惊心动魄或者惊天动地的争执和论争,到后来都因趋同而化解或由于折中而和合。人类的思维之路所以无限曲折,是由于人们有“执”:执于“一”,而不知有“二”,执于此,而不及于彼

5、:执其始,而不知所终,未能做到孔子說的“扣其两端”。《华严经》上說:“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这是說,人类本身并非不具备拥有“智慧德相”的条件,只是由于自身的“妄想”和“迷执”,不能够实现“证得”。“证得”就是“证悟”,亦即思想的“觉悟”。不能“证得”,就是不得“觉悟”。文化自觉7如何开启人类的“觉悟”?我国已故的老一辈文化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诉诸理性良知,晚年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世界大同”的文化论說,即主张世界上各种不同的文化,都有其优长之处,我们既要看到自己的长处,也要看到他者的长处。所以需要“各美其美”,也要“美人之美”。也就是尊重差

6、别,尊重文化的多样性。“美美与共”,指人类的文化最终会走向融合。这是费先生的关于“文化自觉”的理论,对陷入“迷执”的今天的人们而言,无疑是“润物细无声”的春日喜雨。我国另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大学者钱钟书先生,他在早年的著作《谈艺录》中,也說过:“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钱先生的意思,东方和西方,各个国家民族的不同人群,彼此的心理结构和心理指向,常常是相同的。已故的哈佛大学中国学学者史华慈教授,提倡“跨文化沟通”,甚至提出语言对于思维并不具有人们想象的那样大的作用。所以有时尽管语言不通,也不是完全不能交流,甚至还可以发生爱情。人类的“同”其实远远多于大于“不同”。强调人类

7、的“不同”,是因为“有执”,包括“我执”和“法执”,还由于“理障”。各种预设的“论理体系”,有时会成为隔断人类正常交往与交流的围墙。过多的强调人类的“不同”,是文化的陷阱。“与人同者,物必归焉”7中国最古老的文化经典《易经》,其“系辞”写道:“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这个意思是說,人类的不同在于方法和途径,也就是“化迹”的不同,最终的结点总是要走在一起。《易经》“睽”卦的“象辞”也說:“君子以同而异。”所以不同,是因为有同。与其标立彼此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