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程改革背景下重新认识历史教科书

在课程改革背景下重新认识历史教科书

ID:64106255

大小:45.05 KB

页数:5页

时间:2024-02-01

上传者:无敌小子
在课程改革背景下重新认识历史教科书_第1页
在课程改革背景下重新认识历史教科书_第2页
在课程改革背景下重新认识历史教科书_第3页
在课程改革背景下重新认识历史教科书_第4页
在课程改革背景下重新认识历史教科书_第5页
资源描述:

《在课程改革背景下重新认识历史教科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在课程改革背景下重新认识历史教科书曹卫东历史教学的第一和最重要的步骤,就是在课程标准的指引下、在对历史教科书认真的研究基础上、通过有限的课堂教学,帮助学生准确、全面和深入地分析和整合教学内容,掌握学科知识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的过程。所以,我认为:历史教师所持的教材观、处理教材(尤其是教科书)的能力、处理教材的方式方法等,都将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影响着新课程改革的效果。一、关于历史教科书问题的现状2006年1月中山大学袁伟时教授发表《现代化与历史教科书》一文,激起自2002年以来对中国历史教科书的又一次冲击,引发了网上相关文章两万余篇。共青团中央宣传部做出最终处理意见“该文章严重违背历史事实,严重伤害中国人民的民族感情”,至此这场针对教科书的争论暂时告一段落。再加之近期发生一些引人关注的国际事件,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在国家层面上、在学术层面上对教科书是相当的重视,而在教科书的实际应用的教学层面上,状况又如何呢?根据网上调查,“中国大学阶段学生的信息来源”选项有三,①教科书;②课堂老师讲授与教辅资料;③“互联网”“报纸”“电视”“朋友之间口头传播”“广播”。请大学生依据自身判断的“可信度”“可依赖程度”“主要知识信息来源”等的做出次序选择,调查结果为:③②①,大学生们对“互联网”“报纸”“电视”“朋友之间口头传播”“广播”等信赖程度远远高于对教材的信赖度。高中阶段学生的知识与信息来源的主要渠道又有哪些?我没有查到具体的相关的数字资料,但是大学阶段的调查结果与高中阶段教学是否具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对此我抱有疑虑。今天高中阶段教学中②课堂老师讲授与教辅资料;③“互联网”“报纸”“电视”“朋友之间口头传播”“广播”。对①教科书的强大冲击我们一线教师都有切身感受。在高中阶段尤其是②中的教辅资料、各种试卷,对教材具有强大的冲击,在高三阶段出现的学生用教辅资料替代教科书的现象决不是零星出现的。在一线教师当中,严守教科书的“本本主义”、以教科书为“圣经”教学“不敢越雷池一步”是不可取的;但是事物发展到另一极端,将教科书边缘化、教学远离教科书,也是同样错误的。因此,面对一些社会现象、面对今天教学改革中出现的“现实就是我们最好的教材”、“社会就是我们最好的课堂”等口号,我认为有必要反思我们的教材观。而在教材观中一个最起码的出发点就是:我们应该对教科书持有的基本认识是什么?历史教科书是以课程标准为依 据、按照教学规律、由学科专家编写、经过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供学校施教使用的文本教学材料。历史教科书是使一代代人接受和理解历史的起点,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直接的对象,是理解课程内容、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媒介,是高考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依据,因此我们要在承认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权威性的基础上首先确定对教科书的尊重。二、如何优化使用教科书问题尊重是基本的出发点,如果套用教学常用的“教学有法无定法”的基本俗语的话,承认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权威性、尊重教科书就是教学中的“有法”(有依据);而教师能够做到在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的基础上,能够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根据对自己学生的理解,通过教师的智慧、通过运用技巧来整合教材、消化教材,使之更易于教师教与学生学,教师不拘成法、自成一家,这就又是演变为“教学无定法”。对于教师来说,用教材_进行教学是其职责,完善教材以利教学更是其职责。通过下列表格内容对比,我们可以看出课程改革前后,教科书性质上发生着重要的变化,这直接影响着我们的教材观,直接影响着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方法等诸多领域。课改前课改后教材的性质“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资源”,而且在教学实践中,绝大多数教师都把这种资源看作是『的资源”。“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资源和工具”。教材的“资源性”没有改变,但教材绝不是教学的,『资源,而只是最重要的资源。止匕外,教材还具有“工具性”,它承担着提供学生学习方法的功能、方便学生随时查阅的功能等等。影响师生们都力求用足教材、学透教材,有的学生甚至可以做到背熟教材。教学方法:师生被动的、教师不肯放过、学生不能放过教材的任何一个知识点的教学方法不可取了。把教材奉为《圣经》的教学思想不可取了,对教材内容要进行“抓住核心精神、大胆予以取舍”的处理。既然教科书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资源和工具,就不可丢之一边;既然教科书只是一种重要资源和工具,就应该完全唯教与学所用,下面我举一个课堂教学实例展现我的想法。实例:新文化运动为例。中学历史教科书曾被一些史界同仁形象地称为“压缩饼干”,在新文化运动一节中表现尤为突出,新文化运动原本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中国文学发展史上都是非常辉煌的篇章,却被压缩成条理分明的原因、内容、新发展、影响4个干巴巴的条目,骨架都在,血肉全无,因此,我在对该课进行设计时有意的增添了相关的内容 1.关于陈独秀与青年,教材表述“《新青年》为青年界良师益友,启示青年要有变革现实的思想。”我认为我在为新时期的年轻的高中生讲述“青年”,为什么不使用陈独秀先生的那些激昂的文字、理性的论述呢?经过整合后,在这一问题上我做了如下的补充,使学生自然的感悟“青年”一敬告青年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硼,人生最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新陈代谢,陈朽腐败者无时不在天然淘汰之途,与新鲜活泼者以空间之位置、及时间之生命。人身遵新陈代谢之道则健康•…社会遵之……则隆盛。2.关于蔡元培先生:教材表述:“蔡元培任校长的北京大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整合后我突出了蔡元培先生的教育思想,突出了人格的教育,使学生更深层的体会,北大是思想活跃的学府,教育是在实施对于人的培养。3.关于鲁迅先生:教材表述主要是“鲁迅的小说《对青年的六点希望》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三、进取的而非隐退的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六、科学的而非想象的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无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命运者,虽彼此相反,而悉听其自由发展。”教育独立”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应用的。”《狂人日记》深刻揭露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整合后通过这段材料我换个角度请同学体会社会进化观与社会进步观,使教材内容更为生动形象和更易理解。而且通过学习这段材料学生的感受已不仅限于教材本身。«我们现在应该怎样做父亲》鲁迅……动物界中除了生子数目太多一一爱不周到的如鱼类之外,总是挚爱他的幼子,不但绝无利益之心情,甚至于牺牲了自己,让他的将来的生命,去上那发展的长途。……只要思想未遭禁锢的人,谁都喜欢子女比自己更强、更健康、更聪明、更高尚、更幸福;就是超越了自己,超越了过去。……父母应该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这是一件极伟大要紧的事,也是一件极困苦艰难的事每次的充实和具体化没有无端的进行拓展、我都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开花好。一日望三回,望到花时过;急坏看花人,苞也无一个。眼见秋天到,移花供在家;明年春风回,祝汝满盆花!------胡适《希望》是依据了教材、感受着教材、理解教材的编者之心、体会着教材所要表达的一种精神,加之我的体会与感受、面对学生的心,进行教学设计。4.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的文学革命运动,在表达胡适先生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开花好。一日望三回,望到花时过;兰花却依然,苞也无一个。转眼秋天到,移兰入暖房,朝朝频顾惜,夜夜不相忘;期待春花开,能将宿愿尝,满庭花簇簇,添得许多香。提倡白话文代替文言文的主张时,我以一首两只黄蝴蝶的《朋友》一诗,使学生体会这轻松、清新的新文学,而后又读了胡适先生的一首小诗《希望》,(我读的是改变后的版本),当我读第一句的时候,学生就开始应和,整个教学气氛非常的舒服与和谐。 在全课接近尾声的时候、进入课堂总结的时候,我又引用胡适先生的一句“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请同学们进行思考:由白话文发起对旧文学的革命开始,“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似乎成为一个真理一样的被人们称颂着,而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又是什么呢?手机文化?DW网络?超女?在今天的这个时代中,我们文化中的那些古典、那些经典怎么办?古典谁来继承?经典怎么发展?时代与时代之间是否是断裂的?一代代的文化与文化之间是否是断裂的?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是否是不破不立的……新文化运动是一场以文化批判、学术讨论为主要方式的运动;在我们传统观念中“解放”就是暴力革命与流血牺牲的时候,教材告诉我们这样的两句话“新文化运动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了空前到解放”,这样的评述在中国史上仅此一处,怎样理解教材这样的评述?对思想的解放在国民解放、在社会进步中的价值应该怎样的给予评价?三、对教材整合的体会(一)关于“整合的必要性”的思考面对新的历史课程改革、面对近年来知识信息不断膨胀的现状、面对今天学生越来越有限的思维的空间和时间,我们真的应该思考怎样依据课标、依托教材、摆脱“教教材”模式,大胆合理的对教材内容在宏观上进行整合和整体设计,在微观上适当的进行取、舍、增,最终引领学生实现对“课本”的超越。(二)关于“整合的基本原则”的思考——大胆合理与典型范例教材的结构看似越面面俱到,实际效果越很难达到。换言之,教材内容绝对数过多,师生不堪重负,其真正的结果只能生吞活剥。因此要求我们体会课程标准的精神、把握教材的主干、重视知识的质,实现真正意义的优化组合。17世纪法国数学家笛卡尔曾说过“我所解决的每一个问题都将成为一个范例,以用于解决其它问题”,教师要透彻理解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范例,这样才能收到触类旁通的学习效果,这是个以少胜多的原则,这是一个教学效益性的原则。(三)关于“整合的目的”的思考——让学生感受和感悟(从知识到智慧的过程)通过课堂教学,我们教师向学生展示历史事件是什么?为什么;引导学生去寻找历史规律;让学生实现感受和感悟,这应该是教学改革的高级目标、是教材整合的最高目的、是一堂课的理想状态。帮助学生从学习知识,(即掌握一种明确知识点,它是存于书本的可共享的公共产品)、发展为学习获取知识的方法,(即养成存于人脑中的个人经验与方法),这是从掌 握知识点到形成人生经验人生智慧的过程,我认为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过程。我们正在经历着建国以来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一次课程改革,这次课改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把课程的自主权交还给中学教师,使教师可以在课标的指导下自由地整合教材、选择教法、积累资源、科学评价。面对这场教育改革,我们要正确把握课改精神,认真探究新教材中体现的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教者之心),根据对自己学生的理解——(学者之心)来诠释课标,整合教材,理顺知识的内部联系,形成清晰易懂的间架结构,帮助学生构建符合学生实际需要的学习体系。而且形成个性化的经验与方法,实现在教学过程中的感受与感悟,最终构建具有个性的、崇高的、独立的精神家园,那就是我们课堂教学的理想状态了。在现在历史教材处理的三个层次上,(第一个层次是单纯依据教材内容来处理教材;第二个层次是依据课标要求来使用教材;第三个层次是依据课改理念来整合教材),我正处在基本做到第二层次(依据课标要求来使用教材),有意识的尝试第三层次(依据课改理念来整合教材)的阶段,尽管在实践中人为的加大了工作的力度和难度,但这样的尝试对自身学科的发展、教育理念的提升是极为有益的。这种教材观念的改革代表着课程改革的要求和发展方向,体现着国家教育的发展方向,是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