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广州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ID:63946554

大小:50.30 KB

页数:37页

时间:2024-01-18

上传者:U-720
广州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_第1页
广州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_第2页
广州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_第3页
广州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_第4页
广州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_第5页
广州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_第6页
广州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_第7页
广州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_第8页
广州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_第9页
广州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_第10页
资源描述:

《广州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广州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目录1 总则51.1 编制目的51.2 编制依据51.3 适用范围51.4 预案体系61.5 工作原则72 组织体系82.1 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指挥部82.1.1 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指挥部组成82.1.2 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指挥部职责82.1.3 成员单位职责92.2 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指挥部办公室122.3 现场指挥部132.4 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指挥机构142.5 专家组143 运行机制143.1 监测预警143.1.1 监测143.1.2 预警153.1.2.1 预警分级153.1.2.2 预警信息发布163.1.2.3 预警行动173.1.2.4 预警级别调整和解除183.2 应急处置183.2.1 信息报告与通报183.2.2 先期处置19 3.2.3 应急响应203.2.3.1 Ⅰ、Ⅱ级响应203.2.3.2 Ⅲ级响应203.2.3.3 Ⅳ级响应213.2.4 指挥和协调213.2.4.1 指挥和协调机制213.2.4.2 指挥协调主要内容223.2.5 响应措施223.2.5.1 现场污染处置223.2.5.2 应急监测233.2.5.3 转移安置243.2.5.4 医学救援243.2.5.5 市场监管和调控243.2.5.6 维护社会稳定243.2.6 社会动员253.2.7 响应升级253.2.8 信息发布253.2.9 应急终止263.3 后期处置263.3.1 善后处置263.3.2 损害评估263.3.3 事件调查273.3.4 总结评估274 应急保障274.1 队伍保障274.2 资金保障284.3 物资保障284.4 通信保障284.5 交通保障294.6 医疗卫生保障294.7 治安保障294.8 保险保障29 5 监督管理305.1 预案演练305.2 宣教培训305.3 责任与奖惩306 附则306.1 名词术语306.2 预案修订与解释316.3 预案实施317 附件317.1 突发环境事件分级标准317.1.1 特别重大突发环境事件317.1.2 重大突发环境事件327.1.3 较大突发环境事件337.1.4 一般突发环境事件337.2 市现场指挥部工作组的主要职责347.2.1 污染处置组347.2.2 专家咨询组357.2.3 应急监测组357.2.4 调查处理组357.2.5 医学救援组367.2.6 应急保障组367.2.7 新闻宣传组367.2.8 社会稳定组37 1 总则1.1 编制目的健全完善本市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工作机制,科学有序高效应对突发环境事件,最大限度预防和减轻突发环境事件造成的危害,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环境安全,结合广州市实际,制定本预案。1.2 编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办法》《广东省突发事件应对条例》《广东省突发事件现场指挥官制度实施办法(试行)》《广东省突发事件现场指挥官工作规范(试行)》《广东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广州市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广州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管理规定》《关于加强突发事件防范和处置工作的意见》等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1.3 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下列突发环境事件(包括其他突发事件次生、衍生的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处置:(1)较大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处置和指挥。(2)重大、特别重大突发环境事件的前期应急处置和指挥。 (3)超出区政府应急处置能力,或者跨区的突发环境事件。(4)其他需要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指挥部处置的突发环境事件。环境空气重污染事件按照《广州市环境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处置,突发水污染事故按照《广州市突发水污染事故处置应急预案》处置,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污染事件按照《广州市饮用水水源地突发污染事件应急预案》处置,船舶污染水域事故按照《广州市船舶污染水域事故应急预案》处置,赤潮灾害事件按照《广州市赤潮灾害监测与响应应急预案》处置,核与辐射污染事件按照《广州市核与辐射事故应急预案》处置,海上溢油事件、生物物种安全事件的应对工作,适用有关应急预案的规定。1.4 预案体系广州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体系由市级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区级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基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或应急行动方案、企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等四大类组成。(1 )市级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包括《广州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广州市环境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广州市核与辐射事故应急预案》《广州市突发水污染事故处置应急预案(试行)》和事故灾难类其他涉环境的专项应急预案、部门应急预案等。其中,《广州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是全市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指导性文件和环境应急综合预案,同时也是《广州市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一项专项预案。《广州市环境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广州市核与辐射事故应急预案》《广州市突发水污染事故处置应急预案(试行)》《广州市饮用水水源地突发污染事件应急预案》等预案属于特定区域、特定事件专项应急预案,应当与《广州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相衔接。各有关部门(单位)应结合自身职责,制定本部门环境应急行动方案。(2)区级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包括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其他涉环境专项应急预案及部门环境应急行动方案等。其中,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是各区处置突发环境事件的指导性文件,是区政府的一项专项应急预案。(3)基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或应急行动方案。是指由机关、社会团体、居委会、村委会等基层组织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要求或实际需要,制定和实施的应急预案或应急行动方案。(4)企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企事业单位环境应急预案是企事业单位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的应急预案。环境应急预案制定单位应当根据有关法规政策和实际需要,制定预案简明操作手册或行动指南,增强预案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1.5 工作原则 突发环境事件应对须坚持以下原则:以人为本、减少危害,统一领导、分级负责,资源共享、协同应对,快速反应、科学处置,公开透明、及时发布。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在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有关部门立即按照本预案的相关规定开展应急处置工作。2 组织体系2.1 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指挥部2.1.1 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指挥部组成总指挥:分管副市长。常务副总指挥:市政府协助分管副秘书长。副总指挥:市生态环境局、事发地区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成员:市委宣传部、市委网信办,市生态环境局、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公安局、民政局、财政局、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交通运输局、水务局、农业农村局、商务局、文化广电旅游局、卫生健康委、应急管理局、市场监管局、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林业园林局、消防支队、气象局,广州海事局,广州警备区,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分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广州分公司、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广州市分公司,各区政府等有关单位负责同志。2.1.2 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指挥部职责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指挥部(以下简称市应急指挥部)统一领导和指挥突发环境事件及其次生、衍生灾害的应急处置工作。 (1)贯彻执行预防和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和上级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指挥部有关环境应急工作的指示和要求;(2)建立和完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警机制;(3)统一组织、指挥和协调较大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及重大和特别重大突发环境事件的先期处置工作;(4)指导、协调区政府开展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工作;(5)部署市环境应急工作的公众宣传和教育,依照有关规定统一发布环境污染信息,控制传言、谣言散发;(6)及时向省、市政府和省生态环境厅相关应急指挥机构报告处置情况;(7)完成市政府下达的其他应急救援任务。2.1.3 成员单位职责(1)市委宣传部:负责配合有关事件处置部门做好突发环境事件新闻宣传和信息发布工作,收集分析舆情和社会公众动态,做好媒体舆论的引导工作。(2)市委网信办:指导有关事件处置部门做好突发环境事件的网络舆情监控,配合做好网络舆论的引导工作;协调处置属地网络平台突发环境事件相关有害信息,协助查处有关违法违规的属地网络平台;负责800兆数字集群应急通信保障。(3)市生态环境局:负责牵头协调较大突发环境事件的调查处理;组织实施较大突发环境事件的预防预警、应急 监测、应急处置、调查评估等工作;负责对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经费的使用进行监督和绩效评价。(4)市发展改革委:组织协调储备粮食和食用油的调拨供应;负责冻猪肉、食糖和药品等应急储备物资的收储、轮换和日常管理。(5)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负责协调有关单位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通信保障工作提供必要的物资保障。(6)市公安局:负责指导做好剧毒化学品的贮存、使用、运输等工作;指导人员疏散和事故现场警戒工作;负责事故现场区域周边道路的交通管制,保障救援道路畅通;协助妥善处置由突发环境事件引发的群体性事件,维护事发地区治安秩序和社会稳定;参与事故调查处理。(7)市民政局:会同事发地区政府做好受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工作,确保灾区群众有饭吃、有水喝、有衣穿、有住处。(8)市财政局:负责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中应由市级财政安排的经费保障;对应急资金使用进行财政监督。(9)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配合做好因突发地质灾害次生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事件的调查与应急处置;配合做好对突发环境事件造成的海洋生态环境损害的评估和调查工作。(10)市交通运输局:负责指导协调抢险物资和抢险人员的应急运输工作;参与因道路运输事故引发的突发环境事 件的调查和应急处置工作。(11)市水务局:负责水文监测,组织、协调水利应急调度和生活饮用水的供给保障;参与影响城市供水安全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参与突发水污染事件的调查和应急处置工作。(12)市农业农村局:参与农业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调查和应急处置工作;配合做好对突发环境事件造成的农业资源破坏、渔业资源损害的评估和调查工作。(13)市商务局:协调有关职能部门和商贸企业,做好猪肉、食糖的应急保供工作。(14)市文化广电旅游局:配合市委宣传部落实突发环境事件相关宣传工作。(15)市卫生健康委:负责组织协调医疗卫生资源开展应急医疗救援工作。(16)市应急管理局:参与因生产安全事故引发的突发环境事件、涉危险化学品突发环境事件的调查和应急处理工作;组织协调受灾群众的灾害救助工作;组织协调重要应急物资储备、调拨和紧急配送,按权限管理、分配救灾款物并监督使用;会同有关方面组织协调紧急转移安置受灾群众和受灾群众生活救助。(17)市市场监管局:参与制定特种设备事故现场环境污染控制方案;负责禁止或限制受污染食品流入餐饮消费环节。 (18)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参与由城镇燃气、环卫设施等突发事故引发的突发环境事件的调查和应急处置工作。(19)市林业园林局:参与因突发环境事件造成的林业资源损害的评估和生态恢复重建工作。(20)市消防支队:负责组织消防等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开展灭火、抢险救援等应急处置及事故救援工作;参与火灾事故等次生环境污染事件的调查处理。(21)市气象局:负责密切监测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地及周边的气象实况,及时提供有关气象数据及有毒有害气体可能影响的区域等信息;协助完成突发环境事件调查评估工作。(22)广州海事局:负责辖区船舶污染事故应急处置和调查处理。(23)广州警备区:根据上级指令和事件的需要,负责协调驻地部队参加应急救援工作。(24)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分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广州分公司、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广州市分公司:负责加强对通信系统的维护,制定通信系统备用方案,配合做好应急通信保障工作。(25)各区政府:在市应急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组织辖区应急力量参与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工作。2.2 市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市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市生态环境局,负责日常工作。 办公室主任由市生态环境局分管负责同志兼任。主要职责为:(1)贯彻落实市应急指挥部的各项部署,组织实施事件应急处置工作;(2)传达市委、市政府有关决定事项和市领导批示、指示,并检查和督促各地、各单位做好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工作;(3)协调和解决环境应急处置工作中的具体问题;(4)组织开展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演练,承办环境应急工作中的文件、文稿;(5)向市委、市政府、市应急指挥部及其成员单位报告、通报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工作情况;(6)组织各成员单位和专家对事件级别及其危害程度和范围进行分析研判,并及时报告市应急指挥部;(7)根据市应急指挥部的决定,组织实施启动、变更或终止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响应;(8)组织开展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工作总结评估。(9)完成市应急指挥部交办的其他任务。2.3 市现场指挥部根据应急处置工作的需要,成立市现场指挥部,统一协调组织、指挥较大突发事件的现场处置、特别重大和重大突发环境事件的先期现场处置。市现场指挥部总指挥由市应急指挥部总指挥担任或经其授权的相关负责人担任,副总指挥 由市应急指挥部副总指挥担任。军地协同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参与应急处置的驻穗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各确定1名现场副总指挥。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尚未成立市现场指挥部的,最先带领处置力量到达现场的有关单位负责人临时担任现场总指挥,履行现场总指挥职责,负责指挥在场救援队伍按照各自职责实施抢险救援,市现场指挥部成立后,实时移交现场指挥权。市现场指挥部负责决定、优化现场应急处置方案,组织有关单位参与现场应急处置,指挥、调度现场处置力量,统筹调配现场应急救援物资(包括应急装备、设备等),决定依法实施应急征用,提请市政府协调解决现场处置无法协调解决的问题和困难,及时、准确向市委、市政府报告现场处置情况及下一步工作措施等。根据现场应急处置工作的需要,市现场指挥部下设污染处置组、专家咨询组、应急监测组、调查处置组、医学救援组、应急保障组、新闻宣传组、社会稳定组等8个工作组,具体开展现场各项处置工作。工作组设置、组成和职责可根据工作需要作适当调整。2.4 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指挥机构各区政府建立健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指挥机构,制订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做好突发环境事件的防范和应急处置工作。 2.5 专家组市生态环境局负责组建较大突发环境事件应对专家咨询组,建立专家库,定期更新和完善相关咨询机制,为处置较大突发环境事件提供技术支持。3 运行机制3.1 监测预警3.1.1 监测市应急指挥部有关成员单位要对市内外环境信息、自然灾害预警信息、相关监测数据等开展综合分析、预警预防、风险评估和整理传报工作。建立健全突发环境事件信息共享和通报机制。公安、规划和自然资源、交通、水务、农业农村、卫生健康、应急、市场监管、城管、林业园林、气象、海事等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相关突发环境事件信息处理及监控,及时将可能导致突发环境事件的信息通报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生态环境部门要加强日常环境质量监测和企业污染排放环境监察,并通过互联网信息监测、环境污染举报热线等多种渠道,对可能导致突发环境事件的风险信息加强收集、分析和研判。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要落实环境安全主体责任,定期排查环境安全隐患,开展环境风险评估,健全风险防控措施,并在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时,立即报告所在区政府或区生态环境部门。 3.1.2 预警3.1.2.1 预警分级按照突发环境事件发生的紧急程度、发展态势和可能造成的社会危害程度,突发环境事件的预警级别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分别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标示,一级为最高级别。(1)一级(红色)预警:可能发生或引发特别重大突发环境事件的。(2)二级(橙色)预警:可能发生或引发重大突发环境事件的。(3)三级(黄色)预警:可能发生或引发较大突发环境事件的。(4)四级(蓝色)预警:可能发生或引发一般突发环境事件的。3.1.2.2 预警信息发布(1)发布制度突发环境事件预警信息发布遵循“归口管理、统一发布、快速传播”的原则,按照《广州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管理规定》执行。突发环境事件预警信息,由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负责制作,并按规定程序报批后,按预警级别分级发布。突发环境事件引发的次生、衍生灾害预警信息,由有关单位制作,并按规定程序报批后,按预警级别分级发布。市区两级生态环境部门研判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时, 应当及时向市政府、各区政府提出预警信息发布建议,同时通报市、区相关部门和单位。市生态环境局要将监测到的可能导致突发环境事件的有关信息,及时通报可能受影响地区的区生态环境部门。(2)发布内容突发环境事件预警信息内容主要包括:发布机关、发布时间、突发环境事件的类别、起始时间、可能影响范围、预警级别、应对常识、警示事项、事态发展、相关措施和咨询电话等。(3)发布途径根据预警信息发布有关规定,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手机短信、微信、微博、电子显示屏、有线广播、宣传车等通信手段和传播媒介,采用公开播送、派发传单、逐户通知等方式发布预警信息。对老、幼、病、残、孕等特殊人群及医院、学校等特殊场所和警报盲区,采取足以使其知悉的有效方式发布预警信息。3.1.2.3 预警行动预警信息发布后,市、区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和预警分级原则,视情采取以下措施:(1)分析研判。组织有关部门和机构、专业技术人员及专家,及时对预警信息进行分析研判,预估可能的影响范围和危害程度。(2)防范处置。迅速采取有效处置措施,控制事件苗 头。在涉险区域设置注意事项提示或事件危害警告标志,利用各种渠道增加宣传频次,告知公众避险和减轻危害的常识、必要的健康防护措施。可能威胁饮用水安全时,要及时启用饮用水源地应急预案,做好启用备用水源的准备工作。(3)应急准备。提前疏散、转移可能受到危害的人员,并进行妥善安置。部署应急救援队伍、负有特定职责的人员进入待命状态,动员后备人员做好参加应急救援和处置工作准备,并调集所需应急物资和设备,做好应急保障工作。环境应急人员立即开展应急监测,随时掌握并报告污染情况。封闭、隔离或限制使用有关场所,中止可能导致危害扩大的行为和活动。对可能导致突发环境事件发生的相关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加强环境监管。(4)舆论引导。及时准确发布事态最新情况,公布咨询电话,组织专家解读。加强相关舆情监测,做好舆论引导工作。3.1.2.4 预警级别调整和解除发布突发环境事件预警信息的政府或有关部门应当根据事态发展情况和采取措施的效果适时调整预警级别。当判断不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或者危险已经消除时,宣布解除预警,适时终止相关措施。3.2 应急处置3.2.1 信息报告与通报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任何知悉的单位和个人特别是涉 事企业事业单位,均有义务立即向当地生态环境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报告;镇(街)园区专职环保员队伍及时向属地镇(街)、园区报告;同时,涉事企业事业单位要通报可能受到污染危害的单位和居民。市、区相关部门发现突发事件有可能产生次生、衍生突发环境事件时,应及时将信息通报给市区两级生态环境部门。生态环境主管部门通过互联网信息监测、环境污染举报热线等多种渠道,加强对突发环境事件的信息收集,及时掌握突发环境事件发生情况。市、区相关单位在大气、水、土壤监测过程中获得环境污染事件信息的,要及时向市生态环境局、各区生态环境分局通报。市区两级生态环境部门接到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或监测到相关信息后,应立即组织调查核实,初步认定突发环境事件的性质和类别,按照国家、省、市突发事件信息报告有关规定及时报告,并通报同级其他相关部门。突发环境事件已经或者可能涉及相邻行政区域的,事发地政府或生态环境部门应当及时通报相邻行政区域同级政府或生态环境部门。发生下列一时无法判明等级的突发环境事件,事发地各级生态环境部门要按照重大或特别重大突发环境事件的报告程序上报:对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影响的;涉及居民聚居区、学校、医院等敏感区域和敏感人群的;涉及重金属(类金属)污染的;因环境污染引发群体性事件, 或者社会影响较大的。3.2.2 先期处置事发单位要立即启动本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组织本单位应急救援力量营救受害人员,做好现场人员疏散和公共秩序维护;控制环境风险源,标明危险区域,封锁危险场所,采取其他防止危害扩大的必要措施,控制污染物进入环境的途径,尽量降低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向事发地区政府及有关部门报告相关信息。现场指挥部成立前,事发地区政府必须坚决、迅速地实施先期处置,果断控制或切断污染源,全力控制事件态势,避免污染物向环境扩散,严防二次污染和次生、衍生灾害发生。同时,指挥协调区属应急救援队伍开展救援行动,组织、动员和帮助群众开展安全防护工作。先期处置过程中的情况应随时报告市应急指挥部办公室。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地的镇(街)园区专职环保员队伍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及时采取必要控制措施,协助开展应急处置。3.2.3 应急响应按照突发环境事件及其引发的次生、衍生灾害的严重程度、影响范围和发展态势等,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响应级别分为Ⅰ级、Ⅱ级、Ⅲ级、Ⅳ级四个等级。3.2.3.1 Ⅰ、Ⅱ级响应初判发生特别重大、重大突发环境事件时,市应急指挥 部立即组织市应急指挥部成员和专家分析研判,对突发环境事件影响及其发展趋势进行综合评估,组织开展先期处置工作。省政府、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指挥部启动Ⅰ级或Ⅱ级应急响应后,在省政府、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指挥部的统一领导和指挥下,做好应急处置工作。3.2.3.2 Ⅲ级响应(1)初判发生较大突发环境事件时,市应急指挥部立即组织市应急指挥部成员和专家分析研判,对突发环境事件影响及其发展趋势进行综合评估,由市应急指挥部总指挥决定启动Ⅲ级应急响应,向各有关单位及可能涉及的区政府发布启动相关应急程序的命令。(2)市应急指挥部及时启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总指挥或受总指挥委托的副总指挥应率相应应急工作组赶赴现场组织应急救援,必要时调集事发地周边地区专业应急力量增援。(3)市应急指挥部办公室以及突发环境事件所在地的区环境应急指挥机构实行24小时专人值班,随时掌握事件进展情况,向指挥部报告。(4)及时向可能涉及的相邻地市通报情况。(5)及时向市委、市政府报告突发环境事件基本情况和应急救援的进展情况。(6)根据事件的发展,适时向公众通报事件处置情况。3.2.3.3 Ⅳ级响应 初判发生一般突发环境事件时,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指挥机构立即组织各单位成员和专家分析研判,对突发环境事件影响及其发展趋势进行综合评估,由应急指挥机构主要负责同志决定启动Ⅳ级应急响应,向各有关单位发布启动相关应急程序的命令。需要有关应急力量支援时,及时向市应急指挥部提出请求。3.2.4 指挥和协调3.2.4.1 指挥和协调机制启动Ⅰ、Ⅱ级响应后,市应急指挥部在省应急指挥部的统一领导和指挥下,按照预案组织相关应急救援力量实施应急救援。启动Ⅲ级响应后,市应急指挥部统一领导和指挥协调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市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根据环境事件的情况,协调有关部门及其应急机构、救援队伍和事发地毗邻区政府应急救援指挥机构参与应急救援。相关机构按照各自应急预案提供增援或者保障,有关应急队伍在现场指挥部统一指挥下,密切配合,共同实施救援和采取紧急处理行动。一般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市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根据需要,组织有关部门协助事发地政府做好指挥协调工作。有关单位要及时、主动向市应急指挥部提供应急救援有关的基础资料,生态环境、规划和自然资源、农业农村、海事、交通、水务等有关部门应当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和手段,提供事件发生前的有关监管检查资料,供市应急指挥部研究 救援和处置方案时参考。3.2.4.2 指挥协调主要内容市应急指挥部指挥协调的主要内容包括:(1)提出现场应急行动原则要求;(2)派出有关专家和人员参与现场指挥部的应急指挥工作;(3)协调各级、各专业应急力量实施应急支援行动;(4)协调受威胁的周边地区危险源的监控工作;(5)协调建立现场警戒区和交通管制区域,确定重点防护区域;(6)根据现场监测结果,确定被转移、疏散群众的范围和返回时间;(7)及时向市政府及上级有关应急指挥机构报告应急行动的进展情况;(8)必要时,请求广州警备区支援。3.2.5 响应措施3.2.5.1 现场污染处置涉事企事业单位或其他生产经营者要立即开展自救,采取关闭、停产、封堵、围挡、喷淋、转移等措施,切断和控制污染源,防止污染蔓延扩散。做好有毒有害物质和消防废水、废液等的收集、清理和安全处置工作。涉事企事业单位或其他生产经营者不明时,由市现场指挥部组织相关部门开展污染源调查,查明涉事单位,确定污 染物种类和污染范围,切断污染源。市现场指挥部组织污染处置组、专家咨询组等相关应急工作组制定现场污染处置方案。采用监测和模拟等手段追踪污染气体扩散途径、范围、可能影响的敏感点和影响程度;采取拦截、导流、疏浚等措施防止水体污染扩大;采取截流、收集、储存等措施防止危险废物或危险化学品产生二次污染;协调专业机构对事故现场放射性废物进行清理。采取隔离、吸附、打捞、氧化还原、中和、沉淀、消毒、去污洗消、临时收贮、微生物消解、调水稀释、转移异地处置、临时改造污染处置工艺或临时建设污染处置工程等方法处置污染物。必要时,要求其他排污单位停产、限产、限排,减轻环境污染负荷。3.2.5.2 应急监测根据突发环境事件污染物的种类、性质、扩散速度以及事发地的气象、水文、地域特点和周边敏感区域等实际情况,制定应急监测方案,确定监测方法、布点和频次,调配应急监测设备、车辆,及时准确开展大气、水体、土壤、辐射等监测,研判污染物扩散范围和影响程度,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决策提供依据。3.2.5.3 转移安置根据突发环境事件影响及事发地的气象、地理环境、人员密集度等,建立现场警戒区、交通管制区域和重点防护区域,确定受威胁人员疏散的方式和途径,有组织、有秩序地 及时疏散转移受威胁人员和可能受影响地区居民,确保生命安全。妥善做好转移人员安置工作。3.2.5.4 医学救援迅速组织医疗资源和力量,对伤病员进行诊断治疗,根据需要及时、安全地将重症伤病员转移到有条件的医疗机构进行救治。指导和协助开展受污染人员的去污洗消工作,提出保护公众健康的防护措施建议。视情增派医疗卫生专家和卫生应急队伍、调配急需医药物资,支持事发地医学救援工作。做好受影响人员的心理援助。3.2.5.5 市场监管和调控密切关注受事件影响地区市场供应情况及公众反应,加强对重要生活必需品等商品的市场监管和调控。禁止或限制受污染食品的生产、加工、流通和食用,防范因突发环境事件造成的集体中毒等事件的发生。3.2.5.6 维护社会稳定加强受影响地区社会治安管理,严厉打击借机传播谣言制造社会恐慌、哄抢救灾物资等违法犯罪行为;加强转移人员安置点、救灾物资存放点等重点地区治安管控;做好受影响人员的矛盾化解和法律服务工作,防止出现群体性事件,维护社会稳定。3.2.6 社会动员根据突发环境事件的性质、危害程度和范围,广泛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突发环境事件处置,组织基层单位和人员开展 自救、互救,紧急情况下可依法征用、调用车辆、物资、人员等。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捐赠和援助。纪委监委、审计部门对捐赠资金与物资的使用情况进行审计和监督。3.2.7 响应升级当突发环境事件造成的危害程度已超出本市自身控制能力,需要国家、省或其他省市提供援助或支持时,由市委、市政府按相关程序报上级领导机关协调处置。当上级应急救援力量到达现场时,应急指挥权相应移交,市应急指挥部组织各成员单位全力配合开展事件应对工作。3.2.8 信息发布突发环境事件的信息发布要及时、准确、客观、全面。信息发布内容主要包括:事件种类、事件原因、污染程度、影响范围、应对措施、需要公众配合采取的措施、公众防范常识和事件调查处理进展情况等。信息发布形式主要包括:政府权威发布、发新闻稿、接受记者采访、举行新闻发布会、组织专家解读等。较大突发环境事件信息由市应急指挥部统一发布;一般突发环境事件信息由区政府统一发布。对于较为复杂的事件,可分阶段发布。重大、特别重大突发环境事件信息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及应急预案等的规定发布。 3.2.9 应急终止当突发环境事件发生条件已经消除、污染物质已降至规定限值以内、事件所造成的危害基本消除且无继发可能时,按“谁启动、谁结束”的原则,由宣布启动应急响应的单位决定降低应急响应级别或终止应急响应,并落实有关单位继续组织进行环境监测和评价工作。3.3 后期处置3.3.1 善后处置应急工作结束后,事发地政府要及时组织制定救助、补偿、抚慰、抚恤、安置和环境恢复等善后工作方案并组织实施。被征用的防治污染设施、设备、器材以及其他物资等财产使用完毕后,应当及时返还。财产被征用或者征用后毁损、灭失的,要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补偿。保险机构要及时开展相关理赔工作。3.3.2 损害评估应急响应终止后,履行统一领导职责的政府要及时组织开展环境污染损害评估,计算可量化的直接经济损失和划分生态功能丧失程度,并将评估结果向社会进行公开。突发环境事件损害评估方法按照生态环境部的相关规定执行。评估结论应作为事件调查处理、损害赔偿、环境修复和生态恢复重建的依据。3.3.3 事件调查 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根据有关规定,由生态环境部门牵头,会同相关部门组织开展事件调查,查明事件原因和性质,提出整改防范措施和处理建议。突发环境事件调查处理办法按照生态环境部的相关规定执行。3.3.4 总结评估当较大及以上突发环境事件处置结束后,市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要及时组织开展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工作总结评估,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改进意见。评估报告原则上应在事件处置结束后20个工作日内书面报告市委、市政府(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必要时,对本应急预案进行修改完善。发生较大以上突发事件、可能演变为较大以上突发事件,或发生在敏感区域、敏感时段的敏感突发事件,必要时市委、市政府派出督查组,对应急处置有关情况进行督查。4 应急保障4.1 队伍保障生态环境部门要加强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各地依托有关部门(单位)组建的各类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立市、区二级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综合性救援队伍;高环境风险行业企业建立专职或者兼职的应急救援队伍;推动通过市场化方式,委托当地有应急处置能力的环保技术单位承担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技术处置。加强环境应急专家队伍管理,建立完善专家库并定期更新,优化相关咨询机制和管理程序,及时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工作提供技术与决策支持。加强应急队伍 相关知识、技能培训,定期组织应急演练,强化部门间应急联动机制建设,提高突发环境事件快速响应及应急处置能力。4.2 资金保障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所需经费首先由事件责任单位承担。各级政府对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工作提供资金保障,处置突发环境事件实施中涉及政府职能的经费按照有关财政管理规定执行。每年生态环境主管部门预算应适当安排应急项目经费。4.3 物资保障市发展改革、民政、生态环境、商务、应急管理等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组织做好环境应急救援物资紧急生产、储备调拨和紧急配送工作,保障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和环境恢复治理工作需要。按照规范加强应急物资储备,鼓励支持社会化应急物资储备,保障应急物资、生活必需品的生产和供给。生态环境部门要储备必要的环境应急物资,并加强对当地环境应急物资储备信息的动态管理。4.4 通信保障依托市应急指挥技术支撑体系,建立和完善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通信保障系统,确保通讯渠道畅通。市应急指挥部各成员单位要配备必要的有线、无线通信器材,确定一名负责人和联络员,并保持24小时通信畅通。4.5 交通保障 交通运输等部门要建立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运输保障机制,负责组织提供应急响应所需的运输保障。公安部门要加强应急交通管理,保障运送伤病员、应急救援人员、物资、装备、器材车辆的优先通行。4.6 医疗卫生保障卫生健康部门负责健全完善医疗卫生救援体系,做好突发环境事件紧急医学救援、卫生防疫等应急准备。4.7 治安保障公安机关要对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中的重要目标和危险区域实施治安、警戒和交通管制。4.8 保险保障鼓励市各级政府建立政府推动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突发环境事件防范、处置及补偿机制。鼓励企业参加污染责任保险,探索对高污染、高环境风险及处于环境敏感地区的企业实行强制保险。鼓励保险公司根据生态环境部门要求、地区环境风险评估情况和企业需求,做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产品的开发工作,为环境风险提供保险保障,做好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处置、定损、赔偿等服务。鼓励社会公众参与商业保险和参加互助保险,建立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担机制。根据突发环境事件的特殊性和危险性,市各级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要为环境应急工作人员办理意外伤害保险。5 监督管理 5.1 预案演练市区两级生态环境部门应当按照环境应急预案及相关应急预案的规定,定期组织不同类型的环境应急演练,提高防范和处置突发环境事件能力。5.2 宣教培训市各级环境应急指挥机构要组织开展环境应急预案的宣传教育,普及突发环境事件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和应急处置知识,建立健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培训制度,定期开展环境应急管理形势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宣传和教育工作。5.3 责任与奖惩对在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应依照有关规定给予表扬和奖励。对玩忽职守、失职、渎职有关责任人,应依据有关规定严肃追究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6 附则6.1 名词术语本预案所称突发环境事件,是指由于污染物排放或自然灾害、生产安全事故等因素,导致污染物或放射性物质等有毒有害物质进入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介质,突然造成或可能造成环境质量下降,危及公众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或造成生态环境破坏,或造成重大社会影响,需要采取紧急措施予以应对的事件,主要包括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 染等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和辐射污染事件。本预案所称“镇(街)园区专职环保员队伍,是根据《广州市建立镇(街)园区环境保护监督检查员队伍实施方案》(穗府办函〔2017〕224号)建立的承担镇(街)园区内日常环境保护监督检查工作的队伍。6.2 预案修订与解释本预案由市政府组织修订,由市生态环境局负责解释。各区政府、市应急指挥部各成员单位按照本预案的规定,制订完善相应的应急预案。6.3 预案实施本预案自印发之日起实施,《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州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通知》(穗府办〔2014〕36号)同时废止。7 附件7.1 突发环境事件分级标准7.1.1 特别重大突发环境事件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特别重大突发环境事件:(1)因环境污染直接导致30人以上死亡或100人以上中毒或重伤的;(2)因环境污染疏散、转移人员5万人以上的;(3)因环境污染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亿元以上的;(4)因环境污染造成区域生态功能丧失或该区域国家重点保护物种灭绝的; (5)因环境污染造成设区的市级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取水中断的;(6)Ⅰ、Ⅱ类放射源丢失、被盗、失控并造成大范围严重辐射污染后果的;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失控导致3人以上急性死亡的;放射性物质泄漏,造成大范围辐射污染后果的;(7)造成重大跨国境影响的境内突发环境事件。7.1.2 重大突发环境事件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重大突发环境事件:(1)因环境污染直接导致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50人以上100人以下中毒或重伤的;(2)因环境污染疏散、转移人员1万人以上5万人以下的;(3)因环境污染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的;(4)因环境污染造成区域生态功能部分丧失或该区域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群大批死亡的;(5)因环境污染造成县级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取水中断的;(6)Ⅰ、Ⅱ类放射源丢失、被盗的;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失控导致3人以下急性死亡或者10人以上急性重度放射病、局部器官残疾的;放射性物质泄漏,造成较大范围辐射污染后果的; (7)造成跨省级行政区域影响的突发环境事件。7.1.3 较大突发环境事件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较大突发环境事件:(1)因环境污染直接导致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10人以上50人以下中毒或重伤的;(2)因环境污染疏散、转移人员5000人以上1万人以下的;(3)因环境污染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2000万元以下的;(4)因环境污染造成国家重点保护的动植物物种受到破坏的;(5)因环境污染造成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取水中断的;(6)Ⅲ类放射源丢失、被盗的;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失控导致10人以下急性重度放射病、局部器官残疾的;放射性物质泄漏,造成小范围辐射污染后果的;(7)造成跨设区的市级行政区域影响的突发环境事件。7.1.4 一般突发环境事件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一般突发环境事件:(1)因环境污染直接导致3人以下死亡或10人以下中毒或重伤的;(2)因环境污染疏散、转移人员5000人以下的;(3)因环境污染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下的; (4)因环境污染造成跨县级行政区域纠纷,引起一般性群体影响的;(5)Ⅳ、Ⅴ类放射源丢失、被盗的;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失控导致人员受到超过年剂量限值的照射的;放射性物质泄漏,造成厂区内或设施内局部辐射污染后果的;铀矿冶、伴生矿超标排放,造成环境辐射污染后果的;(6)对环境造成一定影响,尚未达到较大突发环境事件级别的。上述分级标准有关数量的表述中,“以上”含本数,“以下”不含本数。7.2 市现场指挥部工作组的主要职责7.2.1 污染处置组(1)组成:由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公安局、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交通运输局、水务局、农业农村局、应急管理局、市场监管局、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林业园林局,广州海事局,广州警备区等有关部门及事发地区政府参加。(2)主要职责:负责收集汇总相关数据,组织进行技术研判,开展事态分析;负责对突发环境事件进行处置,对现场应急处置工作进行技术指导;迅速组织切断污染源,分析污染途径,明确防止污染物扩散的程序;组织采取有效措施,消除或减轻已经造成的污染;明确不同情况下现场处置人员须采取的个人防护措施;组织建立现场警戒区和交通管 制区域,确定重点防护区域及受威胁人员疏散方式和途径,疏散转移受威胁人员至安全紧急避险场所。7.2.2 专家咨询组(1)组成:由市生态环境局牵头,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环境监测、危险化学品、生态环境保护、核与辐射、环境评估、环境工程、防化、地质、气象、生物、水利水文、船舶污染、给排水、损害评估与索赔等领域专家参加。(2)主要职责:负责分析环境污染事故性质和类别、研判环境污染事故发展趋势及其对人群健康或环境的影响;确定环境污染事故级别;研究、评估污染处置、人员撤离等工作方案;对生态修复和恢复重建等提出建议。7.2.3 应急监测组(1)组成:由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市水务局、农业农村局、气象局,广州海事局等有关部门参加。(2)主要职责:负责根据突发环境事件污染物种类、性质及当地气象、自然、社会环境状况等,明确相应的应急监测方案及监测方法;确定污染物扩散范围,明确监测布点和频次,做好大气、水、土壤等应急监测,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决策提供依据。7.2.4 调查处理组(1)组成:由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市公安局、应急管理局、消防支队等有关部门参加。(2)主要职责:负责调查事件发生原因,作出调查结 论,督促有关措施的落实;依法实施行政监督、行政处罚,及时移送相关案件,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7.2.5 医学救援组(1)组成:由市卫生健康委牵头,市公安局、生态环境局、水务局、农业农村局、市场监管局等有关部门参加。(2)主要职责:负责组织开展伤病员医疗救治、应急心理援助;指导和协助开展受污染人员的去污洗消工作;提出保护公众健康的措施建议;禁止或限制受污染食品和饮用水的生产、加工、流通和食用,防范因突发环境事件造成集体中毒等。7.2.6 应急保障组(1)组成:由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市委网信办,市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公安局、民政局、财政局、应急管理局、交通运输局、商务局,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分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广州分公司、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广州市分公司等有关部门及事发地区政府参加。(2)主要职责:负责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物资、经费、通信、交通等应急保障工作;负责指导做好事件影响区域有关人员的紧急转移和临时安置工作;组织做好环境应急救援物资及临时安置重要物资的紧急生产、储备调拨和紧急配送工作;及时组织调运重要生活必需品,保障公众基本生活和市场供应。 7.2.7 新闻宣传组(1)组成:由市委宣传部牵头,市委网信办,市公安局、生态环境局、文化广电旅游局等有关部门参加。(2)主要职责:负责制定信息及新闻发布方案,及时向国家、省有关部门上报信息;统一突发环境事件对外发布的口径与途径;组织开展事件进展、应急工作情况等权威信息发布,加强新闻宣传报道,做好现场媒体记者接待服务;收集分析国内外舆情和社会公众动态,加强媒体、电信和互联网管理,正确引导舆论;通过多种方式,通俗、权威、全面、前瞻地做好相关知识普及;及时澄清不实信息,回应社会关切。7.2.8 社会稳定组(1)组成:由市公安局牵头,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生态环境局、商务局、市场监管局等有关部门及事发地区政府参加。(2)主要职责:负责加强受影响地区社会治安管理,严厉打击借机传播谣言制造社会恐慌、哄抢物资等违法犯罪行为;加强转移人员安置点、救灾物资存放点等重点地区治安管控;做好受影响人员与涉事单位、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矛盾化解和法律服务工作,防止出现群体性事件,维护社会稳定;加强对重要生活必需品等商品的市场监管和调控,打击囤积居奇行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