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00394幼儿园课程

【幼儿园】00394幼儿园课程

ID:69710757

大小:97.22 KB

页数:11页

时间:2021-11-10

上传者:蜗牛?
【幼儿园】00394幼儿园课程_第1页
【幼儿园】00394幼儿园课程_第2页
【幼儿园】00394幼儿园课程_第3页
【幼儿园】00394幼儿园课程_第4页
【幼儿园】00394幼儿园课程_第5页
【幼儿园】00394幼儿园课程_第6页
【幼儿园】00394幼儿园课程_第7页
【幼儿园】00394幼儿园课程_第8页
【幼儿园】00394幼儿园课程_第9页
【幼儿园】00394幼儿园课程_第10页
资源描述:

《【幼儿园】00394幼儿园课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幼儿园课程各章考试要点第一章幼儿园课程概念(一)最具代表性的课程概念有五种:1.课程即学习科目和教材。2.课程即儿童在校获得的学习经验。3.课程即学校组织的学习活动。4.课程即教学计划。5.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和目标。(二)“学问”中心课程是依据知识的性质和知识的内在逻辑为中心而编制的课程,它注意的焦点是如何引导学生的学术发展;“经验”中心课程则是以学生的主体性活动及活动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它关注的重心是学生的个性形成和自我实现。(三)“学问”中心课程理论(观点及优缺点)认为,知识是课程不可或缺的要素,将人类文化遗产中最具学术价值的内容按其自身的逻辑顺序和结构组织起来教给学生,就能逐渐地培养他们成为训练有素的学术人才。这一理论的特点是强调以知识的内在逻辑和知识的性质为中心组织课程,这样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历史文化的精华,并促进学生逻辑性的发展,老师也容易组织教学。这一理论的局限性也很明显,它可能导致重认知轻情意、重记忆轻理解、重共性轻个性和脱离生活、脱离实际、机械记忆、被动学习的倾向,最终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与动机。“经验”中心课程理论认为课程应该以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为基础编制,课程的核心应是学生的发展,课程内容应随学生的变化而有所改变,学生应积极参与课程的设计、实施与评价,在参与过程中主动学习,全面发展。这一理论的特点是以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为基础编制课程,课程内容随学生变化而改变,让学生参与课程的设计,在参与过程中主动学习,全面发展。这类课程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可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实现多方面潜能。它的局限性在于忽视系统知识的学习,必然会限制学生的发展,同时教师也很难把握学生易变的、因人而异的兴趣,引导他们有效地学习。(四)活动课程是以实际问题解决为组织形式、以学生自主学习和直接体验为基本学习方式、以个性养成为基本目标的一种课程类型。活动课程本质上是属于经验中心或学生中心的,它集中体现着经验中心课程的思想和特点。它以学生、问题和实践活动为中心,以学生的学习与个性发展为教育过程的重心,注重养成教育,注重教育过程,注重问题解决,课程评价以主观综合评定为主,强调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体验。注重教育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注重知识的整合和能力的迁移。(五)隐性课程是那些在学校政策和课程计划中没有明确规定,但却实实在在地构成了学生在校学习经验中常规、有效部分的教育实践和结果。隐性课程有如下常规存在的形式和发挥作用的渠道:(1)物质一空间。(2)组织一制度。(3)文化一心理。(六)幼儿园课程的定义。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幼儿园课程定义的涵义:1.幼儿园课程是“活动”。2.幼儿园课程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活动。3.幼儿园课程是“各种活动的总和”。(七)幼儿园课程具有以下基本属性:1.基础性。2.非义务性。3.适宜发展性。(八)幼儿园课程的主要特点:1.启蒙性。2.生活化。3.游戏性。4.活动和直接经验性。5.潜在性。第二章第一节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制定(一)幼儿园课程目标是幼教工作者对幼儿在一定学习期限内的学习效果的预期。它是幼儿园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幼儿园课程目标的三大来源。儿童发展、社会生活和人类知识是制定课程目标的依据,同时也是课程目标的“来源”。对教育目标体系中三大来源的信息进行筛选协调,筛选工作应该分两步进行:第一步,“可能性筛选”。第二步,“价值性筛选”。(二)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四个层次:1.幼儿园课程的总目标与课程领域目标;2.年龄阶段目标;3.单元目标;4.教育活动目标。(三)、建立幼儿因课程目标体系,必须考虑的三个因素是:(1)学习主体的心理结构;(2)教育内容的范畴和结构;(3)学习者的心理发展水平。这三个因素之间的关系是: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发展水平可以通过教育内容的深浅不同和发展要求的高低不一而间接反映出来,因此,这一因素隐藏在另外两个因素之中;任何内容领域的学习都应促进幼儿情感认知、动作、技能三种发展内容;同样这三方面发展,都要借助于学习内容才得以发展。这三个因素紧密结合,才可能形成合理的课程目标结构。(四)幼儿园课程目标制定的原则及其涵义:1.整体性原则。幼儿园课程目标要尽量周全,指向幼儿的全面发展。这里的全面发展,不仅包括德、智、体、美各方面,而且,每一方面都尽量涵盖情感、认知、动作、技能等内容。2.系统性原则。课程目标要具有连续性和一致性。第一,阶段性目标之间要相互衔接,体现心理发展的渐进性。第二,下层目标和上层目标之间,局部目标和整体目标之间要协调一致。3.可行性原则。课程目标的制定要充分考虑本地区、本幼儿园、本班儿童的实际,所定目标应该是幼儿能达到的。4.时代性原则。课程目标应该体现时代性,要关注社会,关注社会发展,在了解社会发展趋势的基础上预测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规格。5.缺失优先原则。幼儿园总目标是一种理想目标,儿童现实的发展与这种理想目标之间必然存在差距。在制定地方课程纲要或本园课程时,特别要在课程目标中把儿童现实发展中不足的,但又是理想发展所必须的方面突出出来,并在课程的各个环节中给予特别的关注,以保障幼儿基本的学习权和发展权。6.辩证性原则。课程目标的制定应该处处体现辩证的观点:不仅表现为协调社会要求、儿童需要和学科知识之间的关系,平衡情感、认知、动作技能之间的关系,也表现为处理好一些具体目标,尤其是社会性发展方面的目标上。(五)幼儿园课程目标的表述:1、表述的角度。一是从教师的角度表述;二是从幼儿的角度表述。2、表述的性质。目标按其性质分为行为目标和表现性目标。行为目标指的是一种用可以具体观察或测量的幼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1页,共11页----------------------- 儿行为来表示的对教育效果的预期(包括三个构成要素:核心的行为、行为产生的条件和行为表现标准)。表现性目标是一种非特定的、较广泛的目标,它描述的是学习者身心的一般变化。(三)表述时应注意的问题。总目标只能原则性地指出目标的范围和方向;其余各层目标皆应是总目标的具体化;目标层次越低,表述应该越具体,越具有可操作性。第二节幼儿园课程内容的选择(一)幼儿园课程内容的定义:是根据幼儿园的课程目标和相应的学习经验选择的,蕴涵或组织在幼儿的各种活动中的基本态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行为方式。幼儿园课程内容的涵义。活动是幼儿园课程内容的主要载体,课程的内容分别蕴涵或组织在活动的基本结构——活动对象和过程中。幼儿通过参与课程活动接触这些内容,最终通过内化而积累学习经验,促成自身发展。这个定义反映了幼儿园课程内容的特点,活动不仅是内容的载体,它也是内容本身。(二)幼儿园课程的四个基本组成部分:1.有助于幼儿获得基础知识的内容;2.有助于掌握基本活动方式的内容;3.有助于发展幼儿的智力和能力的内容;4.有助于培养幼儿情感态度的内容。(三)幼儿园课程内容选择的七大原则1.合目的性原则;合目的性原则指的是选择的课程必须符合并有助于实现课程目标。因为课程内容是实现课程目标的手段,课程目标要求选择与之相符的内容来保证它的实现。按照这一标准,在选择内容时需注意以下几点:(1)有目标意识;(2)正确理解目标与内容的关系;(内容与目标并非一一对应的关系,一项目标往往需要多项内容的学习方能达到)(3)考虑目标达成所需要的“关键学习经验”。2.基本性原则;3.价值性原则;就幼儿的认知学习来说,有价值的内容一般应具有以下特点:(1).贴近幼儿的生活,是他们经常接触的事物或现象;(2).有利于幼儿认识事物的本质以及事物之问关系和联系;(3).能够让幼儿“研究”,并有利于幼儿学习和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4).挑战幼儿的能力并包含需要合作才能解决的问题。4.发展适宜性原则;发展适宜性原则是指课程内容既要符合幼儿已有的发展水平,又能促进其进一步发展,即难度水平处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之内。5.兴趣性原则;选择幼儿园课程内容,贯彻兴趣性原则的途径:(1).关注幼儿的兴趣,从他们感兴趣的事物中选择教育价值丰富的内容;(2).将必要的课程内容“转化”为幼儿的兴趣。6.直接经验性原则;7.兼顾“均衡”与“优先”原则。A课程内容的均衡指的是构成课程内容整体的各个部分之间的比例要适当。B均衡不等于平均。均衡必须同时注意“优先”。C优先是指课程设计者对某些内容和活动作价值比较,决定是否纳入课程及其比重和先后次序。(四)目标流失问题。在以目标为依据选择教育内容过程中,一部分目标“流失”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课程设计者必须形成“学习经验”的概念,根据课程目标选择“学习经验”,构建能使儿童获得这些经验的课程情境和课程活动是防止目标流失的关键。(五)课程内容超载的问题。课程内容“超载”表现在两方面:一容量大,二难度高。针对这一问题设计者应意识到,课程是发展的,新内容的吸纳是必然的,但要合理安排新内容,同时也要“吐故”,使课程内容保持一个适当的容量和难度。(六)片面适应社会需要,无视学习代价的问题。学习是要付出代价的,教育者必须树立一种“效益观”,在引导、组织学习时要估算一下儿童可能的收获和付出,尽量以最少的付出获得最大的收益。如果过于迎合社会需求而不考虑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就会产生“负效益”。(七)幼儿园课程内容与幼儿园外生活经验及小学课程内容不衔接的问题。课程内容的不衔接一种是指家庭、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谁都不管”的“缺失性”衔接,针对这种不衔接,幼儿园应加入相应的适宜内容;此外,还有“多余性”不衔接。主要有两种情况:1.幼儿园简单重复甚至低于幼儿在幼儿园外获得的自发经验,针对这一问题,幼儿园应该对应课程目标选择相应内容,对一些生活经验要扩展、整理、提升有关内容;2.幼儿园成了小学课程“先修班”,抢先教授小学低年级的课程内容;一般情况下,小学并不欢迎这种行为,幼儿园只要把幼儿阶段该学的内容教好就行,把该发展的发展起来,就为孩子成长积蓄了巨大的可能性和“后劲”。第三节幼儿园课程的组织(一)幼儿园课程组织的定义。创设良好的课程环境,使幼儿园课程活动兴趣化、有序化、结构化,以产生适宜的学习经验和优化的教育效果,从而实现课程目标的过程。(二)幼儿园课程组织的形态1.观念或构想形态的课程组织;指的是课程设计者在“思想上”根据的原理、原则将各种课程要素加以联系、组合,形成课程指南、课程方案、教学计划以及课程活动设计等课程“方案”“计划”的过程。2.实践形态的课程组织。指的是幼儿园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将课程方案转化为生动的课程实践(现实)的过程。(三)幼儿园课程内容的组织方法:1.论理组织法;2.心理组织法。论理组织法和心理组织法各自的定义和优缺点1.论理组织法。根据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而组织课程内容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注重知识本身的系统性和逻辑性,有利于学习者获得系统的知识和严密的思维训练。计划性比较强,教师较容易把握,也有利于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缺点在于忽视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与生活实际联系不密切,难以照顾到学习者的已有经验,学习能力方面的个体差异,造成被动学习,重知识轻能力,重认知轻情感个性的情况。论理组织法很容易形成一种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课程模式。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2页,共11页----------------------- 2.心理组织法。根据学习者的经验、能力、兴趣、需要来组织编排课程内容的方法。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较适合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个别差异,容易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主动性、理解力,教学内容有较大的灵活性,有利于教师和儿童一起计划、安排课程活动。缺点在于较难形成系统的经验,教师很难把握学生真正的兴趣。心理组织法的关注的焦点是儿童,是一种以儿童(学习者)为本位的课程模式。(四)幼儿园课程内容的组织原则:1.顺序性.顺序性原则是组织学习内容的时间次序。应由浅入深,由易到难。2.连续性。连续性原则强调的是后续的学习与先前的经验之间的关系。课程内容的组织安排应当使后继的学习内容建立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之上。同时,后续内容又是原先经验的扩展和加深。3.整合性。整合性是指加强课程内容之间、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经验之间,以及学习经验之间的有机联系。(五)幼儿园教育的途径:1.教学活动;2.游戏;3.日常生活和常规活动;4.学习环境;5.家园合作。狭义的教育活动是指教师按照明确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有计划、有组织、循序渐进地引导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的一种教育途径。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从学习者参与活动的规模来看,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组织可分为:1.集体活动;2.小组活动;最大的特点是为幼儿提供了和同伴、教师交谈、讨论、合作和分享经验的机会,同时更容易让幼儿主动积极地操作材料,并可以按自己的速度和方式去做。3.个别活动。(六)幼儿园课程组织的基本原则:1.整体性原则。幼儿园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儿童。为此幼儿园课程需要把各种教育因素有机组织起来,只有整体优化的课程结构,才能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2.生活化原则。生活化是幼儿园课程的基本特点。体现在课程组织上是指“寓教育于一日生活之中”,使幼儿园生活“教育化”。课程组织的生活化原则,要求设计者在制定课程蓝图或计划时:(1)对课程目标及其达成途径进行分析,以考虑实现目标的适宜方式;(2)对一日生活主要环节的教育功能和可能蕴藏的教育机会进行分析,一方面使其“名正言顺”地承担起实现课程目标的任务,使其潜在的教育价值得到充分的发挥;另一方面,减少不必要的专门教学活动,为幼儿园课程提供更多的生成和发展的空间。(3)对幼儿的生活环境和生活变化规律进行分析,以便课程安排更符合幼儿的需要,更具有广泛的教育资源。3.主体性原则。指的是要把课程组织成为由教师主动引导的,幼儿积极参与的教育教学过程。幼儿是学习的主体,而幼儿的主动学习需要教师的指导,课程组织不可忽视“人”的因素。(七)幼儿园课程计划包括的内容。教师有计划、有目的的设计和组织的教育活动;幼儿自由选择的活动;一日生活的安排;学习环境的提供;家长工作和与社区的联系。(八)课程计划可依据课程目标的层次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学年计划;2.学期计划;3.月(周)计划;4.日计划。(九)幼儿一日活动的安排应注意的问题:1.时间不宜划分过细、过碎,尽可能减少环节的转换。2.根据动静交替的原则来安排一日活动。3.一日生活安排要相对稳定并让幼儿了解,以有利于形成时间观念、秩序感和计划性。4.每一环节结束前要有明确的信号提示,让幼儿做好转换活动的准备。5.一旦多数幼儿完成转换环节,就立即转入下一个活动,以免养成拖拉的习惯。第四节幼儿园课程的实施一、幼儿园课程实施的实质:本质上是一个课程的“再设计”过程,是教师富有创造性的劳动。(如何理解课程实施的本质上是一个再设计的过程?课程实施的本质是一个课程的“再设计”过程。课程实施过程是一个教学的过程,但是课程和教学是融合在一起,无法截然分开的。教学固然是课程的实施阶段,但课程不是原封不动地执行计划。课程是在教学前已经设计好的教育内容和形式,但这些设计好的“方案”在真正的教学过程中是需要修正、调整、发展和完善的。因为教师、学生、教学环境都是不同的,不同的教师对同一课程有不同的理解,他们会按自己的理解去再加工课程。即使是同一个教师,面对不同的学生,面对不同的教学反馈,也会因人、因时、因地而调整原来的计划,以期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因此,从这一角度来看,课程实施本质上是一个课程的“再设计”过程。)二、幼儿园课程实施中的教学策略:一是直接教学,二是间接教学。(一)直接教学1.直接教学的定义:直接教学表现为教师直接、明确地传递教育意图。2.直接教学的适用范围(1)对幼儿进行人类优秀文化传统的教育。(2)社会的观念、行为规范、约定俗成的规则等的教授。(3)必需的社会知识或概念,与健康生活有关的安全、卫生等常识,周围环境的有关信息的传递等。(4)某些技能的传授。3.直接教学的局限性。直接教学主要是借助于语言讲解进行的,不太符合幼儿的学习特点,对幼儿情感的发展、认知经验的获得、动作技能的形成效果不佳,也较难发挥幼儿的主体性。(二)间接教学1.间接教学的定义。间接教学是教师通过适当的中介,迂回地传递教育意图的方式。间接教学以发现学习为主。(间接教学经常借助的中介环境有两类:物质环境和人际环境)2.教育意图不直接通过教师,尤其是不直接通过教师的语言而借助于教学环境的中介作用传递给幼儿,是间接教学的最大特点。3.间接教学的局限性。在间接教学中,幼儿通过这一方式进行的学习往往难以深入,所获经验一般比较零碎、表面,甚至会产生错误的认识,学习的有效性难以保障。(三)支架式教学。支架式教学的特点:肯定学习是主动的过程,儿童原有经验和发展水平是学习的基础。设置问题情景,提出引发幼儿新旧经验冲突的任务,引导幼儿意识到问题,并提示解决问题的线索。(支架式教学说明了教师与儿童之间在最近发展区内有效的教学互动:儿童的“学”好像一个不断建构着的建筑,而教师的“教”则像一个必要的“脚手架”,支持儿童不断建构自己的心灵世界。三、幼儿园课程实施中的时间问题(一)造成时间资源浪费的主要原因:1.过分整齐划一的集体行动;2.固定而不可改变的时间表;3.时间分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3页,共11页----------------------- 割的过于零碎,环节过多而不适当;4.活动内容与组织形式配合得不好;5.活动本身不适合幼儿;6.儿童缺乏参与的机会,丧失积极性;7.教师“照顾过度”而又忙不过来;8.教育过程缺乏灵活性;9.工作的计划性不够,准备工作未做好;10.忽视必要的常规的培养等。(二)针对这些情况,提出的建议与对策:1.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集体行动;2.过渡环节提供一些有趣的活动,减少消极等待;3.活动安排符合儿童的兴趣和需要;4.避免照顾过度,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5.养成良好的常规和专心做事的习惯。四、幼儿园课程实施中的物质一空间问题。环境的创设要注意遵循如下原则:1.与课程目标一致;2.与幼儿的发展水平相适宜;3.发动幼儿参与环境创设。幼儿参与环境创设可以:(1)发展幼儿的主体意识;(2)培养幼儿的责任感;(3)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五、幼儿园课程实施中的教师问题(一)课堂文化定义,指的是一种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心理气氛。它是由教师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供学习材料、组织幼儿的活动、维持课堂秩序、评价学习结果的方式营造出来的。专业化教师的定义,专业化教师是指具有运用专业知识诊断、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思考各种可能的行动方式,并评估行动及决定可能产生的长远后果的判断决策能力的教师。(二)教师创造一种理想的“课堂文化”。教师对自己和幼儿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所持的观点会给课堂文化加上特定的“底色”。教师应视幼儿为学习的主体,视学习为一个主动的过程,教师是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帮助者和引导者。这样形成的课堂文化就是轻松愉快的、活泼的,而且师生关系亲密。幼儿也会因爱师而爱学习。(三)教师专业化程度是课程效果的保障课程方案需经教师的工作才能转化为幼儿的学习经验。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是转化的关键。(专业教师和非专业教师的区别。)专业教师能利用可靠的专业知识及其见解来作判断,其目的着眼于儿童长远的发展利益;非专业教师面对问题时,以能在最短时间内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来决定行为反应,而不是以如何有利于儿童长期的发展利益为目标。专业教师利用可靠的专业知识及其见解来作判断,其目的着眼于儿童长远的发展利益;而非专业教师则大多是以最短时间内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来决定行为反应,而不是以如何有利于儿童长期的发展利益为目标。所以专业素养高的教师有“化腐朽为神奇”,将一个不太理想的活动方案改造的十分优秀。六、课程实施中,教师还要注意的问题:1.幼儿同伴群体是宝贵的教育资源,应充分发挥这一资源的作用。2.教师的态度、言行和管理方式等应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教育。3.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开放办园,扩展幼儿发展的空间。4.家长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通过家园合作,更有效地促进幼儿发展。第五节幼儿园课程评价一、幼儿园课程评价定义,是对幼儿园课程进行考察和分析,以确定其价值和适宜性的过程。目的在于了解课程的适宜性、有效性,以便调整、改善、选择和推广课程,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二、幼儿园课程评价的五大要素1.课程评价的目的。课程评价目的大体分为两类:(1)完善原有课程或者开发、发展新课程(2)管理课程2.课程评价的内容:课程方案评价、实施过程评价和课程效果评价3.课程评价的主体与客体。(教师和幼儿既是课程评价的“对象”,又是课程评价的“主体”。课程评价的对象就是课程方案、实施过程、课程效果。但是方案是教研人员和教师制定的,过程是师生参与的,效果是通过幼儿变化体现的,因此,课程评价一定要涉及到人。幼儿的发展状况既是课程设计的依据,也是课程效果的体现,因此,幼儿是课程评价的“对象”。教师参与课程设计和实施,同样也是课程评价的“对象”。但同时,他们又是评价的“主体”。教师、幼儿、管理人员以及家长都是课程评价者。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运用专业知识审视课程方案和教育实践,发现、研究、解决课程问题。幼儿作为评价的“主体”是通过自己的行为反应和发展变化来“发表”对课程的看法的。所以说,教师和幼儿既是课程评价的“对象”,又是课程评价的“主体”。)4.课程评价的标准与指标。▲课程评价标准的意义,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可以起到:(1).强化功能;(2).导向作用;(3).规范作用;(4).鉴定作用。▲科学的课程评价的标准应具有四个基本特征:(1).准确性,评价标准应能保证所获得的信息是需要的、可靠的;(2).有用性,即评价结果具有实用价值,能向各类对象提供丰富的信息,并对课程的发展、应用和推广有一定的影响作用;(3).合法性,即评价过程应符合社会道德准则,尊重机构或个人的权益;(4).可行性,即切实可行,投入的人力物力适宜有效。5.课程评价的类型与方法。三、幼儿园课程评价的程序(一)一般程序1.集中问题,即把焦点集中在所要研究的课程现象上;2.设计评价方案,其中最主要的是确定评价标准,选择评价工具,规定搜集信息的方法和步骤,安排时间进度和人员分工;3.实施评价方案,收集评价信息;4.分析评价资料;5.解释资料,得出结论,做出建议。(二)具体步骤1.前评价。前评价是在设计单元活动之前进行的幼儿学习经验和学习能力评估,以所获资料作为设计活动的参考。2.活动过程中的评价。根据前评价的资料,教师初步设计出活动方案并加以实施。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4页,共11页----------------------- 3.后评价。教学活动实施后进行的效果评价,并与前评价的资料进行比较,以了解儿童的进步情况,检查教育目标达到的程度。4.追踪评价。教学活动结束后过一段时间再进行的评价。目的是了解幼儿是否获得真正的学习,学习效果是否能够保持并能够运用、迁移。四、课程评价的原则和应注意的问题(一)评价应有利于改进与发展课程。幼儿园课程评价的目的在于调整和改进课程,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因此,评价要着重于发挥其诊断、改进课程的作用,不宜把评价仅仅作为对教师工作或幼儿发展水平的鉴定手段。(二)评价中要以自评为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性。教师既是评价的对象又是评价的主体。评价的过程是教师运用专业知识发现、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他们不断提高的过程。因此评价应强调教师自评为主,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不断提高。(评价应有利于调动和发挥教师、园长及其他有关人员改进课程的主动性、积极性和研究精神,这是课程评价的总原则)(三)评价要有利于幼儿的发展。发展是幼儿的第一需要,评价只能有利于幼儿发展,而不能阻碍儿童的发展,因此要慎用评价结果。(四)评价应该科学,有效:1.科学的评价首先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和评价标准。2.幼儿园课程评价是一个涉及课程方方面面的工作。3.课程评价应讲求实效性,为改善和提高教育质量提供有用的信息,防止形式化。4.评价虽然重要,但其结果的解释和运用更为重要。总之,有效的课程评价主要取决于评价者的专业素养与技能。第六节幼儿园课程设计的模式幼儿园课程设计的理论模式有两种:目标模式、过程模式一、目标模式(又称作“工学模式”)1.目标模式具有两个最显著的特征:(1)以明确而具体的行为目标作为课程设计的中心,其他设计步骤都要围绕着预先制订的行为目标来进行;(2)强调目标的行为导向,要求确立明确、可以测量的外显性行为目标。2.目标模式的优缺点。目标模式的优点在于课程设计的条理性和简易性:(1)课程设计条理清晰;(2)增强了教育者的目的性;(3)课程评价简单易行。这一模式的显著缺陷则在于它的机械性和“工具化”倾向:(1)课程目标的行为化必然导致其分解和细化,可能造成教育视野的局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且,课程目标强调细化,与现代课程强调教育内容应具完整性、系统性是相矛盾的。(2)强调目标的行为化、可预期性和可测量性,必然忽视非预期的、没有明显的外部表现、缺乏可测量性的学习结果,如情感体验、态度方面的学习,而这些,在今天看来往往是更重要的学习。(3)课程评价重结果,不重过程;重定量测量,轻质的分析,课程评价难以为改进课程提供有用的信息。(4)过于强调课程设计的“科学性”、“技术性”的一面,而忽视它的“艺术性”和“人性”,即个性和创造性。二、过程模式1.过程模式的最大特征是具有开放的设计思路2.过程模式的设计程序:(1)设定一般目标;(2)实施有创造性的教学活动;(3)论述;(4)评价教学活动引起的结果。3.过程模式的优点表现为:强调课程的弹性、灵活性;重视课程实施过程;积极发挥教师和儿童在课程中的主动性、创造性。4.过程模式的不足则主要在于:(1)目标的作用相对被忽视。由于没有相对明确的评价标准,设计实施和评价过程,带有一定的主观性,操作起来比较困难;(2)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极高,教师应能领会和把握课程所要实现的价值的核心,并灵活自如地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引导儿童的学习,否则教育的效果就难以保证。第三章几种幼儿园课程方案及其理论基础第一节蒙台梭利教育法一、蒙台梭利的儿童观(一)儿童具有“吸收的心智”。蒙台梭利认为6岁之前的儿童本身具有一种吸收知识的自然能力,即所谓的“吸收的心智”。(二)儿童发展具有敏感期。(三)儿童发展是在工作中实现的。蒙台梭利不认为儿童最主要的活动是游戏,在她看来,只有工作才是儿童最主要和最喜爱的活动,而且只有工作才能培养儿童多方面的能力并促进儿童心理的全面发展。二、蒙台梭利教育方案(一)蒙台梭利的教育目的可以归结为两方面:1.帮助儿童形成健全人格;2.建设理想的和平社会。(二)教育的内容1.日常生活练习。日常生活练习对促进儿童健全人格的形成有重要的意义:(1)帮助儿童继承国家和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2)帮助儿童养成活动的自发性并达到活动的熟练化;(3)帮助儿童达到智慧的充分发展;(4)帮助幼儿顺利进入集体环境。2.感觉教育。感觉教育是蒙台梭利教育内容中最重要、而且最有特色的部分,其内容主要是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练习五大类,分别由相应的教具来完成。▲蒙台梭利把感觉教育的意义归纳为四个方面:(1)促进儿童感觉机能的发展;(2)帮助儿童获取各个方面的正确知识;(3)养成儿童集中注意的习惯;(4)打下形成健全人格的基础。▲蒙台梭利指出进行感觉教育应注意的问题:(1)应该重视视、听、触觉特别是触觉的训练(把对触觉的训练放在最为重要的位置上);(2)把握感觉教育的适宜时期;(3)感觉教育的刺激应该孤立化;(4)感觉训练有具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5页,共11页----------------------- 体的步骤和程序。3.语言教育:(1)读的教育(2)写的教育4.数学教育5.文化科学教育(三)蒙台梭利教育的方法。蒙台梭利教育法由三要素构成:有准备的环境、教师和教具。1.有准备的环境“有准备的环境”应该有以下主要要求:(1)秩序。(2)自由。(3)真实与自然。(4)美感与安全。蒙台梭利认为“美”能够唤起幼儿对生活的反应能力,而真正的美是以简洁为基础的,环境中的硬件设备必须是安全的2.教师——导师。在蒙台梭利教育方案中,教师具有以下角色:(1)环境的提供者。教师应为儿童提供适当的有准备的环境:一是物质环境,二是人文环境。(2)示范者。(3)观察者(4)支持和资源者3.教具——工作材料。蒙台梭利教具大体分为四类:生活训练教具,感官教具,学术性教具和文化艺术性教具(其中以感官训练教具最具特色)。蒙台梭利感官训练教具具有如下特点(1)刺激的孤立性(2)操作的顺序性(3)工作的趣味性(4)教育的自动性三、蒙台梭利教育方案的局限性与其进一步的发展(一)蒙台梭利教育方案存在的局限性1.孤立的感官训练。蒙台梭利强调孤立地训练各种感官,这是一种严重的脱离现实生活也脱离实际的做法。不适合广大发展正常的儿童。2.对创造力的忽视。首先,蒙台梭利虽然强调在操作教具时给儿童自由,但这种自由只是选择教具和选择操作时间上的自由,儿童在操作教具的方法、规则上没有自由。其次,在蒙台梭利教育方案中缺乏最能发展儿童创造力的自由的艺术教育。3.过于强调读、写、算,忽视幼儿实际的生活经验4.缺乏增进社会互动与发展语言的机会。蒙氏方案中强调个人特色,强调每个孩子依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教具、材料,自己进行操作,自我发展,因而缺乏与同伴协商和合作的机会。这对于儿童的社会交往技能和语言的发展显然是不利的。(二)蒙台梭利教育方案的改进和发展。主要表现为:1.扩展了课程内容;2.强调课程的实质,而非形式;3.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与经验。第二节五指活动课程(由陈鹤琴先生提出)一、五指活动课程的理论基础(一)新的儿童观。儿童不是成人的缩影,而是有着自己独特的生理、心理特点的。儿童的心理与成人的心理不同,儿童时期不仅作为成人之准备,而且应具有他本身的价值,我们应当尊重儿童的人格,爱护他的烂漫天真。(二)活教育的理论。针对旧教育理论脱离实际,学校脱离社会,教学脱离儿童实际的弊端,陈鹤琴提出来“活教育”的理论。活教育理论体系主要包括:活教育的目的论,活教育的课程论,活教育的方法论三部分。1.活教育的目的。陈鹤琴明确提出:“活教育的目的就是在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2.活教育的课程。针对死教育书本万能、课程固定的弊端,陈鹤琴提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的观点。陈先生认为,大自然、大社会才是活的书,直接的书,应该向大自然、大社会学习。3.活教育的方法。“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是活教育的教学方法。陈鹤琴把学生获得知识经验的感性活动——“做”放在核心地位,主张“凡是儿童能够自己做的,应该让他自己做”,做了,就与事物发生直接联系,就获得直接经验,就知道做事的困难,就认识事物的性质。二、幼儿园的五指活动课程(一)课程目标。五指活动课程的目的在于发展幼稚生的心智和身体。具体的课程目的有四方面:1.做人:有合格的精神、同情心和服务的精神;2.身体:有健康的体格、卫生习惯和相当的运动技能;3.智力:有研究的态度、充分的知识和表意的能力;4.情绪:能欣赏自然和艺术美,快乐,打消惧怕。(二)课程内容。幼稚园的课程可以以自然、社会为中心进行选择,形成五类活动:1.健康活动;2.社会活动;3.科学活动;4.艺术活动;5.语文活动。(三)课程的组织。单元教学法的特点:尽管陈鹤琴先生提出了课程可由五方面的活动组成,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应该单独组织。儿童的生活是整个的,教育内容也必定要互相连接成整体,不能四分五裂。幼稚园的课程以儿童的环境为中心,选择儿童感兴趣且又适合学的物和事为“主题”,组织融合儿童的科学、社会、语文、艺术、健康活动,组成有系统的组织,以适应幼儿的认识特点。陈先生称这种课程内容组织方法为“整个教学法”,后改称“单元教学法”。(四)课程的实施。依据活教育的教学原则,五指活动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原则或要求):1.十分注意“计划性”与“灵活性”相结合。2.注意物质环境的创设和材料的提供。3.采用游戏式的教学法教导儿童。4.多采取小组教学法。5.多提供户外活动的机会。6.教师应当成为儿童的朋友,使幼儿不害怕,肯接近。(五)教育评估。陈鹤琴主张幼儿园应当有可以随时考查儿童学习成绩的标准。因为,只有知道幼儿的学习状况,才可以实施相当的教育,扬长补缺,使他们各自都能得到适宜的教育。“适合中国国情,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是陈先生创建课程的两大基本原则。第三节学前知识系统化教学一、基本理论观点:(一)儿童发展是一个社会建构和社会共享的过程(二)教育要走在发展前面,引导发展(所谓最近发展区指的是儿童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和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6页,共11页----------------------- (三)幼儿园的教学是一种自发一反应型的教学(3-7岁儿童的学习处于二者之间的过渡位置,即从自发型向反应型转化,故称“自发-反应型”教学)(四)幼儿园的教学大纲(即课程)应具有过渡性(五)给儿童的知识要系统化。系统化知识应该根据最近发展区原则来建立。(六)作业是重要的教学形式1.作业教学的主要任务。作业教学的任务重在利用儿童的自发经验(即第一类知识),引进中心概念(表象形式的初级概念),以此为基础帮助儿童形成系统化知识和认识方式。2.教师在作业教学中的作用。(1)选择教学内容,设计适合儿童现有水平和发展潜力的各种知识系统,恰当地确定各系统的中心环节;(2)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组织多样化的活动,扩大儿童的知识范围;(3)引导幼儿围绕知识系统的核心积极思考,发现事物之间的内部联系和规律性,帮助儿童建立知识体系;(4)巩固已形成的知识体系,并促使幼儿将它们迁移到更广阔的范围里去解决认识上的新问题。二、学前知识系统化教学`1、目标和任务。培养个性全面和谐发展,能符合新社会的发展要求,有创造性,并且具有一系列对今后整个生活有重大意义的优良品质的儿童。2、幼儿园活动的类型主要分成:“日常生活活动”和“作业”两大类。3、从教师影响儿童的方式可分为:直接影响法、间接影响法、问题法。第四节认知理论的学前教育方案一、皮亚杰式的学前课程一般具有的特点:(一)高度重视儿童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二)强调活动与游戏的教育价值。(三)尊重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二、凯米——德芙里斯课程(一)课程目标。幼儿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儿童的“发展”。1.长期目标。发展儿童的“自律或自主性”,培养未来的具有批判性、创造性思考能力,不盲从既成的权威和价值的人。2.近期目标。分为认知和社会性/情感两大部分。(二)课程设计的原则。凯米和德芙里斯从皮亚杰的理论中引出了三条课程设计的原则:1.能动性原则。2、充实性原则。课程的目的不在于超越阶段地“加速”发展,而是对应儿童的发展阶段,在打牢发展的基础上下功夫。3.结构化原则。(三)课程的内容课程内容由三部分组成(1)日常生活;(2)传统活动;(3)来自皮亚杰理论启示的活动。(四)课程组织与实施。凯米课程的教学活动形式主要包括:(1)独自操作物体的活动;(2)群体讨论;(3)小组规则游戏;(4)实验。(五)凯米课程的特点1.重视儿童的生活和活动。2.重视儿童认知发展与社会性情绪发展的密切结合。3.重视课程内容与学习过程的统一。4.重视课程内容的结构化。三、HIGH/SCOPE(海恩/斯科普)课程。(一)HIGH/SCOPE学前教育方案的特点。HIGH/SCOPE学前教育方案的最大特点是以主动学习为核心,围绕发展所必需的一系统“关键经验”创设学习环境,引发幼儿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活动,从而支持儿童的学习。(二)课程目标。初期,HIGH/SCOPt课程最主要的目的在于有效地促使儿童的认知能力的发展,为今后的学习成功奠定基础。后期,则强调以儿童的主动学习为中心,促使儿童的认知、情感/社会性的协调发展,培养主动的学习者。对“关键经验”的理解:1.“关键经验”不是特定教学活动的“菜单”,而是实现教育目的的“营养”。有人把这种关键经验称为“二级目标”。2.关键经验是儿童通过适合自己的多种活动获得。这些活动既可以由教师组织,也可以由儿童自发开展。(三)课程内容。HIGH/SCOPE的课程内容是围绕着关键经验所提供的各种类型的活动。在具体的课程内容、活动类型等方面,HIGH/SCOPE采用了“开放教育”的做法,实现关键经验的各类活动往往是以各个“兴趣区”或“活动区”为中介展开的。(四)兴趣区创设、安排的原则及主要作用:HIGH/SCOPE调和的关键经验主要是通过幼儿在各个兴趣区的活动得以实现的。兴趣区的创设与安排的核心原则是为了给儿童提供一个主动学习的环境,提供给孩子们不断选择与决定的机会,特别是提供各种材料给孩子们以创造性的、有目的的方式从事实现关键经验活动的机会。主要作用是通过在各个兴趣区的活动,让幼儿获得关键经验。(五)课程的组织与实施1.课程结构。HIGH/SCOPE的课程由兴趣区活动、小组活动、集体活动等形式。(1)活动区活动是幼儿自主活动的过程,由计划、工作、整理、收拾、回顾几个环节构成。(2)小组活动是5~8位幼儿一起完成教师预先计划好的活动。(3)集体活动是全班幼儿在同一时间从事同样的活动。2.时间安排。为了支持儿童的主动学习,该方案的一日活动安排比较有序、稳定,以便幼儿综合考虑自己的活动计划。3.教师的角色。在主动学习的情境中,教师的作用体现在以下方面:为主动学习提供适宜的材料和情境;为积极的社会性交往创设适宜的氛围;鼓励儿童有目的的活动、问题解决和口头的反思;依据体现于关键经验中的发展性原则来观察和解释每个儿童的活动;计划并提供建立在儿童的活动和兴趣之上的经验。(六)HIGH/SCOPE方案的特点:1.以结构化的“关键经验”作为建构课程的框架;2.通过环境进行教育;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7页,共11页----------------------- 3.在强调幼儿的主动学习的同时,突出了教师的指导作用;4.重视语言在幼儿思维活动中的作用;5.方案具有较强的操作性。第五节意大利瑞吉欧教育体系一、瑞吉欧教育的基本理论观点(一)理论基础1.杜威。瑞吉欧以项目活动为中心的课程设计思想与组织方式,无疑从杜威的生活教育思想中找到渊源。2.皮亚杰。皮亚杰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的内在建构在学习中占有极重的地位和作用。3.维果茨基。学习这一主动建构是“社会性”的,而非“纯个人”的。(二)基本观点。瑞吉欧教育工作者对儿童、儿童的学习,师生关系及教育的基本观点:1.儿童是一个拥有充分的生存和发展权利的人,是发现及创造生活内涵的主体。因此,他们需要成人的尊重和理解,又有权利从成人那里得到帮助。在这个意义上,教育乃是一种人道主义事业。2.儿童是主动的学习者。他们对学习有着天然的兴趣。教学应以学习的儿童和儿童的学习为出发点和基础,应满足儿童的渴望,帮助他们获得这种成功的体验。3.儿童是有能力的学习者。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增强儿童发现的可能性;而教育工作的核心在于激发儿童作为学习基础的创造能力。4.儿童的学习是一种互动的、以某种相互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建构过程。“教育乃是一种通过共同的探索进行的社群活动和文化的分享”。5.在各种关系中,师生关系最为直接地影响着儿童的学习与发展。教师的角色既不是母亲,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同伴,而是“以专业的眼光赋予学习者和学习以价值的人”。二、瑞吉欧的教育课程(一)课程目标。教育体系追求的是儿童愉快、幸福、健康的成长。其中,主动性、创造性被视为愉快、幸福、健康的前提与核心。(二)课程内容。瑞吉欧没有明确规定的课程内容,更没有固定的“教材”或预先设计好的“教育活动方案”。课程内容来自周围的环境,来自儿童感兴趣的事物,来自他们的各种活动。(三)课程的组织与实施。项目活动是瑞吉欧教育方案的灵魂和核心。所谓项目活动,指的是这样一种课程组织形式:儿童在教师的支持、帮助和引导下,像研究人员一样,围绕某个大家感兴趣的生活中的“课题”或认识中的“问题”进行研究、探讨,在共同的研究探讨中发现知识、理解意义、建构认识。项目活动主要采取小组活动的方式。瑞吉欧课程和教学方面的特色:1.弹性计划。弹性计划即教师预先制定出总的教育目标,但并不为每一项目或每一活动事先制定具体目标,而是依靠他们对孩子的了解以及以前的经验,对将要发生的事情提出种种假设,依赖这些假设,他们形成灵活的、适宜这些孩子需要和兴趣的目标。瑞吉欧不预先设定每一项目或每一活动的具体目标,不意味着在活动开展之前教师毫无计划,只是这种计划不是对活动的具体目标与程序的规划,而是考虑到孩子可能的想法、假设和象征,及他们可以引导的方向后,对多种可能性的“假设”。“弹性计划”不仅使老师对活动接下来的发展阶段有了充分的准备,而且为儿童的参与,为课程的发展,为那些不期而至的教育契机留下了足够的空间。在瑞吉欧,活动的进行在很大程度上并不依靠开始的计划(假设),而是依靠孩子们的反应和教师灵活的策略,教师依据自己对幼儿细致的观察,从他们的反应中敏感地捕捉蕴涵其中的巨大的学习价值,给予及时适当的引导。2.合作教学。在教学方面,瑞吉欧突出的特点在于强调师生合作对某一问题进行研究。3.档案支持。档案指的是对教育过程及师生共同工作结果的系统记录。一种高质量的档案应具有如下作用:(1)促进儿童的学习。(2)支持教师的教学。(3)刺激家长的参与。(4)赢得社区的理解与支持。4.小组工作。瑞吉欧的项目活动一般采取小组工作的方式,小组一般是3~5人5.深入研究。6.图像语言。第四章几种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设计第一节单元主题活动的设计一、单元主题活动的定义。单元主题活动就是在一段时间内围绕一个中心内容来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单元主题活动的特点。它的特点是打破了学科之间的界限,将各种学习内容围绕一个“中心”有机连接起来,让学习者通过该单元的活动,获得与“中心”有关的较为完整的经验。“主题”是单元活动的核心,是单元活动设计的起点和灵魂。二、选择主题的出发点。单元活动的主题一般来自于儿童的生活。选择主题可以有多个出发点:1.从课程目标出发2.从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出发3.从现有的“内容”或“材料”出发:按季节和节日这两条线索选择主题,是单元主题活动设计经常采用的方法。三、选择主题的依据:1.这主题幼儿会喜欢吗?符合他们的兴趣和需要吗?2.它蕴涵着什么样的教育价值?它可能有助于达成哪些教育目标?一个有意义的主题应该蕴涵着多种教育价值,有助于达成多方面的教育目标。3.它能够涵盖哪些教育内容?可能引起哪些方面的学习?可以提供给幼儿什么样的学习经验?一个涵盖课程领域较广的主题,有利于幼儿获得均衡的学习经验,也有利于安排各种不同类型的活动。4.它的可行性如何?主题所需的材料容易获得吗?是否容易转化成让幼儿直接参与的具体活动。一个具有可行性的主题,其所需要的材料必须容易获得,必须容易转化成具体的活动,让幼儿能够直接参与其中。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8页,共11页----------------------- 5.它与其他各单元之间的关系如何?有无有关的经验进行衔接与连贯?选择主题时,还应该尽量考虑到主题之间的连续性。四、常见主题的开发与选择。一般来说,适合幼儿的主题往往是从幼儿自身(可以围绕幼儿自身进行探讨的内容及开发的主题有:生理方面、心理方面。)、幼儿的生活环境(幼儿的社会环境和幼儿的自然环境)中发掘的。五、单元主题活动的设计的流程:1.列出单元名称、选择这一单元的理由和大体需要的时间;2.确定单元活动总目标;3.拟定单元活动纲要;4.逐一设计每个活动;5.检核或评价方案。第二节项目活动的组织一、项目活动,指的是这样一种课程组织形式:儿童在教师的支持、帮助和引导下,围绕某个大家感兴趣的生活中的“课程”(主题或项目)或认识中的问题(论题)进行深入研究,在合作研究的过程中发现知识,理解意义,建构认知。二、项目活动与单元主题活动的区别和联系。项目活动与单元主题活动十分相像:都强调儿童的兴趣和经验;都主张课程要生活化,要以完整的学习促进整体的发展;课程都是围绕一个“中心”即主题而展开,等等。二者最根本的区别在于贯彻“课程以儿童为中心、为儿童的学习和发展服务”思想的彻底性上。项目活动更加强调“教”与“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项目活动开展的过程是由“教与学互动而来的”。所以,课程不是教师单方面设计的,而是与儿童共同发展、共同建构的。具体地说:1.项目活动强调课程的“动态设计”、“随机生成”,也就是说,项目活动的方案或计划不完全是预先确定的,而单元主题活动则是教师预先设计的。2.由于项目活动不是“预成”的(即预先设计好的),因此,“设计”与“实施”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而单元主题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则是界限分明的:设计是预先制定出一个完备的“方案”,实施则是忠实地执行方案。3.项目活动中孩子从富有变化的课程组织中自由选择活动,而单元主题活动中所有的孩子都从事相同或相似的工作。4.项目活动课程持续时间较长,而单元主题活动课程持续时间较短。三、项目活动有五个“要点”即五种结构性的活动形式:团体讨论、实地考察、发表、探究、展示。四、选择主题的主要依据是:1.主题对儿童的学习价值;2.孩子的兴趣;3.课程的要求;4.资源的可获得性。五、主题网1、主题网的定义。主题网就是将通过“脑力激荡”而调动出来的与主题有关的知识经验或概念,经过归纳整理,建立起某种关系和联系,并以“网状”的形式将这种关系和联系直观形象地呈现出来。2.制作主题网的过程。制作主题网大约可分为四或五个步骤:(1)脑力激荡:教师要尽可能地放纵思想,写下与主题有关的字词;(2)归类:将记录着不同字词的纸条按类别分组;(3)命名:选择一个最适合的概括性字词或短语为每一组写下一个标题;(4)交流:可以和别的教师交流主题网;(5)连网:将一组组的字词,使用“网状”形式联系起来,誊写在一张纸上。3.主题网的功能。主题网可以发挥两方面的功能:一是辅助教师的课程设计;二是辅助幼儿的学习。六、项目活动的发展。项目活动组织的三个阶段以及每个阶段的主要任务和作用:1.阶段一。在本阶段教师特别关心的是每个孩子已具备哪些知识及能力,以及是哪些第一手经验构成他们目前理解力的基础。对幼儿来说,主要的任务是充分地回忆、表达、分享其与主题有关的已有经验,并逐渐意识到自己经验中的问题。这一阶段的主要活动围绕以下任务展开:(1)调动幼儿与主题相关的经验。(2)使幼儿意识到明确想要探讨的问题(3)与家长沟通。(4)准备下一阶段的活动。2.阶段二。该阶段包括实地调查工作及邀请“专家”(相对儿童而言)到班上和孩子讨论。教师关心的重点在于如何向儿童提供新的直接经验,以及收集其他资源。对幼儿来说,主要是获得并理解新的经验,同时整理和提升原有经验。幼儿意识到了想探究的问题以后,需要依靠实地考察和收集大量信息来解决问题。(1)实地考察前的准备。(2)实地考察。(3)实地考察的后续活动。实地考察以后,应该组织儿童对考察进行讨论,也可以组织儿童根据观察所得的经验或资料进行多种形式的自由表达。3.阶段三。项目活动最后阶段的一大特色,以某种形式与他人如园长、其他班级的幼儿和教师、家长等分享经验和成果。此期强调的重点是学习上的沟通及互动。在本阶段,教师重点关注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哪些活动能使幼儿获得的新知识“个人化”;二是最适合此项目的高潮活动是什么。第三节学科领域活动的设计(学科教学到目前为止还是我国幼儿园使用最普遍的课程形式)一、幼儿园的学科课程与中小学的学科课程是有区别的。这种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幼儿园的学科活动基本是一种广域课程或综合课程。(二)幼儿园的学科活动基本是一种“前学科”课程。是以表象或初级概念为基础和核心组织起来的经验层次的“前学科”体系。(三)幼儿园的学科活动仍强调与生活的联系,强调直接经验。(四)幼儿园的学科活动仍服务于幼儿的“一般”发展,即基本素质的提高,而不以掌握学科知识和专门的技能为主要目的。二、学科活动设计中应该特别注意的问题(一)学科教育目标的“一般发展”性。幼儿园的学科活动要服从并服务于幼儿的“一般发展”,即基本素质的提高,而不以掌握学科知识和专门技能为主要目的。设计幼儿园学科活动时,一定要注意使学科教育的目标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9页,共11页----------------------- 指向幼儿的一般发展,指向有利于其终身发展所需要的基本素质。(二)学科教育目标的综合性。近年来,设计者在思考各领域的教育价值和目标时,开始呈现出一种“综合化”的趋势,即自然地开发本领域内容所蕴涵的多方面的教育价值。教育目标的综合性,不仅应体现在各领域目标这一层次上,它还应体现在教师设计的具体的教育活动中。因而教师在设计教育活动时,应该注意到一个教学过程对幼儿可能产生的多方面的教育影响。(三)教育目标和内容的需求化。幼儿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他们的兴趣与需要是学习的内在动力。而传统的学科教育过于强调课程内容的预先规定性和计划性,因而容易忽视儿童的兴趣与需要。将教育目标和内容变为幼儿的需求有两个重要的策略:1、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中发现有价值的教育内容;2、将教育目标与内容转化为幼儿的需要。(四)画龙“点睛”式的作业教学。一些教育与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以一定的结构原则组织起来的知识系统化教学能够提高学习的效益,改善儿童的智力活动方式。而学科课程的这些优点,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可能发挥:1.区分“两类经验”,明确作业教学的功能和任务。2.精选教学内容,发挥学科教学活动的优势。3.整理幼儿的日常经验,使之系统化。(五)教学方式的活动化,教学结果的经验化。幼儿认识活动的具体形象性特点,使他们很难脱离具体的操作材料和直接的感性经验来理解事物。所以,即使是设计学科教学活动,也要充分考虑到幼儿学习的特点,在教学方式上宜活动化,以发现学习为主。同时,承认并尊重经验性的,即以表象形式存在的学习结果,不强求能“说出来”。(六)教学计划的弹性化和教学过程的灵活性。无论计划得多么周密,但学习的主体--幼儿是活的,他们的兴趣、需要、经验不一定都能被我们预先准确地把握住,我们能把握的只是儿童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进入教学过程以后,即使是教师预先精心设计的活动过程,也可能与幼儿的学习需要、认识水平不相吻合。因此,教学计划要具有一定的弹性,教学过程也应有灵活性。第四节区域活动的设计一、区域活动的定义:指的是这样一种活动形式:教育者以幼儿感兴趣的活动材料和活动类型为依据,将活动室的空间相对划分为不同区域,让他们自主选择活动区域,在其中通过与材料、环境、同伴的充分互动而获得学习与发展。二、区域活动的特点:1.活动区的活动多为幼儿的自选活动,这样就为幼儿提供更多的按照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进行活动的机会,满足幼儿的个别化的需要。2.活动区活动是幼儿的自主活动,他们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中玩玩做做,生动、活泼、主动、愉快地活动,潜移默化地学习,更多地体验到成功的乐趣。3.活动区活动多为小组活动,这就为幼儿提供更多自由交往和自我表现的机会,增进同伴之问的相互了解,尤其对同伴在集体活动中所不可能表现出来的才能和优点的了解。4.活动区的教育价值主要是附着在区内的操作材料、情境及相应的活动中的,材料、情境和活动中承载着教育功能。幼儿通过直接参与各种活动而获得多种直接、自然的经验。三、区域活动设计的基本思路:将教育意图或目标转化为活动材料和环境,透过创设环境影响幼儿的活动,再通过幼儿的活动达到预期的发展。四、区域活动设计的一般流程:1.拟定区域的种类确定区域的种类要考虑的因素:(1).幼儿的兴趣和发展需要——据此决定活动区的种类。(2).幼儿人数与活动室面积——据此决定活动区的数量和规模。一般来说,每个活动区的最佳容纳量为5~7人。此外,活动室的结构、经费等,也影响到活动区的数量和规模。2.选择适当的活动材料3.思考各活动区的活动内容和目标五、确定各区域空间位置要考虑的因素:首先要依据各个活动区的特殊需要在现行的活动室空间内寻找最佳位置。也许每个活动区有1~2个比较理想的地点,但教师在做最后决定时,还要做整体考虑:1.动静尽量分开避免相互干扰。2.区域之间有适当的“封闭性”,避免因“界限”不明确而产生消极影响。3.活动室内的“交通路线”力求畅通无阻,以避免产生拥挤,碰撞等情况。4.最好留有一块供集体活动用的场所。5.避免出现“死角”——教师的视线不能随时看到的地方。六、逐一布置各个活动区应该注意的问题有:1.安全问题:良好的学习环境首先应该是安全的。2.自理问题;3.心理气氛问题;4.规则问题。七、教师在过渡阶段介绍活动区时,通常可以采用以下做法:1.先介绍,后开放。2.开始最好以小组活动的方式进行,以保证每位幼儿都能熟悉各区的内容、材料和工具的使用方法。3.每天每组只介绍一个区。4.介绍的同时,就给幼儿提供实际练习的机会。八、自主阶段。教师的主要任务有两个:第一,观察幼儿的活动情况,根据需要及时调整活动区;第二,了解幼儿的发展水平,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显而易见,这两个任务都是以观察和评估为前提的。1.观察与评估。根据不同的目的,可将活动区的观察与评估分为两类:一类是对活动区设置情况的评估,另一类是对于幼儿活动状况的评估。活动区的设置情况,可从以下几方面评估:(1)各个活动区的使用频率,以了解目前的设置是否符合孩子的兴趣和需要,并及时进行调整;(2)活动材料的数量和难易程度,教师以此来考虑材料的投放或变换问题;(3)幼儿之间的冲突与环境的关系;(4)事故与环境的关系。了解幼儿的活动情况,重点观察以下几方面:(1)幼儿的兴趣:看他们经常选择哪些活动区和活动材料,经常从事什么活动。(2)活动参与情况:观察幼儿对活动区的选择以及入区活动的表现,从这些观察中可以发现儿童的自主性水平。(3)社会交往水平:幼儿在活动区里不同的表现反映着儿童不同的社会性水平、交往能力、性格特征。(4)认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10页,共11页----------------------- 知发展水平:可以完全自然地观察幼儿选择智力操作材料的倾向。(5)遵守规则情况:目的在于了解幼儿的规则意识、任务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九、教师活动指导的一般原则与方法:(1)随时发现幼儿的兴趣,及时调整活动内容,以满足儿童的需要。(2)善于利用社会资源来弥补幼儿园条件之不足。(3)坚持必要的教学管理。(4)时刻注意安全。(5)尽量让幼儿自己去探索、发现、思考,不急于提供答案。(6)注意发挥幼儿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7)注意个别指导。(8)师生互动、亲切融洽、创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气氛。十、区域活动的性质。据了解,我国目前利用活动区的方法尽管很多,但大体可以分为三种:1.把活动区视为分组教学的场所2.把活动区活动视为作业教学“延伸”3.把活动区看作自由游戏场所,看作在集体活动之外为儿童提供的一个自由活动环境。我们认为,不要把活动区活动的性质绝对化,更不要把它与游戏、与教学对立起来,也不要强调了一点就不及其余,顾此失彼。对我国大多数幼儿园来说,适当的做法是:1.勿忘创设活动区的初衷是为儿童提供一个自主、宽松的学习环境。2.适当地把区域活动的隐性学习与显性学习(主题活动、学科教学活动等)结合或融合起来。这种结合或融合必须是自然而不是勉强的、本质而非形式的。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11页,共11页-----------------------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