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xx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ID:7083834

大小:37.42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8-02-04

xx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及对策_第1页
xx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及对策_第2页
xx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及对策_第3页
xx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及对策_第4页
xx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及对策_第5页
资源描述:

《xx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xx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伴随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而必然出现的经济现象。xx市作为农村人口占65%以上的农业大市,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更为突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适应市场经济要求,进一步合理、有序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变农业大市为经济强市,是关系到xx市进行现代化经济建设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和重大战略问题。一、xx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农村存在剩余劳动力的现状导致农民收入下降和诸多社会问题。近年来“三农”问题是全国上下关注的重大经济政治问题,而“三农”问题

2、的核心是农民增加收入问题。从当年由农业转向二、三产业的情况看,XX年当年由农业转向二、三产业的劳动力总量为49604人,其中在本省内输出(转移)的数量为18057人,转向外省的数量为16890人。从输出(转移)的行业看,转向工业的达11896人,转向建筑业的达到14678人,转向商业、饮食服务业的18224人,转向美容美发业的3703人,转向其他非农行业的1103人。由此可以看出,劳动密集型的工业、建筑业、商业服务业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行业,这些行业技术要求不高,与他们自身的素质相适应。在输出(转移)的劳动力中,小

3、学文化程度占31.21%,初中文化程度占50.47%,也就是说初中文化程度及以下的占到了81.68%,由于这部分人文化水平低,外出务工带有很大盲目性,因而接受专业技能培训也比较少。受过各种专业培训的劳动力只有5000人,占10.07%,绝大部分没有受过专业培训。这种状况不利于进一步向其他文化技术要求高的行业转移。从以上分析看出:xx市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大,文化素质较低,就业结构不合理,地区差异明显。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方向主要以省内为主,转移行业主要以劳动密集型的工业、建筑业、商业服务业为主,属于低层次的转移。二、xx

4、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进程、特点及制约因素(一)xx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历史进程xx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历史进程,按其转移的速度和规模及其经济效益,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从建国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以前,属缓慢转移时期;1979年至2000年属于自发转移时期;2000年至现在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新时期,既有组织、有规模、有培训、有管理时期。从1979年起,我国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xx市委市政府积极探索并努力寻求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劳动力过剩的问题。25年来xx市农村劳动力转移逐步向加速城镇化建设、经济结构调

5、整等多渠道转移。据xx市统计年鉴数据,到2004年xx市农村人口转移28078人。农村劳动力中从事第二、三产业的比重2004年达到19.24%。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这个时期大致上可分为以下两个阶段:、1980-2000年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现出来,向非农产业转移,向城市转移。二十年间,随着xx市1995年撤县变市

6、,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转移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全市城市人口增加大幅度增加了49775人,全市城市人口占全市的比重,从1980年的25.43%上升到2000年的34.85%。农业生产的发展促进了非农产业的发展,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发达地区乡镇企业的发展,xx市城市的扩容,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这一时期,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模转移,这是我市一次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向非农产业转移。2、2000-XX年,继xx市经济上一阶段的大发展之后,xx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进入有组织、有规模、有培训、有管理全方位大规模转移的新阶

7、段。由于全国及xx市经济出现了持续高速增长,极大地推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向城市转移。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民获得了在地区间流动的更大自由,农村剩余劳动力跨地区向城镇转移明显增加。2000年全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输出的总量为18000人,占农村全部剩余劳动力的28.56%,2001年上升到24000人,占农村全部剩余劳动力的38.1%,XX年上升到30130人,占农村全部剩余劳动力的47.81%,XX年达到36719人,占农村全部剩余劳动力的58.27%,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向城镇就业的规模越来越大,形成了跨地

8、区流动的"民工潮”。从上述两个阶段来看,xx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显著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变化基本上和我国经济波动周期相吻合。(二)xx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点xx市农村劳动力转向非农产业,没有走西方城市化的道路,而是转向省内外建筑企业、餐饮服务业和有中国特色的多元城镇等,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而步步推进的。2001年农业人口为2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