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稻瘟病综合防治技术

水稻稻瘟病综合防治技术

ID:8151249

大小:26.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3-07

水稻稻瘟病综合防治技术_第1页
水稻稻瘟病综合防治技术_第2页
水稻稻瘟病综合防治技术_第3页
资源描述:

《水稻稻瘟病综合防治技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水稻稻瘟病综合防治技术   稻瘟病又名稻热病,该病的发生与环境、寄主、品种及防治等方面原因关系密切,日照少,雾露持续期长的山区和气候较温和的沿江地区发病重。流行年份,一般减产10~20%,重的减产40~50%,局部田块甚至颗粒无收。一、稻瘟病的危害症状稻瘟病在水稻整个生育期中都可发生,为害秧苗、穗、节等,分别称为苗瘟、叶瘟、穗瘟和节瘟。我县目前还未发现苗瘟发生,主要是叶瘟、穗瘟和节瘟。识别其症状,对于准确诊断病情,开展测报和防治工作都非常重要。㈠叶瘟:指本田期稻株叶片发病。一般在水稻分蘖盛期盛发,病菌侵染叶片初期产生水渍状褐点,感病品种

2、很快形成大的圆形或椭圆形褐斑,严重时病斑密布,叶片枯焦,全株中毒萎缩,根腐枯死。由于气候条件和水稻品种间抗病力不同,病斑形状、色泽、大小也各异,因而通常区分为慢性、急性、白斑和褐点四种类型。1、慢性型:病斑呈菱形或纺锤形,最外层为黄色晕圈,内环为褐色,中央为灰白色,长1厘米左右,也有达2~3厘米的。病斑两端常有纵长的褐线,在多湿条件下,背面产生少量的青灰色霉状物。这种类型病斑多系急性型病斑,在天气转晴或用药防治后转化而成,也标志着气候条件不利于发病,病情发展趋向缓慢。2、急性型:在有利于发病的气候条件下,氮肥施用过多,在感病品种上常产生

3、椭圆形、圆形、菱形或不规则的暗绿色水渍状病斑,表面密生青灰色霉,这种病斑发展快,常是叶瘟流行的先兆。33、白斑型:斑点白色或灰白色,圆形或不规则圆形。这种病斑不常见,多在阴雨后天气放晴突转干旱或秧田缺水情况下,在高度感病品种的嫩叶上发生,如气候潮湿则迅速转化为急性型病斑。4、褐点型:病斑为针头状褐点或稍大褐点,局限于两条叶脉之间,多在抗病品种及稻株下部老叶上产生,传病的危险性小。此外,本田成株期的叶舌、叶耳、叶环等部位也可发生褐色病斑,称为叶枕瘟。叶枕瘟能导致叶片早期枯死,尤其是剑叶叶枕瘟,在气候条件适宜时,常引起穗瘟的发生。㈡穗瘟:发

4、生于穗颈、穗轴、枝梗和谷粒上。穗颈瘟一般多在出穗后受侵染,也有的在叶鞘中尚未外露时即受侵染。病斑初期暗褐色,逐渐向上下扩展,形成水渍状褪绿病斑,最后变黑褐色,也有的后期呈枯白色,病斑长可达3~4厘米。穗颈瘟严重影响产量,始穗期发病的常造成白穗,全不结实,病部有青灰色霉状物。发病迟或轻时,秕谷增加,千粒重降低,米质差,碎米率增高。穗轴和枝梗上症状与穗颈相似,严重者分枝变白。此外,穗颈、主轴和枝梗上常发生由胡麻斑病菌等引起的穗枯症状,极易与穗瘟相混淆,其主要区别是前者色泽呈棕褐色。谷粒病斑发生于内外颖和护颖上。内外颖上病斑变化较大,以在乳熟

5、期症状最为明显,病斑椭圆形,灰白色,随着稻粒的黄熟,至后期则不明显,发病较迟的为椭圆形或不规则的褐色斑点。㈢节瘟:病节初为黑褐色小点,以后环状扩大至全节,变成黑色或黑褐色,有时病斑可上下伸延至节间,也有的在节间产生长条状黑褐色病斑。多湿条件下,病节上产生一层青灰色霉层,后期病节干缩凹陷,易折断倒伏。由于病组织干枯,不能输送水分和养料,影响灌浆结实和谷粒的饱满。早期发生可造成白穗,发病严重时一株茎杆上常有2~3个节受害。二、水稻稻瘟病流行规律㈠流行条件:在寄主感病、菌源多和气候、栽培条件充分有利于发病时,才会造成病害流行。1、气候:气候条

6、件对病菌的繁殖和稻株的抗病力均有影响,也影响到寄主的抗病性,特别是阴雨连绵,日照不足,稻株同化作用缓慢,呼吸量减少,使组织柔嫩,抗病力降低,容易发病;相反,病害的发生、发展便会受到抑制。气候因素主要有:⑴温度:温度超过30℃以上,发病受到抑制;如气温在25℃左右,则有利于病菌的繁殖和侵染。当抽穗期日平均温度在20℃以下连续一星期左右,或日平均温度在17℃以下连续3天,水稻生育失调,抗病力降低,发病严重,故在突然降温时常会加重稻瘟病的发生。⑵湿度:一般平均相对湿度在90%以上甚至饱和时,则有利于稻瘟病大发生。湿度的大小与阴雨有密切关系。阴

7、雨天多而又持续不断,或雾多露浓,有利于孢子的形成、萌发,侵入率高、潜育期短、病斑出现早,而且降低了稻株的抗病性,发病重。2、品种及生育期:水稻不同品种对稻瘟病的抗性有明显差异,同一品种在不同生育期亦表现不同的抗性。分蘖和新叶增长速度最快时,感病的程度最重;穗期以始穗时抗病性弱,发病率和损失率高,齐穗后6天仍有很高的发病率,不过损失率有所减轻;乳熟期发病率较高,但损失率明显减轻。品种抗病性因地区、栽培年限及病菌生理小种不同而异。有的品种在甲地种植发病轻,至乙地种植发病重,有的品种在育成或引进初期不发病或发病轻,但种植3~5年后,往往“丧失

8、”抗性,由抗病变为感病。3、栽培技术:栽培技术既影响到水稻抗病力,也关系到病菌生长发育的田间小气候,因此,在改进栽培技术中,特别是肥、水管理与病害的发生和流行关系密切。⑴肥料:肥料中以氮肥对发病的影响最大。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